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上次講明朝皇帝已經過去快一個月了,上一次講了明仁宗朱高熾的故事,我們知道朱高熾雖然在位僅十個月,但卻開啟了一個盛世,史稱“仁宣之治”。我們也知道朱高熾因為肥胖并不受他爹朱棣待見,他能當上皇帝,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好圣孫”,當年的好圣孫,也就是今天我們的主角,“仁宣之治”里的“宣”宗。
明宣宗朱瞻基
如果你是女生,而且很喜歡看《大明風華》這部電視劇,那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朱瞻基這個角色,因為這個角色是由你們共同的對象朱亞文所扮演的,這個角色之所以討喜,除了朱亞文長得帥,朱瞻基本人的魅力也是不錯的!
在《明朝那些事兒》里,當年明月寫朱瞻基這個章節時就說:朱瞻基是個好同志。
好在哪呢?
朱瞻基是個好皇帝,不是小好,是大好。
他勤于政事,恢復生產,關心民間疾苦,他經常去民間私訪,但絕對不是乾隆皇帝那種下江南的方式,他微服出訪,不講排場,不向地方攤派,不給地方增加負擔,每次只帶侍衛出行。
作為一個能與仁宗齊名的皇帝,那他做事顯然是很有一套的,而且堪比漢朝“文景之治”的“仁宣之治”歷時11年,而仁宗服務時間只有短短的10個月,也就是說“仁宣之治”里大部分是“宣之治”。
那我們的好同志朱瞻基此生又做了哪些事呢?
斗二叔
我們都知道朱棣當年并不喜歡朱瞻基他爹,甚至差點就立了他二叔朱高煦為太子。而這位朱高煦也絕非等閑之輩,一直對皇位虎視眈眈。
如果不是他這位二叔智商經常不在線,朱瞻基很有可能重蹈他大伯朱允炆的覆轍。他本來多次搶占著先機,可又一次次憑實力丟掉。
第一次,隨父朱棣遠征蒙古,朱棣在班師途中死亡,因為內臣馬云、大學士楊榮、金幼孜等人商議后決定不對外公開皇帝駕崩的消息,而一起隨軍的朱高煦居然真的沒有一絲察覺,結果反而讓遠在京城的太子先得到了消息登了基。
如果說第一次是被知識分子騙了,那第二次就是自己作死的!其實上天對朱高煦算是不薄了,第一次失去機會之后,僅僅過了10個月隨著朱高熾的駕崩,他就迎來了第二次機會。跟朱棣去世密不發喪不同,朱高熾的去世消息一下就傳得天下皆知了,而此時太子朱瞻基還遠在南京為原本的”返遷都“作準備呢,但是朱高煦卻在離京城近很多的山東,不僅能先得到消息,而且按當時的交通工具來說,不存在堵車,更不可能航班延誤,大家都用同一樣的交通工具,朱高煦完全能先于朱瞻基到達北京。
但是,俗話說的好:“no zuo no die”,而朱高煦偏偏要在這個時候作,本來近水樓臺更有可能先得月的,只要誰先控制了北京,也就控制了大局,可是朱高煦偏不,他沒有快馬加鞭趕著去北京,而是先派人去朱瞻基回京的路上截殺他,然而時不與他,結果就是朱瞻基成功逃脫順利到達北京。
所謂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到朱瞻基這里簡直就是七分天注定,在這樣天時地利盡失的情況下,居然把擁有一副王炸還帶4個2的二叔斗翻了,成功登基!
大型銅烤箱
要說朱瞻基是個好同志呢,這話確實一點也不假。
登基之后,朱瞻基對跟自己朱高煦和朱高燧兩位叔叔們不僅沒有責罰,還恩寵有加,不僅沒有罷了他們的王爺的身份,給二人的賞賜都要厚于其他王府,可謂人至義盡!
