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如何利用趨勢積累資本的

未來可以預測嗎?

有的不可以,比方說經濟危機啥時候會來?明天會發生些什么事情?我將來會遇到誰?

有的就可以,比方說經濟衰退政府會采用哪些手段;我一年后會變成什么樣子;我會遇上和我志同道合的人。

仔細分析就會明白,所謂可以預測的,不過就是符合一定規律的結果,而這規律,我們一般叫做“趨勢”。

趨勢,可以說是最重要的概念,說沒有之一也不過分,趨勢無處不在,順勢而為,會很輕松的達到目的;逆勢而行,會很艱難,也不一定會達成目標。當然大多情況下,我們不知道趨勢在哪兒,就那么埋頭干活,有所得的時候,就自我膨脹覺得自己很厲害;有所失的時候,就妄自菲薄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甚至各種抱怨,其實不過是順勢成事,逆勢失敗而已,所以真正牛逼的大咖們都是有精準判斷趨勢的能力。

2012年房價大漲,感慨自己運氣好的同時才終于真正意識到研究趨勢的重要性,房產投資尤其就是趨勢應用的典型案例,下面就以房產為例大致描述下我和妻子是怎么分析趁勢積累資本的。

我國從2000年開始房產大潮造就了多少富豪,就連我這草根都是房產趨勢的受益者,事實上房地產是大多國家可以用來刺激經濟的有效手段,于是像澳大利亞這種經濟結構簡單(資源型)、人口又稀少(不到2300萬)的國家,如果資源最大買方中國的訂單下降,那澳洲政府還有什么手段有效刺激經濟呢?

答案無非就是寬松政策以及房地產,于是趨勢就比較明朗了,這不跟北京一樣一樣的招數嗎?這就是國家宏觀政策趨勢,房產將處于上升通道,當時情況相似的還有俄羅斯、加拿大、巴西,但綜合考慮,澳洲實在是第一選擇,并不僅僅是因為我在澳洲的緣故。

大勢已定,接下來需要分析的是在哪兒買,地段就僅次于政策的第二大因素。我們選地段跟所有人的共識一樣,比鄰商圈和學區房。就以第一套入手的在Zeltland期房為例,購入時間為12年2月,緊鄰Sydney商圈,雖然很貴,是當時平均價位的近一倍,入手價是70萬澳幣,首期交10%,交房的時候付另外10%,我們還是毫不猶豫入手,先交7萬2,一年后交房的時候已經漲到了90萬澳幣,純賺近20萬澳幣,當時我們已經回國,交房之前就有很多買家找到我們的律師詢問價格,后來我們以85萬賣給一對很真誠的Local小夫妻,他們在交房之前就和我們簽了兩個月的租房合同,然后在兩個月內辦理購房貸款,就這么一筆皆大歡喜的交易就完成了。他們對房子和價格非常滿意,入住后還拍照給我們看,因為我們也不知道交房后是什么樣,還約我們回到悉尼后請我們喝咖啡以示感謝。

這筆交易我們的經濟收益是這樣,7萬10%首款,當時匯率折合人民幣49萬,一年后交房時另外10%7萬,折合人民幣42萬,售價85萬5千澳幣,律師費1600澳幣,Capital Gain:85.5-70-0.16=15.34萬澳幣,折合人民幣15.34*6=92萬人民幣,首款匯率損失7萬人民幣已經由兩個月租金收入減去利息后的利潤抵消,所以90萬人民幣是純收入,因為房子售出后已直接轉回國內。

除了經濟收益外,可以看到,我們沒有付出任何額外的時間或是精力,交房前就簽訂租房合同,沒有一天空置,交房當日就有入賬,沒操一點閑心,就是因為這個區、這個地段發展潛力人人看好,我們只是提前一年就購入期房而已,利用趨勢就是這么輕松。

再以另外一個現房為例,在Rhodes區,緊鄰妻子母校麥考瑞大學,購入時間12年8月,入手價為60萬澳幣,首付20%,12萬澳幣,兩室+Study Room,交房后我們花1200澳幣將Study Room隔成單間,以兩大一小三室出租給妻子同校校友,其后直到現在就再也沒去過,租客很靠譜、很省心,交租現金流穩定,從不拖欠,而且隨著澳洲政府預料中的寬松政策,利率大幅下降,相應的每月利潤大幅提升,現在這套已經增值到了90萬澳幣以上,這是我們目前在澳洲留下的唯一房產,以備將來自住,這套的首付12萬早已通過其他房產的收入賺回,也就是說,跟目前北京的住所一樣,都是市場送的,沒有任何壓力。

澳洲以及大多發達國家的金融體制完善,購房可貸款80%,可以根據趨勢和自身情況選擇浮動(Flexible Rate)和固定(Fixed Rate)利率,每月只還貸款利息,本金在貸款周期內可以有多少還多少,還入的如果有需要還可隨時取出,比方說貸款40萬,年利率5%,每月只還1666.67塊;如果有富余的2萬澳幣還入貸款本金,則每月只需還利息(40-2)*5%/12=1583.33塊,如果有急用,這還了的兩萬塊可隨時支取出來,所以操作起來十分方便。如果房產增值,還可以做Refinance,把增值部分繼續貸款90%用作投資,比方說我留下的Rhodes的這套增值到90萬,如果銀行估值到90萬,增值的(90-60)=30萬部分,可以最多貸款30*90%=27萬澳幣出來繼續投資,就眼下的利率來講,真是劃算到了一種匪夷所思的地步。一般情況下,結合政策和地段選取的投資房,還有這些銀行優惠和杠桿,平均兩套便可賺出來一套,資本累積十分便利,而且關鍵在于根本不需要多辛苦、付出多少精力時間。

我們就是這么利用房產和杠桿完成資本和資產的轉換的,并在轉化中完成累積過程,最多時手中有十余套房子,都是最大限度利用貸款和杠桿,自己投資所占比例很小,13年5月回國,陸續處理房產,基本都是在一年周期內便全部售出,雖然澳洲房產還在增值趨勢內,比方說Zeltland那套現在已漲到1.2Million,但我們的考慮是既然決定回國,而且已經做好全心全意當父母的準備,浮盈就要盡快落袋為安,事實上當時單就經濟因素分析,全球最適合投資的在英國,但為人父母就沒法到處奔波,這么綜合一分析,就把資本投在了國內,一些產業,當然還有我們最擅長的房產。

實際上,我們的資本和資產轉化理論,在這就出現了阻滯,雖然13年投資的房產都增值不少,可由于國情不同,有的房本都還沒有下來(這是讓我們最郁悶的事情),資本流轉一旦不順暢是很容易出問題的,這就是我們最大的失誤以及教訓,幸虧16年以來,國家強力托市,出臺很多政策,幫了我們大忙,但這一課是要永遠銘記在心的。

當然我們選擇回國,就是因為更重要的是我們相信新一輪發展趨勢在國內,就眼下看來應該就是股權投資了,到底結果咋樣,且給我們五年時間。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