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中國古典文獻學
·古文獻學:有關古代文獻典籍整理和研究的學問。它以古代文獻典籍的形式內容和整理它的各個環節如校勘、標點、注釋、辨偽、輯佚、編纂等為骨架,構筑了所需要的古代語言文字、古籍目錄、版本、古代歷史文化等有關知識,以及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中國古文獻史以經學史為中心。經學成為古文獻學的中心。
中國古文獻學分兩派:考據學派、義理學派
中國古文獻典籍傳統上分經、史、子、集四部
中國古文獻學史分7個時期:先秦(含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含遼、金)、元明、清及近代。
·夏代就有“圖法”,即文獻典籍。今天能見到最早文獻為商代的甲骨卜辭。我國最早的古文獻整理學者,為周宣王時代的宋國大夫正考父。
·孔子與五經的關系:對于傳世的《易》《書》《詩》《儀禮》《春秋》等五經,相傳多為孔子所作,或認為是孔子刪改,實際并非如此。對于《易經》,孔子只是在教授學生時偶爾提及,并未把它作為教學內容;孔子雖然教授過《尚書》,但是否有系統整理過,尚在疑然間;孔子刪《詩》只說也不可信,但他對《詩經》的解釋與評論,對后世研究有巨大影響;《禮記》為儒家之書,出于孔門后學之手,受孔子思想影響很大;《春秋》為孔子整理修訂過,這是學術界比較認同的看法。
孔門弟子“四門十哲”中,子游、子夏為文獻學家,此后則為孟子(“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秦始皇焚書坑儒,對先秦文獻的禁毀情況:官方所藏《詩》《書》,諸子書不在禁毀之列;醫藥、卜筮、種樹、法家、兵家之書不在禁毀之列;各國史記禁絕尤甚,損失慘重;民間所藏《詩》《書》與諸子書損失慘重,但遠未被燒絕,故漢代屢有古文書被發現。
·兩漢官方4次大規模整理古文獻活動:1.西漢宣帝時,博征群儒論定五經于石渠閣;2.西漢末年劉向、劉歆父子主持整理群書;3.東漢章帝時會群儒于白虎觀考論經義同異,作《白虎通義》;4.東漢靈帝熹平四年詔諸儒正定經書文字,刊成石碑,即“熹平石經”
·漢代諸子等書注釋說解代表作:趙岐《孟子章句》,高誘《戰國策注》、《呂氏春秋注》,王逸《楚辭章句》
語言文字學代表作:《爾雅》《說文解字》《方言》
·經學今古文之分:漢代文獻學的重要問題,對整個文獻學史影響深遠。主要區別為:第一、經書寫本不同。1.書寫字體不同:今文經以漢時通用的隸書寫本,而古文經則是先秦保存下來的六國文字抄本;2.彼此有異文,即文字或語句不同;3.篇章不同。第二、說解不同。表現在訓詁名物典制等方面。第三、宗旨不同,今文家標榜“經世致用”,古文家強調從語言文字入手,以求得對經書本身的確實理解。今文家往往借題發揮,穿鑿附會,例多偽說;古文家則追求以經書的正確理解與把握,因此比較質實可靠,但二者不能絕對而論。在古文獻史上,今文學對后世義理派產生較大影響,古文學對后世的訓詁考據派產生較大影響。
·緯學:興起于西漢末年,與方術、圖讖有關,思想上與今文經學關系密切,都宣揚天人感應的迷信理論。廣義的緯書包括圖讖緯候等書在內,狹義的專指《七緯》(即七經緯),內容多托古作偽。
·董仲書:西漢今文學家,以治《公羊春秋》而著名,代表作《春秋繁露》
·司馬遷:西漢著名史學家、文獻學家,代表作《史記》。對文獻學貢獻:保存……;考辯工作;訓詁代本字,通俗,但有不準確地方
·劉向、劉歆父子:西漢末年古文獻學家,代表作《別錄》《七略》。目錄學上有開創之功,表現在撰寫敘錄和分類編目方面的辨章、考鏡源流。
·王充(27-96):東漢,著有《論衡》,主要貢獻:辨偽學方面,辯駁“天人感應”迷信學說
·許慎:東漢著名經學家與文字學家,代表作《五經異義》(私論經義之始)《說文解字》(把小學視為古文獻學基礎)。
