我們很多沖突本質上是在于系統的不兼容造成的。系統的升級和系統的兼容是我們解決問題必須思考的前提,否則我們很容易走到盲人摸象的階段,很容易關注了局部,忽略了整體。怎樣利用系統思考來設計管理驅動呢?例如,當我們希望達成一個“結果”時,我們將會重點考慮什么?影響要素還是驅動要素多呢?過去多數時候,我們沒有討論驅動要素,而是把大量時間耗費在影響要素上,可是影響要素不能解決問題。什么是影響要素?舉個例子,如果你要從A地到達B地,我們基本的思路是選擇一條路徑,在路徑過程中再選擇工具和方法。可是大多人考慮得是在A地到B地過程中,天氣怎么樣,有沒有突發事件,有沒有人攔截我們等,這些都是影響要素。我們要透過影響要素找到驅動要素,甚至不用管這些影響要素,只管你要什么?所以,在建立起自己的模式之前,不要大量研究競爭對手,行業情況,因為這些和你沒有關系。所以找驅動要素在先,分析影響要素在后。那什么是驅動要素?用一張紙、一個數學公式、用加減乘除的算法能夠串聯起來的要素組合,叫做驅動要素。一張紙強調的是系統思考,一個數學公式強調建立起邏輯,加減乘除強調的是關系。所以驅動要素通過數學邏輯建立。
驅動要素和影響要素的區別:
驅動要素
不隨環境變化而變化
內部可控因素
必然導致結果
可以長期穩定的衡量
影響要素
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外部不可控因素
可能導致結果
難以長期穩定的衡量
----來自《改進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