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閱讀時間2分鐘40秒。
書籍:傷心咖啡館之歌?(The Ballad of Sad Cafe)
作者:卡森·麥卡勒斯[美]
譯者:李文俊
出版時間:2012年
標簽:愛情 咖啡館
最佳閱讀年齡:18-25歲
前言:
打動我的書,認真通讀后推薦給你們。
有些悲傷,但值得一讀。
因為它,大概會引起你的思考。
導讀:
1.有言在先
2.書籍剖析
3.再來點言
正文
1.
從喜歡看書店的故事延伸到去看各種小店的故事。
譯文讀來語氣輕松,相較而言,文章情節卻顯得反常——沒有交待為什么莫名其妙地愛上了男主,沒有解釋為什么男主莫名其妙地被前夫吸引。但是一個短篇讀下來,也能接受這個事實。作者想表達的重點恰在于此。
要我說,閱讀這本書的最佳時間,在午后1–2點最適合不過了。最好在夏季,天還沒有開始變熱。翻開書本,娓娓道來的懶洋洋氣息,猶如人跡稀少的小鎮,有一點動靜便人盡皆知。因為小鎮居民沒有消遣的去處,咖啡館成為他們工作之余享受生活的唯一場所。而咖啡館主人愛密莉亞,順理成章地成為大家的關注中心,由此展開這篇傷心的故事。
不由分說,這篇故事成功引起了我的興趣。
2.
開頭:『小鎮本身是很沉悶的:鎮子里沒有多少東西,只有一家棉紡廠、一些供人住的兩間一幢的房子、幾株桃樹、一座有兩扇彩色玻璃窗的教堂,還有一條幾百碼長、不成模樣的大街。』
一間咖啡館,光是聽地點便能聯想到一個浪漫的邂逅。故事也是如此,但非僅如此。
咖啡館原是一家商店。獨自住著女主人公愛密莉亞。
愛密莉亞長得像男人,生性孤僻,對金錢苛刻吝嗇,六親不認,唯一的優點是治病分文不取。(這引起了我對女主的興趣)
可沒多久愛密莉亞就沒有看起來這么糟了,原因是——有天夜里來了一個遠房親戚,聲稱是愛密莉亞的表哥,(文中稱之為羅鍋因為他駝背)照先前的做法看來,這次她居然沒有任何理由地就留下他。從此以后,她對待許多事的做法都變了。而羅鍋,也是后來商店變成咖啡館的主要原因。
傷心咖啡館之歌,注定要令人失望。
羅鍋就這樣堂而皇之地住了四年,四年以后,作家才交待留下他的原因——愛密莉亞愛上他了。(慢慢地自己就猜到了)
但是愛密莉亞健壯、莽撞,有六英尺多高,而李蒙表哥卻是個病弱的小羅鍋。
她把最重視的錢與產業都讓他知曉,她照顧他生活的細節,她和他談她的父親,卻也避重就輕不談她和前夫馬文·馬西的那十天婚姻。(相當反轉的故事情節)
作家在這里很有意思的是,她把相愛的兩個人毫不留情地用觸發劑來形容。而在我看來,這也是她對這篇小說的創作理由進行的官方闡述。
往往,被愛者僅僅是愛者心底平靜地蘊積了好久的那種愛情的觸發劑。
被愛者,可以是任何一種類型的人。最最粗野的人也可以成為愛情的觸發劑。一個顫巍巍的老爺子可能仍然鐘情于二十年前某日下午他在奇霍街頭所見到的陌生姑娘。牧師也許會愛上一個墮落的女人。被愛的人可能人品很壞,油頭滑腦,染有不良惡習……
可是這絲毫也不影響他的感情的發展。一個頂頂平庸的人可以成為一次沼澤毒罌粟般熱烈、狂放、美麗的戀愛的對象。一個好人也能成為一次放蕩、墮落的戀愛的觸發劑,一個絮絮叨叨的瘋子沒準能使某人頭腦里出現一曲溫柔、淳美的牧歌。因此,任何一次戀愛的價值與質量純粹取決于戀愛者本身。
