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艾洲:編花席

繪畫:張秋娣? ? 中保財險宿州公司


編花席

在我的記憶里,家鄉所說的紅高粱并不是單指高粱米是紅色的,連高粱的秸稈也是紅色的。

紅高粱的高粱米甜味重,不但好生蟲,也更招惹麻雀、烏鴉等鳥兒的嚼食。因為收成少,所以很少種植。

在那個糧食還不富足的年代,唯有后村是個例。村里人寧愿少收或不收口糧,也要種植一片紅高粱,圖的不是高粱米,而是紅高粱的秸稈。

紅高粱的秸稈可以和普通高粱的秸稈搭配在一起編織花席,黃紅相間,花色紅艷、喜慶,深受人們的喜愛。

在我家鄉方圓八、九里范圍內,編織花席這一手藝似乎就是后村的專利。這一判斷在周邊的集市上可以得到印證,集市上賣花席的統統都是后村人。

后村人幾乎家家都會編織花席。

花席是一種裝飾席,不是鋪在床面上睡覺的,而是釘在靠床墻上的;既不臟被褥,又干凈美觀。寒冬散發一股暖意,盛夏透出一襲清涼。

花席的規格均為長條席,長的三到四米,可釘床頭、床幫兩面墻;短的兩米左右,只能釘床幫一面墻。

花席的四面為紅方格圖案,應該是代表窗戶的意思,這種裝飾圖案既打破了席長呆板的感覺,又蘊涵著光明與美好。席心則各盡所能編織各種圖案,多數編織的是成雙成對的花瓶,意寓四季平安;也有手藝嫻熟的人編織出蝙蝠、鹿、魚諧音于“福、祿、余”。多福多祿多富裕在任何年代皆為人之所求。

紅高粱的秸稈很甜,像甘蔗一樣。高粱長到一人多高開始拔節的時候,后村人就輪番看管那片紅高粱。我們這些割草的孩子很難進入了那片地,愈是進不了地卻愈是勾引嘴里的饞蟲,挎著糞箕子拿著鏟,一圈一圈圍著紅高粱地轉,得手了就從地邊“咔嚓”一棵,拉起來就跑,跑到很遠的地方,幾個伙伴每人一節大口大口地啃嚼起來,嚼得滿嘴流著酸甜的汁液。

高粱拔節的速度快得驚人,小時候聽大人講過這樣一則笑話,說是一頭牛傍晚跑到了高粱地偷吃高粱葉,牛繩纏到了高粱桿上,恰遇夜里下雨,一夜間高粱竄了一人多高,生生地把牛給吊死了。傻瓜都知道這笑話是假的,但高粱開始拔節后的確用不了多長時間就長到了抽穗的高度。長到這個高度后,后村的人們及時地把下半截的高粱葉全都剝了下來。

起初以為他們這樣做僅僅是為了便于看管我們這些饞嘴的孩子,后來才知道剝過皮的高粱穗能得到更多的營養,而且高粱桿在陽光的照射下顏色會更紅更艷。

高粱米灌漿后,人們再次小心翼翼地拉彎秸稈,踮起腳跟,把上半截的葉片剝掉。

一穗穗高粱米像喝醉了酒的紅臉大漢,顫顫巍巍,搖搖晃晃;一棵棵高粱秸像身若扶柳的紅衣少女,在微風吹拂下,時而聚攏,時而散開。好一片美輪美奐的火紅景致。

無論是紅桿高粱還是黃桿高粱,對于農戶人家來說,一身都是寶。高粱米是口糧;刮下高粱米后的穗子捆扎在一起制成刷帚,是刷鍋的工具;穗下的一段長長的亭莖,用錐子打眼,用繩子排穿起來可以做成鍋蓋子;高粱秸桿用來編席。

高粱桿編席,要花費很大的功夫做好前期的工作。用一把鋒利的鐮刀把高粱桿從一頭開始均勻地破開,破開后的秸稈在麥場里用石磙碾壓,之后再泡入水里浸透,撈出來晾去水分,再用鐮刀刮掉秸稈的內瓤,剩下的秸稈皮才是編席的材料,也叫篾子。

編花席這門手藝不是看上三眼兩眼就能學得會、偷得來的,就算你有點編席的功底,平時能編個二紋席、三紋席,那也只是具備了“挑壓子”的功夫,要編織出花色和字樣來,關鍵還在經緯線的搭配上,這像畫家畫畫一樣,腦子里要提前謀劃,通篇布局,心中有數;除了技術上的因素,再加上紅桿高粱的稀缺,能編織出花席的人自然就少了。

