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富貴險中求”,真的是這樣嗎?
“騎驢找馬”,我想我們對這個成語絕不陌生,我們都是想當然認為這是最優的策略。而事實上,騎驢找馬,有兩種情況:
1. 馬在前的前面,你騎著驢是永遠都追不上前面的馬的;
2. 快馬從你身邊經過,而你卻還在驢上,等你下了驢再想上馬的時候,已經望塵莫及了。
本質上“騎驢找馬”的想法,就是無法放下已經獲得的安全感,去追求迅速的轉變。而我們目前所得知的成功的企業或者人士,都或多或少在某些關鍵時刻,做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果敢抉擇。
那在什么的情況下,會讓人覺得失去安全感呢?簡單來說,就是面臨一個抉擇,你所能借助的知識或經驗不足以讓你做出有信心的判斷的時候,安全感失去了。就是常言道,面對這從未見過的“螃蟹”,你敢第一個吃嗎?
在失去安全感的時候,通常會有兩種做法:
1. 猶豫不決,舉步不前,最終寧愿留在原地;
當10年前有人跟你說投一筆錢購買地產的時候,鑒于地產的發展無經驗可借鑒及首付的高金額,我相信許多人都不肯拿著手上僅有的財產進行房產投資,仍固守老家的拆舊建新。當人人都具備房產投資意識時,當年的機會卻也過去了。
2. 憑感覺做出選擇,然后不斷找理由去遷就自己的安全感需要。
而遷就自己的安全需要就更多了,舉例子,當投資股票的時候,很多人遵循大家所說的“追漲殺跌”,并且在搜索各種小道消息或者新聞,去增加自己對于買賣的判斷。可是,事實上,股市中七虧二平一贏的結果就說明“遷就自己的安全感”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那知識遷就,而非你個人的知識足夠去做出判斷。
面對“失去安全感“的選擇的時候,正確的做法是什么呢?打造自己的知識架構。
所謂”窮人拒絕機會“,面對“螃蟹”的機會的時候,常常發出的論調是“天底下哪有這么便宜的事情呢”“我才不相信我會這么幸運”,于是讓“螃蟹”從眼前慢慢溜走了;
而“富人則分析機會”,富人從來不會拒絕任何一個被介紹的機會,但也不會盲目地跟從,更多的是搜集各樣的資料,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讓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對機會進行分析,根據分析再進行判斷。(相反,我們許多人投資股票,連基本的常識都是不具備的,就一腔熱血投身進入,所以七虧就不奇怪了。)
父親帶兒子乘船捕魚,父親告訴兒子水面泡泡多下面必有魚。兒子不相信,于是潛入水中一看,果真魚多。于是上船往下灑網,結果一條魚都沒捕到。父親告訴兒子:魚群來時沒撒網,非要看得清清楚楚才出手,魚早跑光了。
身為“父親”當然是有著豐富的經驗的,憑著水面泡泡多而作出判斷,而這是站在旁邊的兒子所缺少的。當兒子非要全部弄清楚再出手時,機會早就錯過去了。
其實富人更看重學習,學習給他們帶來足夠的知識架構,讓他們在面對一個機會的時候都有著一定的準備,而非毫無根據的判斷,然后果然收手或出手。而缺少知識的旁觀者,卻以為他是在“冒險”,殊不知在富人的眼里,已經有足夠的把握了。
所以,“富貴險中求”, 都是固守自己的安全感并且站在圈子外的旁觀者的感受,是不真實也不真切的。而身在其中借助豐富的知識架構做出判斷并能放棄部份安全感而進行投資的人,因此把握住了前期的機會并獲得了財富。
但即便如此,富人也有投資失敗的時候,那為什么面對失敗,富人仍然敢繼續的“險中求”呢?這就涉及到資產性收入導致思想的自由度解放產生的效果。在后一篇會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