·鄭玄:兩漢古文獻學的集大成者,著述今存《毛詩箋》《三禮注》。文獻學特點:1.經通古今,兼綜博采,遍注群經;2.精通小學,長于訓詁、校勘;3.辨章學術,綜考六經。鄭氏立足古文學,兼取今文學,而成一家直言,表現出博通、兼綜、獨創的特點,在古文獻學上有深遠的影響。
·魏晉南北朝時期在文字、聲韻、訓詁方面的成就對古文獻學產生的影響有:注音普遍采用反切法,便利、準確;音義之學大興;留意古今字的辨別。
·魏晉南北朝以“外崇孔教,內實道家”為特點的玄學盛行,援道入儒成為這一時期古文獻學的主要特點。
王弼《老子注》、郭象《莊子注》、張湛《列子注》
·我國古書按四部分類自晉荀勖《新簿》始,自《隋經·經籍志》確定為經史子集四類,道、佛附于后,四部分類成為我國古代目錄的正統于主流。
·何晏:魏晉玄學代表人物,與人合著《論語集解》,首創注釋中的集解之體。
·王弼:玄學代表人物。《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例》,思想傾向:牽合儒道、以道為本。
玄學從文獻學的意義上講,是一種牽強附會的義理之學,在古文獻學上產生不良影響。
·杜預:代表作《春秋左氏經傳集解》,在史書的整理、校釋方面創造可貴經驗。
·魏晉南北朝史書注家:裴骃《史記集解》;裴松之《三國志注》、劉昭《后漢書注》、劉孝標《世說新語注》、酈道元《水經注》
·顏之推:南北朝時期著名文獻學家。觀點及成果主要表現在《顏氏家訓》的《勸學》《書證》《音辭》諸篇中。其古文獻學以訓詁考證為本,學兼南北,以北學為基礎。
·隋唐儒、佛、道并重。中央集權對古文獻學的影響:南北統一;集中。
·壁經為唐代宗大歷年間,國子儒官勘校經本后書于壁者;石經經則以唐開成石經與五代蜀石經最有影響。雕版印刷九經始于五代。
·陸德明:(550-630)由南入北,代表南北學術合流,著有《經典釋文》,是集漢、魏古注與六朝音義之大成并且精于校勘的一部重要著作。
·唐代諸經注疏:孔穎達《五經正義》(包括《周易正義》《尚書正義》《毛詩正義》《禮記正義》《春秋左傳正義》),“疏不破注”是共同遵守的原則;
賈公顏《周禮疏》《儀禮疏》;徐彥《春秋公羊傳疏》;楊士勛《春秋谷梁傳疏》
·顏師古:隋唐一位精通小學、成就很高的唐代古文獻學家,有《五經定本》《匡謬正俗》《漢書注》,代表本時期古文獻學最高水平
·李善:唐,《文選注》。號稱對李善注本補偏救弊的《文選》注家“五臣”: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李周翰,發起、組織、集注者:呂延祚。
·劉知己:中唐,著名史論家、古文獻學家,代表作《史通》,開“六經皆史”論之先河
·司馬貞、張守節:唐著名《史記》注家,分別著有《史記索隱》《史記正義》,以南北朝時期裴骃的《史記集解》為基礎
·宋代古文獻學獨有特色:疑(經)辨(偽)成為古文獻學中的普遍風氣。
義理之學為主流,訓詁考據之學也在發展,并向義理之學滲透。
·北宋司馬光所編《資治通鑒》,體現考據家特點,又具義理家作風。
北宋蜀學,代表人物為蘇軾、蘇轍與張末(加一橫)、秦觀、黃庭堅、晁補之等,儒、釋、道三教會一,是其宗旨。
南宋閩學,朱熹為代表,即程朱學派,在古文獻學上以義理為主,但亦不廢考據;陸學,以陸九淵為代表,主張“六經注我”,附會義理
·宋代語言文字之學對古代文獻的影響,體現在文字、音韻、訓詁三方面。P251
·歐陽修:北宋代古文獻學重要學者,著有《易童子問》《詩本義》《集古錄》等,參與編纂《崇文總目》,撰其類序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古文獻學家,著有《三經新義》《字說》等,重義理,輕訓詁,開宋學之先河。
