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綠皮火車,歡迎點擊上方“關注”,為你分享我的閱讀書單和生活感悟。
喬治·奧威爾:《1984》。
“財富一旦普及,它就不分彼此,沒有疑問,可以設想這樣一個社會,從個人和奢侈品來說,財富是平均分配的,而權力仍留在少數特權階層人物的手中。但是實際上這種社會不能保持長期穩定。因為,如果人人都能享受閑暇和生活保障,原來由于貧困而愚昧無知的大多數人都會學習文化,就會獨立思考;他們一旦做到這一點,遲早就會認識到少數特權階層的人沒有作用,他們就會把他們掃除掉。從長期來看,等級社會只有在貧困和無知的基礎上才能存在。”
——喬治·奧威爾
/寫在前面/
朋友問我,看過《1984》,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很多人都說是恐懼,可是我卻只感受到刻骨的、無法用淚水傾泄的悲傷。?
我被它徹底擊垮了,徹底擊垮了。
從書的第三部分,主人公與奧布萊恩的漫長的對話開始,就無法控制,眼淚不斷掉下來、流出來、涌出來,無法克制想要顫抖,無法克制想要揪住一個人告訴他,我有多么恐懼、多么害怕、多么無助、多么慚愧。
“它讓我覺得恐懼,害怕,無助,讓我沒辦法就會有眼淚出來,不是出于悲傷,不是出于情感,而是出于本能。
這是一本已經被研究得透爛的書,但不管政治學家或者社會學家將其剖析得如何不留余地,我依然想寫寫合上書的那一刻,自己心中那種難以言喻的復雜感受,自己的體會,哪怕再重復,畢竟也是自己經歷過的。
這是一種奇妙又難得的閱讀體驗,就像是被一股巨大又龐雜的情緒充斥,一時間想到書里那些“新詞”,想到書中世界和現實世界的聯系,想到那些沒有發生卻有可能發生的未來,想到作者的一語成讖,想到自己的定位,想到微博時代的1984。
它們都真實的可怕。
01.
在《1984》中,作者虛構了一個極權的社會,世界被三個超級大國所瓜分——大洋國、歐亞國和東亞國,三個國家之間的戰爭不斷,國家內部社會結構被徹底打破,實行高度集權的統治,以改變歷史、改變語言等極端手段鉗制人們的思想,以具有監視功能的“電屏”控制人們的行為,整個社會就像一座監獄。
在這部作品中奧威爾刻畫了一個令人感到窒息的恐怖世界,在假想的未來社會中,獨裁者以追逐權力為最終目標,人性被強權徹底扼殺,自由被徹底剝奪,思想受到嚴酷鉗制,人民的生活陷入了極度貧困,下層人民的人生變成了單調乏味的循環。
/來自百度百科
生活在大洋國的主人公溫斯頓·史密斯原本具有獨立思想,卻不幸被“思想警察”奧布萊恩抓獲,接受了殘酷的洗腦,并最終相信了二加二等于五,徹底地臣服于獨裁者老大哥。
最終如溫斯頓自己所言“思想罪并不導致死亡,思想罪就是死亡”,堅持著獨立思想的溫斯頓必死無疑,放棄了獨立思想的溫斯頓卻無異于行尸走肉。
全書共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借主人公——一名真理部小公務員——溫斯頓之眼勾勒了1984年的世界。
巨大的橫幅,巨大的招貼畫;招貼畫上是老大哥,老大哥在看著你,老大哥是人民的救星,老大哥是黨(英社黨,未避免和諧,以下簡稱D)的領袖;D控制思想,D永遠正確,D解放了無產者,D創造歷史,D書寫歷史,D改歷史。
當然,還有反革命,D的叛徒,老大哥的敵人,陰謀推翻國家政權者:艾曼努埃爾·戈爾施泰因(在逃)。?溫斯頓不喜歡老大哥,作為一名外圍黨員,他負責竄改歷史記錄,是極少數仍能獨立思考的人。毋庸置疑的,他犯了思想罪,他等待死亡。
特別提一下D的口號,非常拉風:“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一開始讀到的時候就覺得好厲害,讀完全書更明白了,更覺得NB極了。
第二部分,溫斯頓遭遇了愛情,以及真正美好的性生活(在那個世界極為罕見),但這些不重要,他還加入了反D組織,讀到了其領袖戈爾施泰因的《寡頭政治集體主義的理論與實踐》。
借溫斯頓之眼,作者讓我們看到了他對集權主義的思考。?這本反動書籍也分為三章,他先看了部分第三章(戰爭即和平),然后過了性生活。之后讀了部分第一章(無知即力量),在讀到關鍵處被警察抓捕歸案。
第三部分,拷打和改造,出獄和死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拷打者補充了我們未讀的第二章:自由即奴役。
總結一下就是:全書兩條線,溫斯頓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遭遇愛情和被捕悲劇是明線,它展示了1984世界的外貌,也給本書引入了戲劇沖突,使其得以披上小說的外衣。?
戈爾施泰因的反動綱領是暗線,它詳述了1984世界的法則。彼時,無數XX先烈為我們描繪過某種集權制度發展的最終結果:烏托邦,黃金鄉。?而作者同樣從集權制度基本特性入手,展開邏輯推導,最終引領我們進入這個反烏托邦的世界。?
悲劇突如其來,毀滅撲面而至。作為讀者雖想阻止或否定它的必然來臨,然而一切嚴密而精準,讓人難以辯駁。?
扔下書本,從那深深的絕望中自拔而出,環顧這個雖不完美,但美好的多的世界,長出一口氣。
“感謝這一天沒有到來,感謝預言者,感謝或自覺或不自覺地阻止過其到來的人們。”
02.
