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說「什么是成功,不就掙點錢,被SB們知道嗎?」
這段話是王朔說給自己的女兒的,他希望女兒快快樂樂過完一生,不要她成功。愿望是美好的,可是卻將快樂和成功對立了起來,同時忽略了一個人渴望成功是內生性的需求,成功帶來的高峰體驗是比普通的快樂美妙許多的,一個真正成功的人肯定是快樂的人,如果不快樂那只能是偽成功。
「中國頑主式作家」王朔作為一個文化人,曾經一年版稅收入就高達500萬元,事業上無疑是有成就的,而網傳作為55歲的中年男人讓26歲王子文為他產子,生活中也不簡單。不過,他認為的成功有兩個謬誤:一是將成功等同于有錢,成功的條件被簡單物化,而且是單一的;二是讓SB們知道,顯示著成功的標準是需要讓別人來衡量,并且是一群無謂的人,失去了自我評價在個人成功中的重要意義。
王朔說自己最恨「成功」這詞兒了,很可能也正是源于如今的社會充斥了太多的「成功學」,而不是對成功心理的科學研究和客觀理解。渴望成功的人通常認為成功意味著他人更加優秀,而恐懼成功的人為妖魔化的成功學和成功概念而焦慮,在發展速度飛快的當今,一方面許多人在具體專業知識領域花了許多功夫,成績顯著,對于如何總結自己的心理狀態、積極的思考、與人相處共事、取得個人的成功等方面卻相當陌生。另一方面,甚囂塵上、沸沸揚揚的心靈雞湯讓人感覺鮮美可口,喝成了上癮的嗎啡湯而不能對自我成長產生任何作用。
成功到底是什么?
丹尼斯·韋特利(Denis Waitley)在《成功心理學》中是這樣定義成功的:成功意味著一生的個人成就,它來自于個人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創造的一種有意義的感覺。這種成功不是由其他任何人所賦予的,也不會被其他任何人所剝奪。它需要你冒險、克服挑戰,并讓你的最佳資源——你自己——發揮最大的潛能。成功是一個歷程,而不是終點,它包括你的內省、思考你所重視的事物,并探索對你而言最有意義的人生道路。
這么一大段的成功定義,其實包含了四個方面的內容。第一,他認為成功來源于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自我創造的意義感,所以它就不是由金錢、名聲等物化實物來指代,它更需要自我意識的參與。所以第二,成功是源于自我認知和自我意識,它更大程度上是由自我價值感來引發,它無法被他人剝奪,這一點恰恰證明了每一個人都有可能在社會的不同的階層上得到成功,甚至只是作為一個全職太太,而成功也就不再是模板化的。第三,成功是充分運用資源的結果,它具有獨特性,我們每一個人不需要、也不應該用他人的成功路徑來限制自己,因為他人的資源并不能完全為我所用。而這方面也必然會包括自我資源與外界資源的合作與融合。第四,就如周潤發在一則廣告里說的“成功,我才剛剛上路”,個人成功的心理意義正是在于不斷地探索和思辨人生道路,因為對于成功帶來的快感,一直是在路上的。
因此,成功的歷程包括了自我管理、對外管理和平衡管理三個方面的內涵。作為一本修訂發行5版的批判性思考「成功」的經典心理學力作,《成功心理學》煲的不是鮮美卻無營養的雞湯,它是一劑苦澀、刺激卻富有實效、全面調理的良藥。
丹尼斯·韋特利用心理學的思考,介紹、演示、解釋和闡述了一個人取得成功所需的心理要求和體驗,包括了理解自我、自我意識、目標管理、自尊與價值、積極思考、自我約束、自我激勵、管理資源、以及溝通和人際關系。
《成功心理學》基于普通心理學和認知行為心理學,分析了成功的諸多心理原理,并提出切實有效的練習和改進自我的習題,它不會讓你飄飄欲仙地飛上成功的云彩,它要你腳踏實地的去評估自己的品質、人格類型,開發自我意識、明確個人目標,在生活中提高自尊、運用積極思維,加強自我管理和約束,學習時間管理和金錢管理,通過人際關系整合資源,實現成功的高峰體驗。就如同減肥,它不主張你狂喝減肥藥,而用切實可行的步步為營的現實鍛煉,既強身、又美體。
我試著從我理解的自我管理、對外管理和平衡管理三個維度為你拆解一下本書。
一、自我管理維度
★ 自我意識:誠實地面對自己,通過心理學方法如大五人格測試、MBTI測試等方法了解自我,評價自己的個人價值觀、個人品質、技能和興趣。
★ 自尊管理:自尊是成功基本品質之一,而且是成功感重要的心理基礎,高自尊意味著自己作為一個有價值的獨特個體,始終會得到自我的尊重,并贏得他人的尊重。
★ 自我引導:設置明確、可行的目標并努力實現的能力,成功地培養這種品質將會讓自己從人群中脫穎而出。
★ 自我激勵:擅于成就自我的人區別于其他人的特點之一,就是非常擅于使用內在激勵,為了獲得并維持前進的動力,他們會讓自己通過充滿挑戰又鼓舞人心的目標和行為,由內產生激勵;而大部分人仍然需要外在激勵來滿足動力「供給」,因而顯得比較被動。
★ 自律能力:自我約束是人類一項非常特別的能力,它使得我們在進化過程中大大地領先于其他物種。在自我成就的道路上,自我約束也是幫助我們掌控自己的生活、抵御影響前進的誘惑、最終獲得更大提升的能力,它不易習得,卻非常重要,它絕對是人生的加分項。
二、對外管理維度
★ 壓力管理:艾利斯的ABC理論讓我們理解了我們的心理感知并不是來源于外部事件,而是來源于我們的內在信念,而如何在相同的外部刺激下,通過對內在自我的認識,去面對和管理諸如憤怒、羞愧、內疚、焦慮等等外部事件引發的壓力,將是區分自我成就高下的標尺。
★ 積極思考:之所以將積極思考放在對外維度,是因為它直接影響著我們的對外行為和與人互動的結果。用樂觀積極的思維方式關注當下和未來的各種可能性,可以減少我們沉湎于糟糕的經歷中,并賦予自我積極的動力,產生積極的行為,收獲積極的關系。
三、平衡管理維度
★ 積極關系:人際關系是一種平衡的關系,它可以通過溝通、互動、互惠等各種方式營造,同理心在其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而良好的親密關系又是成功之路的可貴基石,作為社會性極高的人,各式各樣的關系對于成功的人生不可缺少。
★ 時間管理:時間是平等資源,也是稀缺資源,如果每個人有足夠的時間,理論上講都將能成為一個偉大的人物,就像不死的金剛狼。可是,我們不可能有無盡的時間,拖延癥都已經成為我們的都市病,一個能良好管理時間的人將是人中龍鳳。
★ 金錢管理:合理地使用金錢以實現自我的目標,將有助于更好地控制生活并增強對未來的信心,凱恩斯說過“金錢的重要性來自于它連接了現在與未來”,作為一個現代社會的人,要想成功,已經不可能將財富管理的能力劃出自我成長手冊。
當然,《成功心理學》其實是一本自我修煉手冊,它不是知識的傳輸機,它最有價值的恰恰是我這里沒有說、也沒法說的真實成功故事的思考,自我認知的體驗,以及成功方法的練習。事實上,這一點也正是吻合了丹尼斯·韋特利關于成功的理解:成功是屬于個人的,它不是由其他任何人所賦予的,也不會被其他任何人所剝奪。自然,成功也沒有辦法由別人教給你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