·鄭樵:南宋考據學家,著有《通志》,其古文獻成果體現在《通志·二十略》,目錄學方面繼向、劉歆父子的目錄學傳統,“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主張把小學從經學的附庸地位獨立出來。
·洪邁:南宋考據學家,著有《容齋隨筆》,義理考據并重。
·朱熹在古文獻學上的成就與不足:朱熹(南宋)不僅是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宋代古文獻學集大成者,著有《四書章句集注》《周易本義》《詩集傳》《楚辭集注》《韓文考異》及后人所編《文集》與《朱子語類》。其古文獻學特點:1.主張分析義理與訓詁考證相結合,即集理學之成,又暢考據之流;2.考辯群書,指偽摘謬,在辨偽原則方法上成就顯著;3.重視校勘,得失相兼;4.力求說解文字簡要明晰。
·王應麟:南宋古文獻學方面考據見長,著有《困學紀聞》
·王若虛:金朝著名古文獻學家,著有《五經辨惑》《論語辨惑》《史記辨惑》,考辯以史實為中心
·明朝古文獻學多官方組織編纂,如《永樂大典》《四書大全》《五經大全》
·簡述元明古文獻學的特點與成就:P253元明兩朝皆重理學,元義理與考據并重;明王守仁心學,向壁虛造、師心穿鑿之風,也有求實考據之風。
·元代熊忠綜合古今音之作《古今韻會舉要》;周德清研究今音《中原音韻》
古音學方面,楊慎《古音從目》《轉注古音略》、陳第《毛詩古音考》《屈宋古音考》、方以智《通雅》,破“葉音”說有功。
·胡三省:宋末元初史注家,著有《資治通鑒注》《通鑒釋文辨誤》,地理考證上貢獻突出,詳于制度考證
·王守仁:明代著名理學家,宣揚“心學”,《王文成公全書》,空疏臆斷之風。
·明考據學:楊慎《丹鉛錄》,焦竤《焦氏筆乘》。陳第《毛詩古考》《屈宋古音考》,考證古音,徹底破“葉音”說
·明代著名辨偽學家:宋濂《諸子辨》,辨諸子書之偽;梅族(下加鳥字)《尚書考異》,辨東晉之偽《古文尚書》;胡應麟《四部正訛》,辨及四部中的偽書。胡應麟在辨偽學史上的地位與貢獻是空前的。P255
·方以智:明末清初著名學者,著有《通雅》《物理小識》,把考據建立在唯物主義基礎上。在考據學上遠紹漢、唐,近承宋、元、明,是一位集大成而又有所開創的學者,在古文獻學史上承上啟下地位,對清代考據學產生深刻影響。
·清代古文獻學特點和各方面成就:(P255)各科全面發展,以考據見長,尤以文字、音韻、訓詁成就最高。其分期為:1.清初期,以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三大思想家兼古文獻學家為代表;2.清中期,為考據學全盛時期,形成乾嘉學派,此派按師承與地域,又可分為三派:吳派、皖派、浙東派,分別以惠棟、戴震、萬斯同為代表;3.清晚期,今文經學重新興起,經歷了由學術到議政的變化,以龔自珍、魏源為代表。近代是清代考據學的延續,以章炳麟、王國維為代表。
清代古文獻學以古代語言文字學的成就為核心和骨干,其他諸學前面開花,是我國古代文獻學的一個高水平的總結,也是現代古文獻學發展的一個堅實的基礎。
·顧炎武:清初著名思想家、古文獻學家,著有《音學五書》《日知錄》《金石文字記》
·黃宗羲:清初,《孟子師說》《易學象數論》《授書隨筆》《明夷待仿錄》《宋元學案》
·王夫之:清初,《周易稗疏》《書經稗疏》《詩經稗疏》《春秋稗疏》《四書稗疏》《張子正蒙注》,后人編有《船山全書》
·清初辨偽學家:閻若豦(加王字旁)《尚書古文疏證》,辨《古文尚書》之偽,使其終得定論;胡渭《易圖明辨》;姚際恒《詩經通論》《古今偽書考》
·惠棟:乾嘉時期考據學派中吳派代表人物,著有《九經古義》《周易述》《易漢學》《后漢書補注》,表現出宗漢及兼通經史的特點。
·錢大昕:清中葉著名史學家、古文獻學家,著有《二十二史考異》《十駕齋養新錄》,后人編有《潛研堂全書》《錢大昕全集》。在古音聲母研究學方面貢獻大。
·戴震:清中葉考據學派中皖派代表人物,清考據學派集大成學者。其著述后人編為《戴震遺書》《戴震全集》。關于古地理學研究超出前人,以《水經注》的整理校勘尤為突出。