在那個個體經濟還是“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年代,后村人你傳我、我傳他;你帶動我,我帶動他;互幫互助,共同發展,悄然形成了“一村一品”的區域經濟,為后來鄉鎮企業的發展模式開了個先河。

小時候我看過后村人編花席,黃的紅的高粱秸篾子在手里上上下下地翻飛,猶如彩練飛舞,一種眼花繚亂地動感美。

編席人一只手里緊緊夾住一把撬刀,卻并不影響編織,每編過一格,順手用撬刀把篾子撥緊,使格與格之間更加緊實,編出的席子也勻稱、美觀。撬刀在編席人手中來回翻動,運轉自如,時隱時現,像魔術師手中的道具。

編花席更講究篾子的柔軟度,編席人的身邊放只大搪瓷茶缸,每編織一陣之后,端起茶缸,站起身,伸個懶腰,咕嚕嚕噙上一大口水,在嘴里咕咚咕咚來回簌上幾口,兩邊的腮幫子隨之上下起伏,眼睛似乎也被憋得鼓起老高,瞪得溜圓。這時編席人掐腰躬身,將滿口的水變成了云霧一般灑向待編織的紅黃篾子。一旁的我頓感迷蒙蒙一片,像一層薄霧籠罩眼前。

濕潤落在臉上,陽光照在臉上,心湖也被漣漪撐開。我用心琢磨編織的要領,心有所悟,茅塞頓開,竟然摸索出了用柳條編織提籃的技巧。

農村坑沿、河邊到處都有柳絮飄落后當年生出的柳樹條,割下來,晾干,水浸,攤在后村人編席的場地旁,按輩分甜甜地喊聲大哥或大叔,就有人高高興興地站起來,根據我的料材多少,在地上畫出一個提籃底座的尺寸,擺好條子,從中間開始,按照挑二壓二的最簡單方法給我起好頭,我就學著他們編花席收邊時的二紋席變法一直編下去,直至尺寸完成地差不多了,再讓他們幫我包角、撬邊、起條,轉入編織籃幫的環節。

編織出第一件通身狼牙頓挫、形體歪扭七八的提籃,突然感覺我長大了,像是開始編織自己的人生。

編席子在中國歷史悠久,古人鋪席于地以為座。后坐在地上或以地為席稱“席地”,席地而坐即源于此。古代人的陶器有席紋,無法考證是否印有后村人的祖先們編織的席紋,但可以肯定,后村人編織花席的技巧一定是沿用了先人們的編席方法。

席子在中國已有千年歷史,從古代秦香蓮“剪青絲換蘆席葬公爹婆母”到席子傳承“筵席”與餐食的一脈相連;再到現在沿用的“席位”、“缺席”、“列席”,這一切都來源于席子。進入現代社會,席子用來鋪炕、搭棚、苫垛、屯糧,在人類生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如今,席子的功能已被新材料所取代,不久的將來,編席這一手藝必將湮入歷史的長河。

安徽省民俗學會宿州民俗研究中心顧問:杜艾洲

圖片發自簡書App


作者:杜艾洲? ? 宿州市人民檢察院

繪畫:張秋娣? ? 中保財險宿州公司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本文參加#未完待續,就要表白#活動,本人承諾,文章內容為原創,且未在其他平臺發表過。 “炕上沒有席,臉上沒有皮...
    宇過天晴啦啦閱讀 464評論 0 0
  • 一 熏紅了天的戰火似條不見盡頭的巨龍,滿身怒氣寸寸戰栗。火紅中,忽而逃逸出點黑色,近前,依稀見是個人影,她追隨著影...
    古池笑月閱讀 19,686評論 79 30
  • 三月日漸暖,吸吮了幾場的春雨后,土地開始松動,蒙上一層柔弱的嫩色,屋前屋后的地里,菜畦開始萌出,開出稚嫩...
    Bute閱讀 1,470評論 1 4
  • Top 10 蓋倫 ? 相信大家都有打人打到殘血,被一柄從天而降的大寶劍奪走人頭的慘痛經歷吧?而且百分比的傷害斬殺...
    f伐木累閱讀 2,439評論 3 4
  • 還記得工作第一年的這個年底,單位聚餐,領導同事前輩都在場,領導讓新人起來敬酒發言,我之前這種場合見過是見過,可在職...
    胖歌閱讀 408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