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為大家分享的主題是《后天之本-脾胃的保養》。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胃病在人群中發病率高達80%。中國腸胃病患者有1.2億,消化道潰瘍發病率10% ,慢性胃炎發病率 30% 。可以說是“胃病大國”了。
我國胃癌的發病率目前在所有惡性腫瘤中占第二位,死亡率高居第三位。 更為嚴峻的是,目前我國每年胃癌新發病例超過42萬例,占到全球新發病例總數的42%,居全球首位。尤其是近年來,胃病發病年輕化,越來越多的人年紀輕輕就患上了胃病。數據顯示,19歲~35歲青年人胃癌發病率比30年前翻了一番。
是時候該發起一場保“胃”戰了,脾胃為后天之本,保養好脾胃不但能避免癌變造成死亡,還能充分吸收食物的營養成分滋養全身五臟六腑,保證人體健康。今天我們脾胃保養主題將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分享:
1、了解脾胃:脾胃指的什么?
2、理解危害:傷脾胃的后果?
3、觀察倪端:脾胃差的表現?
4、脾胃保養:怎樣做養脾胃?
Part 1 了解脾胃:脾胃指的什么?
在西醫中,解剖學上的脾、胃是兩個人體器官,脾是人體最大的淋巴器官,有儲血、造血、清除衰老紅細胞和進行免疫應答的功能,參與人體淋巴組織的免疫活動,產生淋巴細胞,屬于淋巴系統的一部分。胃是消化系統中的重要器官,分泌胃液,對食物進行初步的消化。
但中醫學里的五臟六腑,實際上是一個“功能區”的概念,比如中醫中的脾是指人體對飲食進行消化吸收并輸布其精微的重要臟器。所謂精微,在中醫里就是指食物被消化后可以轉化為氣血的部分,那些不能為身體所用的部分就是糟粕,而脾主運化和升清,也就是轉化、運輸,把食物轉化成很小的營養物質,向上運輸到心和肺,再運輸到全身。
而中醫里的胃是受納、腐熟水谷的場所。《黃帝內經.靈樞.玉版》中說:“胃者,水谷氣血之海也。”胃有接受、容納飲食水谷及初步消化的功能,食物進入胃后,經過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下傳于小腸以進一步消化吸收,為機體的生理活動和氣血津液的化生提供支持。
脾、胃這兩個功能區常被“相提并論”,共同承擔著消化吸收的重任,在《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中說:“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意思是如果把胃比作一個糧倉,脾就是運輸公司,所有吃進身體里的食物都要經過脾胃的消化吸收才能輸布全身。也就是說,古人認為人所有的生命活動都有賴于脾胃攝入的營養物質,所以脾胃被稱為“后天之本”,因此養生要非常重視脾胃。從中醫對脾胃的定義來看,脾胃二字實際上泛指整個消化系統,它包括了胃、大腸、小腸以及胰腺等臟器的一些功能。
Part 2 理解危害:傷脾胃的后果
一旦我們理解脾胃指的是人的整個消化系統,就能夠明白傷脾胃的后果是很嚴重的。隨著現代醫學開始進入“整合醫學”的軌道,功能醫學更重視人體系統內器官之間的相互聯系,以及各個系統之間的相互協作,而胃腸道的重要性已經被提到了第一重視的位置,《整合肝腸病學》就提到:胃腸道功能的失調是慢性疾病發生發展的啟動機。
所以脾胃差,就意味著整個消化系統功能失調,導致食物中的營養不能被身體有效吸收和利用,身體的各個器官、組織和系統得不到補給支持,人就容易乏力、氣短、頭暈、嗜睡,精力體力都會下降。同時,消化系統中的胃腸道還是我們身體與外環境(食物)區別的重要屏障,一旦消化功能失調,失去營養支持的消化道也會受損、萎縮,未消化完全的食物就會進入我們的血液,反而成為對身體有毒的物質。
