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圈子里流傳著一本書,叫做《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據說這本書“忽悠”了好多找不到工作的畢業生都轉行做了產品經理。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嗎?身為產品經理,我們肯定是不愿意承認的!這簡直就是砸自己的招牌嘛!所以別人跟我說“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的時候,我會講一大堆道理說服他產品經理并不像你想的那樣簡單,它其實是一個很有難度的技術活。
然而,我還是被我當語文老師的女朋友教育了。。。
一天晚上,女朋友有些不舒服,她拜托我幫她寫一份演講稿,名字大概是“爭做四有教師”。接到任務后,我先搜了一下四有的意思,大概就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一百度,發現好幾篇同名的文章。于是我從中找了一篇進行copy,然后實施了小范圍的整容加工,瞬間把我女朋友塑造成了一名完美的四有老師!
我頗有成就感,等著邀功一番。結果女友讀完就說了兩個字:重寫!why?我不服了。她說,這個稿子我是要當著全校師生和家長們讀的。所以呢?我一臉詫異。說明我這篇稿子的受眾是家長和校領導們!他們的需求是什么?聽我在上面吹牛逼夸我自己嗎?我恍然大悟,領導們肯定是希望能聽到老師對學校和他們的贊美啊!四有老師不是說老師自己,表達的應該是學校怎么把他們培養成了四有老師!這樣才會讓家長聽得放心,領導聽得滿意。
我一想,這不就像是我們做產品,埋頭去做功能,把自己能做的能加的全部堆上去,卻從來不去想用戶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有時候甚至連自己產品真正的用戶是誰都不明確就開干了。
在這件事中,我女朋友就像是產品經理,她的用戶是全校領導和學生家長,她的作品就是她的演講稿。而場景是在一個學生家長和校領導都在場的場合,讀一篇關于“四有教師”的作品,讓領導和學生家長們聽了都滿意。
在我們生活中,各行各業的人其實都用到了“產品”的思維。就像一個好的銷售,他一定懂得客戶想要什么,說什么讓客戶滿意。可以說,從某種意義上講,一個事業有成的人一定是一個具有“產品思維”的人。
其實“產品思維”一直都存在,我們這些所謂的“產品經理”只不過是把方法總結歸納了一下,自我陶醉的命名為“方法論”。而真相是有時候還真不如一個銷售或是老師想的明白!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這個梗,我認了。
(二)
今天過生日,女朋友下班后親自做了一個蛋糕給我,整的我甚是感動!
吃完飯回到家里,女友讓我點上蠟燭許一個生日愿望。拆開蛋糕懵逼了,因為沒有火來點蠟燭。我下去買個火機吧!我已經準備穿衣服下樓了。女友突然靈機一動,等一下!她拿著蠟燭跑進廚房,出來的時候蠟燭已經點亮了!咱們有天然氣啊!女友笑了,笑容在燭光里顯得特別好看。
好的,秀完恩愛,我們把這件事情“生搬硬套”到產品上,看看是否能得到什么啟示。
在這件事中,我們的需求是把蠟燭點著。“打火機”相當于一個功能,表面上看,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打火機”的功能,深挖一下可以發現,我們需要的其實是火(或者說可以點著蠟燭的一切物質),而“打火機”只是其中的一種解決方案。想要實現這個需求我們有好多手段,比如“火柴”,比如“天然氣”。。。如果只是把目光放在“打火機”上,雖然也可以實現用戶要的效果,但必然不能使用戶感到滿意,甚至驚喜。
只有了解用戶真正的需求,我們才能夠在眾多的解決方案中找到最優的或者最“一擊致命”的那一點,而不是走了一條彎路去幫用戶買到這個“打火機”。俗到家的一個例子:用戶需要的是更快,而不是更快的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