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一過后,清華大學一位教授發表一個觀點,認為高速路之所以擁堵,原因是免費,避免高速擁堵的方法應該是收費,甚至應該在十一期間漲價50%,通過經濟手段調節流量,減少道路擁堵。這個觀點馬上換來了網上的一片謾罵吐槽之聲。
這個解決方案十七年前就已經由北大的薛兆豐教授提出了,他認為解決春運火車票一票難求的辦法就是提高票價,因為鐵路的運力是有限的,用價格調節需求,不能接受價格的需求被淘汰,真正的剛需才能買到車票。
高速公路的承載能力也是有限的,投資修建高速路的企業不可能為了滿足十一期間爆發式的流量增長,就大量修建高速公路。如果這樣做,那除了幾個小長假期間,道路的運力和承載能力能夠飽和,其他的時間,大量的道路資源必然是閑置的。閑置的道路帶給整個國家經濟的是巨額的資源浪費。
日本福島核電站的確修筑了防波堤,這個防波堤的性能是按照防備百年一遇的海嘯的標準修筑的,可是,遇到千年一遇的巨大海嘯,自然就發生事故。那么,為什么不能將防護標準提高,提高到防備千年一遇的標準上去呢?因為技術和成本的限制。修筑能夠防備千年一遇的海嘯的防波堤,技術難度比防備百年一遇的海嘯的防波堤要增加的絕不是十倍的難度這么簡單,現有的技術可能根本就做不到;即使能夠做到,那費用也將會是一個天文數字,核電站的整個生命周期帶來的利潤都不夠支付這筆費用;再者,即使遇到了千年一遇的災難,防波堤失去效用,那么善后所花費的金錢也不會比修筑千年標準的防護建筑更多;還有修筑了這樣高標準的防波堤,它自身的壽命真的能夠支持一千年嗎?所以說,按照百年一遇的標準來做防護是理性的選擇。
道路修建和運營的理性考慮也是同理。道路資源如果按照幾個小長假的爆發流量配置,勢必造成全年三百多天的浪費,所以,小長假期間如果大家都想出門的話,那就必須做好承受道路擁堵的思想準備。
如果一定要解決擁堵問題,讓道路通暢,只有減少車流量。用什么辦法減少車流量最經濟有效,同時還能相對公平呢?有沒有一種篩選手段,可以限制一部分車輛出行?限號行不行?如果限號,有錢人就會多買幾輛車,那輛不限開那輛。規定一個城市只能讓一定比例的車出行可以嗎?這樣的話,人們一定會想一切辦法賄賂掌握調節流量權力的官員。搖號行不行?那還是誰的車多,誰搖到號的可能性就大。人們在多買車、賄賂官員等方面,還要多花很多錢,最終的結果依然是有錢的人,花錢多的人,獲得開車上路的資格。
既然本質上都是用金錢來限制和引導道路資源的使用權,那么,直接提高高速收費,不僅可以起到調節流量的作用,同時還避免了整個社會更多的資源浪費和腐敗成本。
薛教授提出的漲價理論被人罵了十七年,人們還是難以理解。著名經濟學家周其仁教授提出了新的說法,他認為鐵路公司不應該在高峰時漲價,而是應該在平時降價,在高峰時恢復原始定價。這個方法其實就是航空公司的價格策略,十一、春節期間,價格沒有折扣;出行低谷期,價格可以打折,我們平時不就經常能夠買到三折甚至一折的機票嘛!
道路資源的本質就是一種商品,讓商品按照商品的規則去運行,讓市場通過價格的調節引導需求,這才是理性的應對之道。有些人吐槽百姓福利少,假期少,好不容易有免費而且有假期的出行機會,還要被堵在路上,哪里也玩兒不好。這些人可能要求有些過高,既要免費,還要通暢,這二者其實是很難兼得的。要享受免費就要忍受擁堵,要享受通暢就不可能免費。用價格手段調節流量才是最有效和最公平的處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