正因如此,我們大多數人都寧愿愛而不愿被愛。幾乎每一個都愿意充當戀愛者。道理非常簡單,人們朦朦朧朧地感到,被人愛的這種處境,對于許多人來說,都是無法忍受的。被愛者懼怕而且憎恨愛者,這也是有充分理由的。因為愛者總是想把他的所愛者剝得連靈魂都裸露出來。愛者瘋狂地渴求與被愛者發生任何一種可能的關系,縱使這種經驗只能給他自身帶來痛苦。
這樣,對于后文故事的進展,你大可不必過分美好期待。
故事令你開始覺得荒誕的原因可能是:愛密莉亞莫名其妙愛上李蒙,為之百般付出不求回報;前夫馬文·馬西從一個無惡不作卻深受姑娘歡迎的小流氓花了兩年時間變成乖巧明朗的良家少年,只為迎娶愛密莉亞。然而,婚后愛密莉亞對待他著實冷漠,仿佛一個陌生人,甚至表現嫌惡。他們馬上離婚了。
故事最矛盾的地方在于,遇見李蒙六年以后,馬文·馬西出獄重返小鎮了。原以為他會選擇報復愛密莉亞。但故事開始了另一種荒誕的走向。李蒙被馬文·馬西深深地吸引了,他變成了他的小跟班。這對馬文·馬西來說,已經成為最大的報復。然而,愛屋及烏的愛密莉亞接受李蒙,也順帶接受了,馬文·馬西。
故事不長,讀起來很有節奏感,馬上就到達故事高潮了,也最令人心痛的片段。
愛密莉亞與前夫馬文·馬西在咖啡館里開始拳擊比賽,兩人正要旗鼓相當,愛密莉亞略勝一籌時。就在這個時候,李蒙出來幫忙摁住愛密莉亞,馬文·馬西反敗為勝。
過了一會兒她慢慢地站了起來,趔趔趄趄地走進她的辦公室。人們從開著的門口可以看見她坐在寫字桌旁,頭埋在臂彎里,稀里呼嚕地抽泣起來,幾乎是上氣不接下氣。
平生第一次,她一個人開始抽泣。
這不算最慘的結局,若你想知道,便去看看原著,不會令你失望。
結尾:『僅僅是十二個活著的人,是本縣的七個黑人小伙子和五個白人青年。僅僅是待在一起的十二個活著的人。』
3.
官方說到這個短篇小說的創作目的是在講述一種孤獨。
一段畸形的三角戀情和沖突。小說用一種詭譎、神秘、荒誕的方式表達了一個與愛情一樣永恒的人類主題——孤獨,并且用愛的荒謬來印證孤獨的必然。
我們既孤獨又絕望。世界上有愛者,也有被愛者,這是截然不同的兩類人。展示愛情、欲望、苦澀的心碎和甜蜜的快樂,探究生活的真正核心。
但在我看來,孤獨不是這篇小說給我的最大感受。相反,是作者在書中提及的這句話“相愛是個觸發劑”。
好比在現實中,你看到兩個完全不登對的人,便開始狐疑兩個人是否存在利益關系或是其他原因,而你始終猜不到他們是彼此相愛的人。李蒙表哥不知怎地確實打動了愛密莉亞的心,馬文·馬西確實為愛密莉亞做出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文中的愛情連環式地充滿背叛,是作者費盡心機想要告訴我們的道理——在愛里我們注定要感受孤獨。
不知你讀到這里是否有所感受,請去一閱原著罷。
能夠寫出這樣的故事,與作者的一生經歷有關。若你感興趣,便去搜索“卡森·麥卡勒斯”的相關信息,再讀讀她的其他作品。相信你會和我一樣愛上這個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