段玉裁:清中葉著名考據學家,著有《說文解字注》《六書音均表》《周禮漢讀考》。段氏長于經學、小學與校勘,為皖派重要學者。
王念孫、王引之父子:清中葉考據學家中皖派代表人物,著有《廣雅疏證》《讀書雜志》《經義述聞》《經傳釋詞》
·盧文召(加弓字旁)、顧廣圻:清中葉考據學家,以校勘名家。盧提出“相形而不相掩”的校勘原則;顧廣圻奉行“不校校之”的原則,反對輕易改字。
·乾嘉時期,章學誠《文史通義》《校通義》P 259,崔述《考信錄》,不同于正統考據學派。章以古代學術史及目錄、校勘、方志學研究見長,堅持“六經皆史”的觀點;崔述以古史考證及古文獻辨偽見長。
·晚清經文學代表:龔自珍《全集》;魏源《詩古微》《書古微》;康有為《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論語注》
·晚清考據學家的殿軍:俞樾《諸子平議》《群經平議》《古書疑義舉例》;孔詒讓《周禮正義》《墨子間詁》《契文舉例》。《周禮正義》《墨子間詁》堪稱清人新疏、新注之冠。
·章炳麟、王國維:近代跨入現代著名學者。章炳麟著有《春秋左傳讀敘錄》《文始》《小學答問》《國故論衡》;王國維《王國維全集》,提出以考古資料和文獻資料互證的“二重論證法”
第二節:校勘學
·校勘:把一種古籍的不同版本收集起來,比較它們文字語句的異同,審定其中的正誤,使之恢復或接近本來面目,這種古籍校勘工作通稱校勘。
校:比較、考訂勘:審查核定,校勘基本含義:比較審定。后來特指對書籍文字正誤真偽的比較審定。
·校勘的目的和任務是努力恢復古籍的本來面貌,提供盡可能接近原稿的善本,因此,其根本原則就是存真復原。
原書在內容、語言上存在的錯誤和欠缺,不屬于校勘工作的范疇。校勘要解決的是流傳中產生的錯亂訛謬。
·校對是單向的,原稿有絕對權威,以校樣完全改同原稿為最終完成;校勘是雙向或多向的,原稿不存于世,用來比勘的二本或多本互相平等,沒有絕對權威,發現并錄出異文只是第一步。
·校讀:校勘+句讀。把校勘字句和斷句、疏通文義結合起來,用以指導正確讀懂、讀通古籍。校讀包括:校勘、斷句、標點。
·文獻古籍主要形態:先秦到隋唐,主要形態為簡牘、帛書、寫本(今呈現為出土文獻);晚唐五代之計,版刻書籍出現,并在宋代以后稱為書籍的主要形態(傳世古籍多為此類)。
·先秦校勘記載:(周)正考父校商之名頌于周太史;子夏與“晉師三豕涉河”
·西漢成帝時,劉向、劉歆父子主持宮廷藏書校理,這是校勘學史上有案可查的第一例。開創校勘規程。
·漢末校勘代表性學者:鄭玄(《毛詩》鄭箋、《三禮》鄭氏注)、高誘(《淮南子注》《呂氏春秋疏解》)
·南北朝·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書證》開創了一種脫離專書而廣泛討論各種書籍所見訛錯的筆記形式,體現校勘開始作為一種學術獨立發展的趨勢。
陳、隋間陸德明《經典釋文》,匯集經典文字注音的專著,同時匯集大量經典異文,概括異文產生的原因和判斷依據。
·宋代著名的校勘專著:余靖《漢書刊誤》;張淳《儀禮識誤》;毛居正《六經正誤》;方崧卿《韓集舉正》;洪興祖《楚辭補注》;彭叔夏《文苑英華辨證》
·校勘向理論發展的最初趨勢開始出現于宋代。彭叔夏《文苑英華辨證》體現這一趨勢,提出“實事是正,多聞闕疑”的校勘法則。
《相臺書塾勘正九經三傳沿革例》,分七類說明文字去取原則。
·元明校勘成果:元.吳師道《戰國策校注》;明.梅族(加鳥字底)《尚書考異》
·清代校勘學得以獨立發展。
清校勘專著:阮元《十三經注疏校勘記》、盧文召(加弓字旁)《群書拾補》、王念孫《讀書雜志》、王引之《經義述聞》、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俞樾《群經平議》《諸子平議》《古書疑義舉例》
·1931年陳恒《元典章校補釋例》,即《校勘學釋例》,全面總結校勘的理論、方法、原則和通例,稱為標志著校勘學建立的里程碑。
