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又開始音樂之旅,講講19世紀的法國出現的優秀音樂家及作品,不僅有最有影響力的歌劇《卡門》作者比才,還有號稱“法國莫扎特”的圣桑,還有“巴赫再世”的弗蘭克等等。
總體上說,這個時期的音樂作品也有各種創新,善用各種樂器,琳瑯滿目,音響效果也越來越生動逼真,開始模仿并表現各種動物,樂隊編制也被打破,歌劇發展到新高度。
浪漫主義古典音樂的趨勢,是整體化藝術、一體化藝術、擁有單一思想的統一思想。
弗蘭克:反浪漫主義先鋒
弗蘭克是學院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傳承者,是肖松何德彪西的老師,他推崇巴赫,演奏管風琴,被稱為“巴赫再世”,最著名的是A大調小提琴奏鳴曲,世界上高調的婚禮禮物就是這首曲。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圣桑:“法國莫扎特”及達芬奇
天賦驚人的圣桑,不僅是“法國莫扎特”,更是“達芬奇轉世”,他既精通音樂,還精通數學、哲學、地質學、考古學、植物學、昆蟲學等領域,是個全才,他最著名的是交響套曲《動物狂歡節》,其中形容雞、大象、水族館的最為生動形象。
圖片發自簡書App
比才: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歌劇《卡門》
《卡門》渾身都是寶,無論序曲、間奏曲、頭牛士曲、哈巴涅拉舞曲,都是耳熟能詳的名曲,你一定聽過的曲子,原來都處自《卡門》,可惜比才英年早逝,否則一定會有更高成就。
比才的其他作品也非常不錯,但因為《卡門》名氣太大,其他作品不被記住,兒子學校里放的下課鈴聲,只知道好聽,終于知道就是比才的《阿萊城的姑娘》。
其他音樂家:馬斯涅、肖松、德利布、福列
這些音樂家最出名、最耳熟能詳的作品有:馬斯涅的冥想曲、德利布的歌劇《拉克美》中的《花枝之二重唱》、福列的《安魂曲》、肖松的協奏曲:鋼琴、小提琴、弦樂四重奏等六件樂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中的主題曲更似肖松風格,可惜又一英年早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