古人有句老話:糞毒入血,百病蜂起。這就是說我們的胃腸道屏障如果受損了,食物中不論是未消化完的碎片,還是有毒物質,亦或是病菌,就會像沖破封鎖線的敵軍,直接侵入我們的身體,一旦毒素入血,那么肝臟、腎臟等等其它器官,就難免受到攻擊和損傷了,久而久之隨著各臟器功能的失調和衰竭,嚴重的慢病就會發生。
明末醫家孫文胤有一句話:“脾胃一傷,則五臟皆無生氣”,就是說脾胃對五臟有很大的影響,古人認為,“養脾胃就是養元氣,養元氣就是養生命”,脾胃健康是決定人壽命長短的重要因素。在中醫理論中,脾胃運化功能健旺,則氣血充盈,營養五臟;脾胃受損,則氣血生化之源虧乏,影響五臟。那么中醫理論中的脾胃和五臟是如何相互影響的呢?我們一起看看:
心與脾胃
在中醫理論中,心和脾兩個功能區就像一對母子,脾負責統籌人的氣血,供養心,而心主血脈,指心氣推動血液在脈管中運行,流注全身,發揮營養和滋潤作用。此外,中醫中的心還包括藏神的功能,也就是主神志,是廣義上主宰人體生命活動的總體現,也包括精神、意識、思維、情志等等。中醫認為,脾虛就不能正常運化食物,形成身體需要的精微物質,精微物質減少,血就化生無源,這樣,心就會無所養,就會出現心慌,心悸,失眠,多夢等等這樣的心血不足的癥狀,而勞神思慮過多而傷心神心血,最后就會傷到脾氣,出現腹脹,食少,乏力等等這樣的脾氣不足的病癥。
從現代醫學上看,中醫的心其實也可以看作包括了神經系統的一部分功能,那么胃腸道功能的失調會造成身體營養消化吸收的障礙,從而引發身體能量代謝障礙、修復原料不足的狀況,我們身體中的每個細胞都是需要營養物質補給來更新換代的,如果能量不足,修復原料不夠,那么細胞就會受損傷,正常的工作不能進行,神經系統也會出現各種狀況,而“勞神思慮過多”本身也是生理壓力的一種,它會引發身體的應急反應,在應急反應下人體的營養調動、運轉模式都和平時不同,消化系統功能會受到抑制,這本是身體的自我保護機制,但是只能短暫應急,所以長期處于壓力之下的人就會出現胃腸有關的疾病,影響消化功能,在中醫上就成了“脾胃不和”。
肝與脾胃
中醫認為,肝與脾胃是互相影響的,肝主疏泄、藏血,脾主運化,生血、統血,所以只有脾氣旺,氣血才生化有源,肝才有源疏泄,有血可藏。因此,中醫認為肝膽功能不好,根源也在脾胃上,反過來工作壓力太大或情緒不好會導致的肝郁氣滯,也會影響脾胃的功能,需要“養肝”才能解決脾胃的問題。
現代醫學上看,中醫中的肝功能區不僅僅是肝臟的功能,也包括了一些相關神經系統的部分功能,而肝腸之間是有互動的,《整合肝腸病學》這本書中就詳細論述了肝臟和腸道之間的互動關系,包括肝臟分泌的膽汁是如何滋養腸道健康,而腸道的屏障功能又為肝臟的順利運轉提供基礎。一旦我們的腸道受損,那么接下來的第一受害者就是肝臟,因為腸道內的毛細血管都會匯集到門靜脈后通向肝臟進行營養的調配和處理,毒素也會在這里進行解毒工作,基本上肝臟功能出問題的人,胃腸道功能肯定是受損的。
肺和脾胃
中醫認為,脾胃虛最先影響肺,肺像個“宰相”,專門輔佐心這個“君主”。肺通過管理體內的氣,協助心治理全身。肺氣的盛衰,取決于脾胃的強弱。脾胃虛的人往往會導致肺氣虛,容易患感冒和其他呼吸系統疾病。
從現代醫學上看,消化系統的上皮組織,和呼吸系統的上皮組織,都同屬于黏膜系統,當消化系統受損的時候,一部分黏膜系統的受損會引起整體的炎癥反應,這種轉態就好像新冠疫情中的武漢,一個地方出現狀況,就會波及全國都進入嚴防戒備狀態。所以胃腸道黏膜的損傷,也會引起呼吸道的問題,而且上皮組織所需要的營養元素是類似的,因此胃腸道功能下降、消化吸收營養素能力下降,都會導致營養的供給跟不上身體需求,呼吸道的黏膜也會隨之受損,自然容易出現問題。
此外,中醫認為脾虛往往腎也虛,中醫中的腎功能區包括了生殖系統在內,而生殖系統是人體出現問題時第一舍棄的對象,道理很簡單:自己生存都成問題了,還管生不生殖?顯然是顧不上的嘛。因此,民間有句俗語:脾胃傷,百病生,脾胃運,百病消。中醫將脾胃奉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養好脾胃就是從源頭杜絕導致生病的因素,現代醫學也同樣證實了相同的思路:調理胃腸道,是所有慢病管理的第一步。
Part 3 觀察端倪:脾胃差的表現?