·古籍的基本構成:一定時代的歷史知識、一定時代的語言文字。多數傳世古籍因反復整理的傳抄刊刻,其基本構成已成為多層次的疊加。
·得到大多數人公認的接近原稿的定本,實際上是一個“歷史改定的定本”。在歷次整理中,經歷了該時代知識內容、語言文字的淘洗,而不可能完全符合這一古籍產生時代的知識內容和語言文字形式。越是受重視的古籍,在所經歷的歷史年代里研究整理就越多,所沉積的知識和語言的層次也就越多,且異文與歧解參差錯綜,這就是經典古籍的復雜重疊構成。最為典型的為:儒家經典。
·清代學者段玉裁強調“底本之是非”與“立說之是非”的分別,提出“以賈還賈,以孔還孔”,“不先正注疏釋文之底本,則多誣古人;不斷其立說之是非,則多誤今人”
了解所校古籍的基本構成類型和特點,做好層次辨析,是觀測古籍校勘“存真復原”的根本原則的重要一步。P269
·校勘就方法論而言,則為比較分析和科學考證。
·四種校勘方法:對校、本校、他校、理校
對校:選定一個版本作為定本,與其他版本逐字逐句進行比較,錄出異文。
本校:比較本書上下文,用本書的語言、文字、知識等各種資料作為依據進行校勘,發現并訂正錯誤。前提:掌握本書內容和思想,力避主管臆斷。
他校:搜集、掌握他書中與本書文辭有關的資料,進行考證。通常只能作為旁證。
理校:用理論知識(如本書的思想內容、本書所處時代的語言文字知識及相關歷史文化知識等)作為依據,對文字校勘方面的問題進行分析判斷。所得結果在沒有版本依據的情況下,只能作為合理的假設,不可輕下結論。
校勘取證范圍在所校古籍之內,稱內證或本證,包括對校、本校。主要地位,起決定作用
校勘取證范圍在所校古籍之外,稱外證或旁證,包括他校、理校。次要地位,從屬與內證。
·校勘考證從實質上說,就是運用正確的理論,分析可靠的材料,取得確鑿的證據。校勘考證具有綜合考證的性質。
·校勘考證的材料依據:
1.古本舊本:包括發掘和發現的簡帛和寫本,具有較高校勘價值
2.古注舊疏:指歷代公認、影響深遠的注疏著作,價值近于古本舊本
3.他書資料:其他古書引文、古書注、古類書
4.甲骨金石碑刻文物資料
·致誤原因
異文:在版本對校中發現的不同文字。類型:誤字、脫文、衍文、倒文
疑誤:指對校各本不存在文字差異,表面上沒有錯誤痕跡,但實際上可能存在的訛錯。
·校勘通例:對致誤原因和錯誤類別的歸納。
1.誤字通例:誤字即書籍傳寫中形成的文字訛錯,是古書中最常見的錯誤現象,又稱“訛”“謬”。分為:字形致誤;語音致誤;文義致誤。
2.脫文通例:脫文即書籍傳寫中形成的字句乃至篇章的缺漏,亦稱“漏”“奪”或“闕”。原因:書籍殘損而缺脫;抄脫;刪脫。
3.衍文通例:衍文即原書本無而傳寫中被后人誤增的文字,亦稱“羨”。抄刻中因疏忽衍入;刪改致衍;與古書形制相關的衍文,如注文誤入正文、旁記誤入正文
4.倒文通例:倒文指原文字句的先后次序被顛倒的現象,又稱“竄”“乙”,糾正倒文叫“乙正”。原因:疏忽致倒;誤乙;錯簡和錯乙。
·底本:校勘工作中用作文字基礎的版本。通常選用某一版本系統的祖本,可以是古本或后人的精裝本。
參校本:用來和底本對校的版本,可分主要校本和參考校本。
·具體校勘步驟:對校各本,列出異文,發現疑誤;分析異文,解決疑誤,審定正誤。
“實事是正,多聞闕疑”
·表達校勘成果要求:出校精要;校記扼要;敘例簡要
出校:確定哪些異文必須注出,以示讀者。從義理、考據兩方面著眼,(異文)版本來源是重要方面。
·校改方式:1.照錄底本,注記正誤;
2.擇善而從,無本不改:采用校者認為正確的文字,寫成定本。
a.直接采用定本,不加校勘記;b定本附校勘記;c、改正底本,并見異文
·校記:校勘成果的具體體現,語言以準確精煉為宗旨。分為簡式和詳式。
·敘例:一本古書全部校勘工作的總結說明,要求簡要精當,條理清楚地對校勘的依據和體例做出全面交代,為讀者提供使用這一校本的綱領性指導,通常置于全書卷首。
