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父母總喜歡批評孩子:你怎么搞的,又打翻了這個東西,真是改不了的毛躁!你怎么回事,太粗心了,你真是個不認真的孩子!怎么回事,你怎么又犯錯了,你總是這樣,怎么不懂事兒!
在我們的傳統教育中,做得好會受到表揚,做錯事得到批評,這似乎是天經地義的。
我曾見過一個場面:
小區游樂場,一群小孩在玩耍,一個小男孩騎著小自行車橫沖直撞。“啪”一聲,一個小女孩被撞倒在地,哇哇大哭起來。小男孩顯得若無其事,嬉皮笑臉地看著小女孩哭,拖起自行車就準備走人。
你猜,這時候眾人會關注哪個孩子更多?
哇哇大哭的孩子吸引了眾人的目光,女孩的家長以及圍觀的群眾都聚攏上去,安慰哭泣的女孩。女孩的家長甚至鄙夷地看了一眼騎車的小男孩,那眼神似乎在說:這個小男孩真是蠻橫無禮,撞了人還若無其事的樣子!
這時候,小男孩的爸爸沖上前去,一把抓住自己的兒子,惡狠狠地大聲呵斥他,并要求他道歉。小男孩不肯,爸爸氣急敗壞,拎著小男孩就一頓痛打屁股,小男孩嚎啕大哭……
事情的最后,小男孩擦干眼淚,不情不愿地道了歉。小女孩雨過天晴,又去快樂玩耍了。小男孩愣愣地看著別人玩耍,已忘記自己可以做什么。
在得到APP中,看到Dr.魏有一篇文章:《怎么正確的批評孩子》。初見標題,就覺得很詫異:難道批評還有正確和錯誤一說嗎?留言區,讀者的留言很多,有單身的青年,有孩子的父母。大多講了自己被父母批評的經歷,自己如何慢慢變得不自信和懷疑自己的,很令人心酸。
中國人自古都是謙遜和內斂的,嚴以律己,教育子女都嚴肅而認真。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子女不可違抗自己的父母。于是,上一代的父母基本上都是在這樣的氛圍中長大,他們自己從沒有得到過鼓勵和寬容的對待,到了自己做家長時,便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子女。
Dr 魏則告訴我們:批評是有必要的,而批評卻要掌握一些方法,才能不損傷孩子的自尊心,讓孩子在“犯錯誤”中得到成長。成長中犯錯誤是一個非常好的體驗。如何讓“犯錯誤”變成孩子的知識經驗,取決于老師和家長如何有"藝術地批評“孩子。
父母一代,從小受到父母的“粗暴”教育很多。因此,現在的父母覺得自己小時候受過的苦,決不能讓孩子再受一遍。于是,“鼓勵過于批評”被大力提倡。多表揚少批評,甚至不批評是很多家長欣然為之的事。殊不知,孩子一定要受到“批評”,才能體驗到人生的真正的經歷,并成長起來。
有一個老師說:“現在的學生看上去很聰明、勤奮,可是沒有個性,唯唯諾諾,就怕犯錯誤。主要是家長、老師批評的過多,沒自信,總覺得自己不行,總想討好別人。所以,要對孩子不批評,只要不犯大錯誤,就讓他自由成長。否則,會扼殺孩子天性的。” Dr 魏說:“你錯了,不是不批評,而是因為批評的方法不對,才會讓孩子沒自信。”
2
固定型批評和成長型批評
固定型的批評習慣性地把孩子的一個錯誤歸結為他的品質有問題。比如說孩子打翻一個東西,就說他是個毛躁的人;做題目出錯了,說他是個粗心的人。包括游樂場那個小男孩的父親,根本就不跟他說道理,直接就告訴他,你錯了,你必須道歉,不聽則打。
成長型的批評首先不指責品性,不貼標簽。其次,還會告訴孩子哪兒錯了,如何改正這個錯誤。只有讓孩子明白錯在哪里,才能讓孩子成長。
因此,成長型的批評是更“藝術”的批評。它的宗旨是:批評孩子的真正的目的是幫助孩子成長,而不是發泄情緒。
1,告訴孩子錯在哪里
如果只是告訴孩子,他們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那就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就如筆者在游樂場看到的那位父親,只是對孩子說,你做錯事了,你必須道歉。可是,作為一個胼胝體還未發育完全的男孩子,他控制自己平衡的能力還沒發展好,他一點都不明白自己為什么會這樣,而他一不小心撞到別人,為什么這件事就是錯的呢?