1984年的英國人生活在水深火熱中卻無自救之意,是因為在他們的印象里水一直是那么深,火一直是那么熱。
“他忽然覺得現代生活中真正典型的一件事情倒不在于它的殘酷無情、沒有保障,而是簡單枯燥、暗淡無光、興致索然。”
“有人似乎隱隱記得,以前的食物比現在豐厚,上一次大洋國的敵人好像是東亞國……”,但也僅僅是記得,真理部出色的工作成果絕對可以抹殺任何蛛絲馬跡。
世間最可怕的事是什么?就是人不能相信自己的判斷和思考。“自由即奴役”,你渴望冠冕堂皇的自由么?那就請心甘情愿地接受奴役吧。?
既然你決定要當主人公了,你就得承受異于旁人的艱辛。
在1984里統治者使用了最嚴密的思想控制,為什么要思想控制?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集權者想要的穩定。
“行為的管理,是控制;而思想的馴服,是統治。”
所以溫斯特活得比所有人都痛苦,因為他獨立的思考方式始終突兀地立在那里,不肯隨波逐流,拒絕接受洗腦,不愿被奴役即不能在此世界自由的生活。
是,此處的自由就是放開手任由自己被外力推動控制的自由,就是不再執念而接受最終灌輸的開放式自由,就是放縱自己盲目而麻木的跟著“上面”走的自由。
你可以隨心所欲地活著,因為你腦袋里思考的,你可能在夜班夢話里無意識反映出的真實所想,都是順從于操作規律的,真心的將虛偽當作了真實,而在你的邏輯體系中“二加二等于五”是駁無可駁的真理,自然不必揣著秘密終日偽裝著生活,大可隨時隨地說出自己真實感受。
這是自由么?這當然是自由——“奴役式”的自由。
有時候感覺很可怕的是,一群人嘲笑朝鮮多封閉,我們自己呢。
坐井觀天已經夠可怕了,更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在井里……
稱這本書偉大絕不為過,?偉大的預言不以其未實現而蒙羞,反而以它阻止了預言本身的到來而榮耀。
摘抄下來幾句我覺得讀起來特別震撼的話吧:
“誰控制過去,誰就控制未來;誰控制現在,誰就控制過去。”
“雙重思想:知與不知,知道全部真實情況而卻扯一些滴水不漏的謊話,同時持兩種互相抵消的觀點,明知它們互相矛盾而仍都相信,用邏輯來反邏輯,一邊表示擁護道德一邊又否定道德,一邊相信民主是辦不到的一邊又相信D是民主的捍衛者,忘掉一切必須忘掉的東西,而又在需要的時候想起它來,然后又馬上忘掉它,而尤其是,把這樣的做法應用到做法本身上面——這可謂絕妙透頂了:有意識地進入無意識,而后又并不意識到你剛才完成的催眠。
“歷史不是一面鏡子,而是黑板上的記號,可以隨時擦去,隨時填補。更為可怕的是,一旦涂改了,你找不到證據去證明這是篡改歷史的行為。”
“除非他們覺醒,否則永遠不會反抗;但除非他們反抗,否則不會覺醒。”
“統治集團只有在四種情況下才會喪失權力:或者是被外部力量所征服;或者是統治無能,群眾起來造反;或者是讓一個強大而不滿的中等人集團出現;或者是自己喪失了統治的信心和意志。這四個原因并不單個起作用,在某種程度上總是同時存在。統治階級如能防止這四個原因的產生就能永久當權。最終的決定性因素是統治階級本身的精神狀態”。
/寫在后面/
這本書自出版至今,已被放在專家學者的顯微鏡下無數次的解剖放大,由其派生出的一系列新詞和概念甚至被收錄大英詞典,但作為模板并不是它的全部意義。
它是著作但同時也是一部小說,小說具有情節,情節中帶有戲劇,戲劇引人遐想。另一方面,它更應該被脫離出“學術”的帽子,以一種純體悟的方式被反省、被觀照。
這本書,毫無疑問是一部非常經典的作品,但相比它的社會啟發性,對我有著更非同尋常的意思。
1984的世界把集權推到了極致,思想改造會讓你成為“新人”,一切都密不透風,一切都逃無可逃,作者對集權社會的洞察,讓人覺得無比真實。
但我想奧威爾要寫的一定不只是浪潮,而是浪潮裹挾中那個躍起的叛逆,那個希望的載體。
在讀過這部作品之后,我才第一次認真的開始思考,獨立思維的重要性,也是那時候我開始意識到,沒有誰會永遠都對,固執和自以為是是在某種程度上無異于被統治思想——被自己統治,因為那意味著在你腦海里某個隱秘的地方,已經出現了一個正在消滅異己觀點的“老大哥”。
一直記得陳寅恪先生對精神和價值取向的追求: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雖然現實世界里并沒有完全的1984過,但接近它是有可能的,也是所有人都應該警惕的,請保護好自己的腦袋,不要被宣傳洗腦。
Tips:
1、英國電影《一九八四 1984》
2、喬治·奧威爾《1984》、奧爾德斯·赫胥黎《美麗的新世界》、葉甫蓋尼·扎米亞京《我們》,被稱為“反烏托邦三部曲”,都描繪了在一個技術極端發達的未來世界,精神世界的扭曲,對人類文明提出了警示,是對人類社會最深沉的反思。
3、烏托邦(Utopia)本意是“沒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延伸為還有理想,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其中文翻譯也可以理解為“烏”是沒有,“托”是寄托,“邦”是國家,“烏托邦”三個字合起來的意思即為“空想的國家”,是空想社會主義社會的代稱。
文字/綠皮火車
圖片/豆瓣截圖
關于作者:綠皮火車,閱讀癥深度患者。這里有我的讀書、電影、生活分享,閱讀需要主張,讓我們一起追尋,從自己身上,克服這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