完整的敘例應具備的內容:1.本書流傳的歷史情況;2.本書版本源流系統;3.校勘的底本和參校各本;4.校勘所用他書;5.校勘中所吸取的前人校勘成果;6.出校的具體原則;7.校改的具體原則和具體方式;8.對校記和按斷的具體說明。
第三節:古籍版本學
·我國古籍指1911年辛亥革命以前出現的書籍。
·古籍版本學研究對象:各種形式的古書版本(包括寫本、刻本、活字本、套印本)
·善本:國家圖書館收藏善本的斷限為清乾隆六十年,即1795年以前的古籍一般來說皆為善本。在現存古籍中,凡具備歷史文物性、學術資料性、藝術代表性,或雖不全備而具備其中之一、二又流傳較少者,均可視為善本。
·單頁古書版式結構:版框(邊框、邊欄);界行(界格);書口(中縫、版心、版口,記錄署名、卷頁、刻工、字數等);魚尾(分單、雙、黑、白、花魚尾);象鼻(細黑口、大黑口,白口);天頭(書眉);地腳
·古書外形結構:書衣(書皮);書簽;書首(書頭);書根(可體協書名、冊次);書腦;書脊(書背);包角
·古書其他名稱:書名頁(封面、封頁、內封、封面大題),指書衣后題寫書名的一頁。
扉頁:(護頁、副頁),襯在書衣和書名頁之間的空白頁,常有藏書家的題記、跋語。
牌記:(墨圍、木記、碑牌、書牌),文字周圍大多圍以長方形邊框或圖案,刻書者用以申明版權以及廣告宣傳的一種特殊標識。
·古書版本類別:重刻本(版式可不同)、覆刻本(翻刻本,字體可變)、影刻本、遞修本、官修本、坊刻本、家刻本、寫本(明《永樂大典》、清《四庫全書》)、抄本(傳抄本、影抄本)、活字本、套印本、百衲本、拓本(黑底白字)、影印本
·圖書簡史:
甲骨文:三千多年前殷商后期的遺物,是我國最古的史料。最初于1898年在河南安陽西北小屯村發現的。
金文:商代后起,為保存某些重要文件或紀念某些重大事件,便在青銅器上銘刻文字,稱為“金文”或“鐘鼎文”,也是我國珍貴的檔案史料。
簡策:周代末期出現的簡策,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圖書。1930年在內蒙古發掘的居延漢簡,是我國現存最古的成冊書籍。
帛書:在竹木簡盛行的同時,春秋末年或戰國出年出現了寫在帛上的書;以后一千年間一直與竹木簡同時行用,直到晉代紙書盛行,才被一起被取而代之。七十年代初,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了彩帛畫和帛書。
石經:傳世最早的是秦國的石鼓,上面鐫刻篆書,即“石鼓文”。
石經:將經書刻成石碑。東漢“熹平石經”、三國魏“正始石經”、唐“開成石經”、五代后蜀“孟(永日)石經”、北宋“二體石經”、清乾隆“十三經”
·東漢蔡倫改造造紙術。東晉末年,紙成為主要書寫工具。
古籍用紙的種類按原料區分,有四種:麻紙、皮紙、竹紙、草紙
·紙書裝幀形式演變:卷軸裝(盛行于漢魏六朝至隋唐五代,由卷、軸、、帶、簽組成)、旋風裝(由卷軸裝向冊頁裝過渡的形式,龍鱗裝、旋風葉子)、經折裝(折子裝,多被佛道二教經典所采用)、梵夾裝(古印度佛經原有的裝幀形式,經文寫在貝多樹葉上)、蝴蝶裝(唐末五代出現,盛行于宋元,冊頁裝的最初形式)、包背裝、線裝(源于兩宋之交,明中葉后盛行,今仍用)。
·雕版印刷術出現在唐代中期以前。現存最早雕版印刷品:南朝鮮發現的漢譯本《無垢凈光大陀羅尼經咒》;《陀羅尼經咒》
·活字印刷術由北宋慶歷年間布衣畢升(加日字頭)發明的,宋沈括《夢溪筆談》有記載。
元初農學家王楨創制木活字,著《造活字印書法》。清規模最大的木活字印書,是乾隆年間擺印的《武英殿聚珍版從書》。
銅活字源于明代弘治、正德年間,最有名的出版家為無錫華氏“會通館”、“蘭雪堂”和安氏“桂坡館”。清代著名銅活字印本是雍正時內府排印的《古今圖書集成》,是我國現存最大的一部類書。
·宋代形成三大刻書中心:兩浙(歐體)、四川(顏體)、福建(柳體),其刻本分別稱作浙本、蜀本、閩本。避諱較嚴