只可惜,他那位以“作死”著稱的二叔很快就又起了幺蛾子,受到這樣的優待還是不滿足,居然在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造起返來!可即便這樣,朱瞻基還是保持著自己的大度,起初,并沒有派兵征討,而是修書一封派人送給朱高煦,規勸他罷兵。勸降無果后,最終才決定御駕親征。
萬萬沒想到,看到新君親征,朱高煦竟然沒有了主意,朝廷大軍還沒開始進攻就很快選擇了投降,還遣人上奏宣宗,乞求寬解!而宣宗又一次展示了自己的王之大度,大臣紛紛要求殺掉朱高煦以絕后患,朱瞻基卻力排眾議,只把朱高煦關押起來。
可是“作之王”朱高煦始終不愿放棄“作死”的本性,被抓起來了還要繼續“作”,只是,這一次,他真的把自己作死了!
有一次,朱瞻基去探視朱高煦,卻被朱高煦故意絆了一腳,跌了一個大跟頭。被侄子一次又一次打敗,終于“贏”了一次,朱高煦估計是高興壞了,但是朱瞻基身為九五至尊在眾人面前顏面盡失,因此勃然大怒,遂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銅缸將朱高煦扣入其中。
如果此時朱高煦能老老實實在銅缸里安靜地待著,估計也能免于一死,可是作王怎么可能停止作呢。要說朱高煦也確實不愧為一員猛將,智商欠費,力氣倒挺大,硬是將這三百斤的大缸頂了起。
這一頂,就真的徹底激怒了朱瞻基。因此命人在銅缸周圍點燃木炭,三百斤的銅缸瞬間就變成了一個大型銅烤箱,可憐的一代“作王”朱高煦就這樣被活活烤死在銅缸內。
最后一次下西洋
上一次講明仁宗的時候,仁宗因為覺得下西洋勞民傷財,于是停罷了下西洋的行動。
但是明宣宗卻以外番多不來朝貢為由,于宣德五年(1431年1月)命令鄭和再次出航,于是有了鄭和第七次下西洋。返航期間,鄭和因勞累過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隊由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550人。這也是最后一次下西洋。
蛐蛐皇帝
有人說:“人無癖,不與可交”,朱瞻基的癖好很多,收藏古琴、收藏詩畫等。他說:琴能禁邪,能正人心,凈化心靈,為 “眾樂之統”,是君子應常演奏的樂器。如果是平常人家,有這些癖好,且能做好,那就堪稱才華橫溢,但是皇帝如果太有才華,那難免會不務正業,像宋徽宗對書畫的沉迷,李后主在詩詞方面的執著,都讓他們口碑盡失,還丟失了江山。
如果只是收藏古琴、收藏詩畫,倒沒有什么不好,真正讓朱瞻基廣受詬病的癖好其實是:斗蛐蛐!因此被后世稱為“蛐蛐皇帝”。只是他可能不知道自己這樣一個小小的癖好,居然會導致增加百姓負擔。底下總有人溜須拍馬之輩為投皇帝之所好,而想方設法為其尋找最好的蛐蛐!因此導致蛐蛐價格指數飆升。
史書記載:“宣宗酷好斗蟋蟀,就向江南索取上品,動輒每只數十金?!?/b>
只因為皇帝喜歡,一只蟋蟀居然被炒到了“數十金”,一只蛐蛐簡直可以頂一套房了啊!
顯然,這不是朱瞻基的本意,事實上,朱瞻基是個很體恤百姓疾苦的好皇帝。
朱瞻基統治的期間內,體恤民情,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白蕦m九重, 思田里三農”,這的確是關心農業生產、農民生活的朱瞻基的真實心態。他繼續推行洪武朝以來的招人墾荒的政策,發展農業生產。宣德五年(1430年)六月,京畿地區發生了蝗災,朱瞻基派遣官員前去指揮消滅蝗蟲。他仍不放心,特意諭旨戶部,告誡他們往年負責捕蝗的官員害民的危害一點也不比蝗災小,因此要嚴禁杜絕這種事情的再次發生,還做有一首《捕蝗詩》頒給臣子。宣德七年,還減免了因遭受水災的嘉興、湖州等地。宣德八年也減免了不少災區地區的賦稅。
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誰還沒有一點小缺點呢!
朱瞻基在38歲就英年早逝,可是在他短暫的一生中,除了偶爾沉迷蛐蛐外,平時還是勤理朝政的,跟他后世那此動不動就不上朝的子孫后代相比,簡直不要太優秀,因此為大明王朝締造了一個“仁宣之治”的盛世,也可謂功德圓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