如果父親對他說:“寶貝,我知道你是不小心的,而且也不是故意的。但是因為我們的不小心,撞到小妹妹了,妹妹會很疼。如果是你,被別人撞疼了,你也不舒服對嗎?這時候我們應該安慰小妹妹,并且說明我們是不小心的,并不是想要撞到她。” 跟孩子講道理,平等討論,教會他換位思考,才能真正讓孩子在不斷遭遇挫折中漸漸長大。
讓孩子明白錯誤的原因很重要,而不是“你不能這樣”,“你不能那樣”,否則,孩子只知道犯錯誤會受到懲罰和批評,卻不知道為什么。
2,就事論事,不貼標簽
常常見父母或者老師會說:“真是笨。”“真是粗心。”“這個孩子的品行不太好。”其實,這些都是給孩子貼標簽。貼標簽是一個負面的暗示,他會覺得自己就是一個不好的人,怎么都改不了了。這就是給他一個固定型心智,放棄了自我的成長。
批評的時候千萬不要由此及彼,翻舊賬。比如,有一個孩子想吃冰激凌,媽媽說:“哎, 你怎么這么饞?剛剛才吃過巧克力,怎么又要吃冰激凌!你就知道吃吃吃!什么時候看你學習有這么用心了!” 這就是典型的貼標簽,把一次的行為無限放大。
再如游樂場的那位父親,雖然言語不多,但是粗暴的態度會讓孩子自然形成一種意識:自己是不好的。將來,做任何事情的時候,他就變得畏首畏尾,不敢嘗試,不敢爭取,長此以往,就變成了唯唯諾諾的人。
其實,父母只需說出事實就好了,“你剛剛吃過餅干,又要吃冰激凌?”“你剛剛把小妹妹撞倒了?” 告訴孩子事實,就是讓孩子自己判斷自己行為的對錯。
下一步,應給孩子一個機會,改正錯誤。
3,告訴孩子如何改正
智慧的父母不僅會告訴孩子,這里錯了,怎么錯的,還會教給他一些應對的方法和經驗。
首先肯定自己的孩子,雖然這一次做錯了,但平時的表現還是蠻好的,孩子的品格還是很好的。
然后,和孩子一起分析,如何才能補救。如父親對兒子說:“你昨天就做得不錯,騎車沒有碰到人。有一個小朋友騎車摔跤了,你還幫助了他呢。”
最后,教給他一些處理的方法。比如和孩子討論如何道歉和道歉的方法,如何控制自己吃冰激凌的欲望等。
錯誤是相對容易改變的,而品格是難以改變的。批評的目的是幫助孩子成長,只告訴他什么是錯的是不夠的。成長型的批評一定要告訴他怎么做才是對的!
總結了Dr魏的這篇文章,那就是:大棒+甜棗政策。“大棒”是實事求是的按照原則指出不正確之處,絕不扯東扯西,就事論事。“甜棗“是肯定孩子好的一面,舉例說明他的優點和做的好的事情,比如……如果這件事也一樣能改正的話,會越來越進步,越來越好的。
一個自信的孩子不是不犯錯誤,而是學會從錯誤中成長。人無完人,就連大人也不可能做到完美無缺。更重要的是犯錯后的態度和做法,給他改正的機會,改正后,他依然是個品質優秀的人。
成長型的批評讓孩子學會在錯誤中成長,而固定型批評讓孩子懷疑自己的能力和品質,從而放棄成長。
因此,學一點“批評”的藝術,才會讓孩子在經驗教訓中不斷升華,擁有一個良好的人格。
在中國的古語中,有一句是“三歲看老”,這便是從一個孩子小時候就給他定性,無異于將某一類孩子“一棍子打死”。慢慢地,他會如大人所“期望”和暗示的那樣,真的朝那個方向走。在今天,我們可能需要的是,打碎這種傳統的思維,不再將“三歲看老”看做是一個真理名言,要明白,一個孩子的品性,一定是在潛移默化中慢慢發生變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