官刻:監本、公使庫本;家刻;坊刻(陳起,陳道人)
·元四大刻書中心:大都、平水、杭州、建陽,絕大多數用趙孟(兆頁)體,又稱“吳興體”,且多簡字。元刻書特點概括為“黑口、趙字、無諱、多簡”
興文署本;書院本(梅溪書院、西湖書院、象山書院);家刻(岳氏刻《九經》,稱“相臺本九經”,岳飛九世孫岳浚);坊刻(舉業之書、元曲雜劇)
·明代刻書中心:建陽、蘇州、杭州、金陵、新安、北京;明中葉后流行線裝,插圖本出現。
經廠本;南北監本;藩刻本(明代刻本中的精品;署藩、寧藩、晉藩);書帕本;家刻(汲古閣主人毛晉,“汲古閣本”);坊刻(建陽坊刻·“麻沙本”)
明代兩大著名私人藏書家:天一閣主人范欽;汲古閣主人毛晉
明版本學理論代表:胡應麟《經籍會通》;祈承曗(火字旁)《嶦(三點水)生堂藏書約》
·清代刻書:武英殿本(殿本,乾隆《武英殿聚珍版叢書》,“聚珍本”);官書局本。
·傳說先秦孔子刪定《詩》《書》等,整理出《六經》定本,可推為版本學先驅。
·清代版本學專著問世,集大成代表作:葉德輝《書林清話》
清代版本學家分類:考訂家、校家、收藏家、鑒賞家、掠販家。
·現代著名版本學家:張元濟、傅增湘、王重民
·古籍版本學兩大基本技能:版本鑒定、版本考訂(辨析古籍版本優劣)。
·古籍版本鑒定基本方法:有根據牌記、刻工、諱字、原書序跋、后人題跋識語、藏書印記、著錄、書名、卷數、目錄、體例、銜名尊稱謚號、書中所涉人物、年號、史實、地名、官名官署名、校勘、綜合考辯等十幾種方法。
第四節:古籍目錄學
·我國流傳至今最早的古籍目錄,是西漢末期劉向、劉歆父子參與校書,由劉歆編成的《七略》,已經佚失,基本內容保存在東漢班固的《漢書·藝文志》。《七略》分類六大類: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數術略、方技略,共38小類。《七略》不但建立的系統的圖書分類法,還通過小序、大序敘述學術源流。每書有提要,(敘述學術源流的)總序、大序、小序都收在輯略中。《七略》是我國目錄學史上第一部綜合性分類目錄,劉向劉歆是中國古代目錄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
·《漢書·藝文志》:東漢班固在劉歆《七略》的基礎上“刪取其要”,編成《漢書·藝文志》。首創在正史中修《藝文志》,使《藝文志》(或稱《經籍志》)成為史書的組成部分。開創“史志目錄”
改動:將輯略拆散;把解題簡化為小注;注明改動,保留原貌。
·魏晉南北朝時期,奠定了封建社會典籍以經史子集為部類的四部分類法
西晉秘書監荀勖編制《新簿》(已佚,見《隋書經籍志·序》),分甲、乙、丙、丁四部,性質相當于后世的經史子集,初創四部分類法。把史書自經部析出,即丙部。
東晉著作郎李充將荀勖的經子史集次序易為經史子集,自此不可移易,史稱“秘閣以為永制”“自爾因循,無所變革”。
·南朝王儉《七志》(已佚,見《隋書經籍志·序》),沿襲《七略》,獨創圖譜志,并附道經、佛經于篇末。
·南朝梁阮孝緒《七錄》,確定史部專立。文集錄之前或稱詩賦、或稱文翰,至此成定稱。《七錄》的分類為后來走向正統的四部分類法提供重要的參考,起承上啟下作用。
·唐初修《隋書·經籍志》,成于魏徵,反映南北朝及隋代圖書著錄情況,編纂依據為隋《正御書目錄》。將群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集部后附道經佛經,四大類后分四十小類,標志著正統的四部分類法的確立。
《隋書·經籍志》將前代(南北朝)典籍的著錄情況簡化為注文,依其類別相同或相近,附于書目之后。具有雙重意義,有別于其他目錄。
·我國史志目錄中,只有《漢書·藝文志》和《隋書·經籍志》有小序。
·唐代開元年間所編《群書四部錄》
·宋代政府藏書目錄:《崇文總目》,每類有序,每書有提要,分經史子集四部,45類。
《秘書總目》
宋史志目錄:四部《國史·藝文志》