中醫理論中,脾胃不好有幾個主要癥狀:納呆、腹脹、腹瀉和便溏。納呆即不想吃飯,吃飯不香;腹脹就是不吃不脹,吃一點東西就發脹;腹瀉和便溏,就是拉肚子,水和糞能分開叫“腹瀉”,水和糞均勻混合叫“便溏”。此外,中醫理論中還會通過面診來觀察,包括:
1、臉色發黃
一個人如果吃飯不香,飯后肚子發脹,有腹瀉或便溏癥狀,拿那么營養就無法很好地滋養身體,皮膚-黏膜系統是人體出問題是很快放棄的對象,因為皮膚-黏膜系統相對于內臟來說那肯定屬于次要位置,所以這樣的人臉色就容易暗淡發黃。
2、鼻頭暗淡
中醫中有面部和五臟六腑對應關系的理論,我們用手摸摸鼻頭會發現有一個小坑,在中醫中,以小坑為中心,周圍就是反映脾臟生理功能、病理變化最明顯的區域。鼻頭發紅表示脾胃可能有熱證,表現為特別能吃,但吃完容易餓、消化吸收不好、口苦粘膩等。
3、 口唇無血色、干燥
中醫認為脾胃有問題會表現在口唇上,如果一個人的嘴唇干燥、脫皮、無血色,就說明脾胃不好。
4、 睡覺時流口水
《黃帝內經》有“脾主涎”一說,認為這個“涎”是脾之水、脾之氣的外在表現。中醫認為一個人的脾氣充足,涎液才能正常傳輸,幫助我們吞咽和消化,也會老老實實待在口腔里,不會溢出。一旦脾氣虛弱,“涎”就不聽話了,睡覺時會流口水,如果有這方面問題的人,不妨感受一下自己是否有口中的異味,如果有,這也說明胃腸道有炎癥,應及時進行調理。
5、 便秘
中醫認為脾胃運化能力減弱就會導致大腸動力不足,繼而造成便秘。從現代醫學角度上看,腸道的損傷、菌群的紊亂,這都可能會造成便秘。
6、睡眠不好
古語講“胃不和,臥不安”,脾胃不好的人,睡眠質量也會降低,出現入睡困難,驚醒、多夢等問題。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上看,促進睡眠的物質很多都是在胃腸道產生的,比如胃可以分泌大量的褪黑素,所以胃不好的人褪黑素的分泌有障礙,大腦沒有足夠的褪黑素就會睡不好。此外,很多讓神經平靜安寧的物質在腸道中產生,腸道受損、菌群紊亂,就會干擾這些物質的生成,從而影響睡眠。
7、精神狀態不佳
中醫認為,脾胃運化失常,容易導致健忘、心慌、反應遲鈍等,相反,脾胃健運能讓大腦得到滋養,就會神清氣爽、精力旺盛、思考敏捷。而現代科學已經證實:腸道是我們的第二大腦,腸道屏障的損傷也叫腸漏,腸漏會導致”腦漏“,也就是血腦屏障的受損,從而影響腦部的功能。
Part 4 脾胃保養:怎樣做養脾胃?
說了這么多,那么到底脾胃要怎么保養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說說正確的脾胃保養之道。
1、好好吃飯,均衡營養
首先第一件事,就是要好好吃飯,均衡營養。飲食對于脾胃的養護是第一位的,這里的均衡營養是要給身體提供負擔小、營養密度最高的食物,給身體充分的供給。很多人覺得,我也好好吃飯了呀?怎么沒有效果呢?