·宋私人藏書目錄
南宋晁公武《群齋讀書志》: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第一部有解題的私人藏書目錄。分經史子集四部,共45小類。全書有總序,每部前有大序,書目下有提要。
《直齋書錄解題》:南宋陳振孫仿晁公武的《群齋讀書志》編成的,其價值在于解題。其著錄的書籍后來大部分佚失,由于解題尚存,為了解、考證已佚古籍提供寶貴的資料和線索。
解題目錄發端于漢代,到宋代趨于成熟。《群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是宋代解題書目之僅存者,代表宋代目錄學的發展水平。
·清乾隆年間修成的《四庫全書總目》,對封建時代圖書分類法做了總結,將四部分類法推向高峰。是我國封建社會最龐大的一部官修目錄,中國封建社會圖書分類法(目錄著作)的集大成者。繼承中國古代注重學術源流的目錄學優良傳統,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完備的一部提要目錄。通過總序、小序、案語、提要,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對書籍進行評價,對中國古代學術典籍作了一次總結。
《四庫全書總目》又集中了封建社會圖書分類法的矛盾,使四部分類法固有弊病更加突出。具有很大局限性,缺乏科學性,面對新的學科,新的著述,只能以附贅懸疣之法敷衍。
·中國古代目錄的體例創自漢代劉向、劉歆的《別錄》《七略》。《別錄》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群書提要目錄。
始于劉向劉歆的注重學術源流這一目錄學宗旨,成為衡量目錄學著作水平高低的尺度。
·我國古代目錄體例:
1.部類有序,書目下有解題:有大、小序,為著錄的每部書撰寫提要(提要就是解題,劉向時稱敘錄)。現存宋代《崇文總目》、南宋晁公武《群齋讀書志》、陳振孫的《直齋書目解題》;清《四庫全書總目》
2.部類有序,書目下無解題:史志書目《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
3.部類無序,書目下無解題,只記書名:南宋鄭樵《通志·藝文略》;清張之洞《書目答問》
·古籍目錄體制分為:
政府藏書目錄:現存明代楊士奇《文淵閣書目》;清《四庫全書總目》
史志目錄:正史的組成部分,史官在纂修正史時,以同一時期政府藏書目錄作為依據編纂而成的。把一個朝代的藏書和著述狀況,作為一個朝代歷史的一個方面,隨正史流傳保存下來。由于不能太繁,史志目錄一般沒有提要。
《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明史·藝文志》(斷代著錄方式,實際上是明末清初黃虞稷私人藏書目錄《千頃堂書目》刪削而成)、《清史稿·藝文志》(斷代)
私人藏書目錄:我國最早的私人藏書目錄,始于南朝梁任昉。包括我國目錄學史上著名的兩部提要目錄:南宋晁公武《群齋讀書志》、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
明末清初黃虞稷私人藏書目錄《千頃堂書目》(據此刪削成《明史·藝文志》),還是清人補作南宋、遼、金、元藝文志的重要依據。
缺點:未能包舉一代之藏。
·古籍目錄的性質:綜合目錄、專科目錄、特殊目錄
我國最早的專科目錄,是漢武帝時楊仆的《兵錄》。
特殊目錄:性質特殊,有某種特定的含義,適應某種特定的需要,又不僅僅局限于一科的目錄。如:叢書目錄、禁書目錄、版本目錄、辨偽目錄、善本目錄、敦煌遺書目錄等
***附注:
1、根據老師上課時的筆記及相關資料整理;
2、對考研、考試過關均有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