這就要說到營養學的基本知識了,每日的營養中,都要給身體提供七大營養素: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此外,蔬菜水果中豐富的植物營養素也是身體所必需的營養,它能很好地幫助我們維護健康。大方向理論雖然很簡單,其實做起來卻不容易,光是食物的種類,很多人就無法達標,更不要說如何從食物中攝入充足的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
營養不均衡的現象在當今社會非常普遍,太多的人早餐只吃些粥、咸菜,頂多加一個雞蛋,就匆匆上班去了,身體是很智能的,它為了保命會自動多吃一些碳水化合物,但這樣不合理的早餐食物搭配就無法提供更多其它的營養,只有碳水是超標的,反而引起了虛胖。
現在張文宏教授呼吁大家多吃蛋白質,其實不僅僅是蛋白質,蔬菜的攝入量、種類,以及主食的多樣化、粗細搭配,都是營養學中的講究,很多人一想到主食都只有米飯、面條、饅頭、包子、面包,除此之外想不出別的主食,而這些主食其實都同屬于一種類別——精制主食,這樣的主食不僅沒有真正變換花樣,還存在營養密度低、熱量偏高的情況,吃下去反而給身體造成了負擔。
因此,好好吃飯,均衡營養,這是一門大學問,一定要花時間在上面,學習基礎的配餐,并摸索出合適自己的飲食之道來。
2、規律作息,規律進食
不熬夜,三餐定時定量,這件看似很小的習慣,對于胃腸道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養護。熬夜會打亂人體的生物鐘,我們前面提到過,胃是分泌褪黑素的重要地點,為什么胃會分泌褪黑素呢?其實褪黑素不僅僅告訴大腦細胞要休息了,還會告訴胃細胞要開始休養生息了,在褪黑素的作用下,胃酸會停止分泌,胃細胞會開始進行自我修復的程序,而打亂生物鐘后,褪黑素的分泌水平就會跟著紊亂,從而影響胃的修復進程,也就破壞了胃的正常功能。
三餐定時定量也是很重要的習慣,規律的三餐能夠讓身體形成一定的條件反射,利于胃的工作,利于營養及時消化吸收,為身體補充能量,如果三餐時間表紊亂,那么身體有可能會需要拆解自身一部分組分進行應急,就有可能影響到腸胃的工作。不定時的三餐也可能會導致暴飲暴食,因為太餓而吃下過多的食物,吃的速度又太快,胃的工作量翻倍,從而造成損傷。
其它小習慣包括吃飯不要速度太快。吃得過快,食物往往咀嚼得不細,胃就要做牙齒本該做的工作,很容易損傷消化道黏膜,產生慢性炎癥,還會造成胃動力下降,增加各種疾病的可能,所以吃飯不要過快。
3、飲食清淡,注意衛生
重口味的油鹽通常是容易刺激胃黏膜的,有胃腸損傷的人吃太多辛辣食物,會對胃黏膜造成損害,有研究表明在進食大量辣椒之后胃黏膜會呈出血、水腫狀態,偶爾飽飽口福、選擇適當的辣度是可以的,但經常吃天天吃,胃肯定是會不舒服的。此外,很多人經常吃的油都是經濟用油,比如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和葵花籽油等等,這些油中促發炎的因子較多,容易讓胃腸出現炎癥。老人常說花生吃多了會”上火“,其實就是里面的油脂屬于促發炎類型的,因此這類油就要減少,而更多引入橄欖油、山茶油、亞麻籽油、紫蘇油和魚油等等天然消炎類油脂。
其次,注意飲食衛生。國人早就有長達數年的”冰與熱“之爭,中醫常說“胃喜暖而惡濕寒”,要想保護好我們的脾胃,少吃冰凍的食物和涼的飯菜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從現代科學來看,這主要是因為衛生問題,沒有燒開的水里細菌比較多,古時候的食品安全系統又沒有現代這樣好,所以吃了生的或者涼的東西就容易生病,比如毛主席時代就流行燒水喝,主要就是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衛生系統不夠完善,燒水能夠很好地減少病菌。
現代社會中此類事件相對較小了,但平日也要注意,比如餐館中的生魚片、生牛肉等菜肴,如果自己知道胃腸較弱,還是要謹慎為好,煮熟了再吃,避免病菌侵襲本就較為薄弱的胃腸道屏障。有些人突然吃較多的冷飲也有可能導致毛細血管急劇收縮,出現頭痛的冰激凌痛現象,雖然和胃腸道關系不大,但畢竟會比較不舒服,有點人也可能會因為突然腹部受寒涼而出現胃痙攣疼痛。因此,保暖對有胃病的人是有好處的,患有慢性胃炎的人,本來腹部這塊血液循環就不是特別好,更要注意胃部保暖,夜晚睡覺時把肚子蓋好,以防腹部著涼而引發胃痛或加重舊病。
4、合理運動
長期久坐可傷肉傷脾,使人脾胃功能下降,經常運動既放松身心、增進胃腸蠕動、增強抵抗力,還可以增加胃消化能力,提高肌肉的運動力,脾胃也會慢慢變好。堅持參加適當的體育活動,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拳、做氣功等,身體活動帶來的消耗會增加饑餓感,使胃腸蠕動加強,消化液分泌增加,從而促進食物的消化和營養成分的吸收,同時改善胃腸道本身的血液循環,促進其新陳代謝,推遲消化系統的老化。
5、讓自己開心
中醫認為,思慮傷脾,經常思考壓力過大會抑制胃酸分泌,影響消化系統的工作,也使粘膜修復能力下降。情緒、心態都會引起胃腸癥狀,長期的不良情緒也會破壞免疫系統,增加胃腸道疾病導風險。平時要保持心情愉快和情緒穩定,讓自己開心,減少緊張、焦慮、惱怒等不良情緒,可以有效的防止胃腸道疾病的發生。
總而言之,脾胃好吸收好,身體就好。細心呵護脾胃,健健康康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