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愿作自由花:珍惜每寸是時光的開謝之美
承擔,就像青花菜昂然美麗地站在土地上。
承擔,是坦然面對風雨,自在地盛放。
承擔,是即使明日要凋謝,今天還能飽孕陽光,微笑地展顏。
記憶如花一樣,溫暖的記憶則像花香,在寒冷的夜空中也會放散。
每個人的心里都需要一個人、一棵樹、一片草原、一間木屋、一個故鄉(xiāng),也許不必真實存有,卻是一個不變的碑石,在每想起、每次相遇,有一點光、有一點溫暖、一點希望。
在不確定中生活,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在不確定中,我們深化了對環(huán)境的感受與情感的感知,就能學會把很少的養(yǎng)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長。
這時間,“鏡花水月”是最虛幻和短暫的,唯有如此,才使我們有最深刻的覺醒,激發(fā)我們追求真實和永恒的智慧。當我們面對人間的一朵好花,心里有美、有香、有平靜、有種種動人的質地,會使我們有更潔凈的心靈來面對人生。
三祖僧燦曾說“莫逐有緣,勿住空忍。一種平懷,泯然自盡。”
第二章 勇于不敢:在不斷的錯失中體驗生命之味
柔弱勝剛強、寧靜勝躁動、細謹勝粗野,
便可創(chuàng)造一種盈保泰、大直若屈的人生態(tài)度。
因緣固然能使我能相遇,也能使我們離散,只要我們足夠明凈,相遇時就能互相聽見心海的消息,即使是離散了,海潮仍然涌動,偶爾也會記起,海面上的深夜,曾有過水母美麗的磷光,點綴著黑暗。
人是不能飛翔的,可是思想卻可以振風而起,飛到不可知的地方,這也是人可以無限的所在。
清歡之所以好,是因為它對生活的無求,是塔不講物質的條件,只講究心靈的品位。
對禪者也是如此,我們生命面對的苦惱不是我們的敵人,而是自己的延伸,應該透過煩惱來認識自我;我們可以遍學一切法門,但必須深入某些法門,來對應生命的決斗;我們應該“無所往而生其心”,因為生活不能預期,無常也不可預測,如果我們的心執(zhí)著停滯了,那就是死路一條。
想要“從心笑起”,大概要具備幾個基本的素質:一是游戲的心情,二是包容的胸懷,三是幽默的態(tài)度。
沒有游戲的心情,就會對苦樂過于執(zhí)著,對成敗過于掛懷,便難以在苦中作樂,品嘗生命的真味。
沒有包容的胸懷,就會思想僵化,不能容納異見,難以接受批評,把別人視為寇仇,處處設限,也就難以日日歡喜了。
沒有幽默的態(tài)度,就不懂得自嘲,不知甘于平凡,也不會對世事一笑置之,就會常畫地自限,想不開了。
第三章 知足常樂:即有十分福,也只享受二三分
知足,使人即使在最復雜的社會里,也能自在、自由和自尊。
知足,使人即使在最豪貴的人面前,也能胸懷高曠,充滿悲憫。
知足,使人即使在最艱難的困境里,也能安樂富有,充滿感恩。
生命里最美好的事物就如同深山中的野蘭花,
往往開在百步蛇環(huán)視的山谷。
但是,從來不會有采蘭人因為百步蛇,
就失去去尋找蘭花的堅持與勇氣。
得善果時不以為樂,
受惡果時不以為苦,
這才是真修行者的態(tài)度。
人如果靜下來,就會被波動的意念所擾亂;如果有好奇的追索,意念就會專注。
生命的實質是空無的,串起這空無的,只是一個個有感有悟的剎那,剎那就是生命的本身。
我深深地相信,一個人生活在世間,時間是短促的,空間是有限的,但人也可以在短暫有限的時空,發(fā)展心靈的高度,這種高度是透過詩歌、音樂、舞蹈、美術、宗教、思想、靈性......
而提升和飛越的。
第四章 世間凡世,皆有密意
我們要求最高的境界,只有從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周遭來承擔、來覺悟才有可能。
“時到時擔當,沒米就煮番薯湯”心里的安慰比實際的生活來得重要。
只要在困難里可以坦然地活下去,就沒有走不通的路,因此如何使自己的心寬廣、樂觀地應對生活,比汲汲營營地想過好日子來得重要,歸根究底乃不是米或番薯的問題,而是心的態(tài)度罷了。
肯把自己先放在最能承擔的位置,那么還有什么可驚的呢?
欲為諸佛龍象,先做眾生牛馬。
所謂“當位即妙”,是不論何事,其位皆妙,就像良醫(yī)所觀,毒有毒之妙,藥有藥之妙。
每天,都含著笑意,來與宇宙時空的無情,與歲月生命的多變,共同運轉,那么在大化中,也會有江上明月、山間清風、岸邊垂柳那樣的美景,不斷地映現。
每天我起床的時候,對著鏡子的第一件事就是對自己的影像說:“嗨!讓我們今天來為生命創(chuàng)造一點什么吧!”
第五章? 寂寞的藝術:人是有限的,也是無限的
從自己的大沉默聽到日出、花開、露凝、月升、星閃的聲音,進而領悟到生命的奧秘及偉大,即使是:無言相對坐終日,也會是別有一番滋味吧!
我們雖然始終相信自己是深情的,可是個人的深情有什么用處呢?不過是我們在午夜回思之際,酸苦一如初春未熟對的葡萄,憂郁的藍色支脈往四面八方零亂地亢張著。娜飽滿富彈性的美麗果實被社會一口一口地吞噬了——我常把吃剩的葡萄藤一串串掛起來,用以警惕自己,不可無情,不可失去追尋正義的勇氣,也萬不可讓那盞年輕時點著的燈熄滅了。
我不反對浪漫,但是我覺得如何在高度的浪漫里還不忘失理想的追求,才是較好的生命態(tài)度。因為我們只有一條命,只賣給識貨的人;我們只有一條路,要能有情感的沖動,也應該兼修理性的沉思。
反觀生活中的細節(jié),均以沉默為高,浮躁為低。
可是世人不知沉默的藝術,往往不見車薪而見秋毫,喜發(fā)議論,不在內心的涵含上求修養(yǎng),而在外相的表達上求矯飾,則沉默之被目為可貴,日趨于下,真正虛懷若谷者反而不屑與談,變成“黃鐘毀棄,瓦釜雷鳴”的現象,歪風所及,人格、社會便一日下流于一日了。
在我們生命的歲月里,火與愛或許是必要的,但不必要弄得自己煙塵滾滾、灰頭土臉,也不一定要悲傷和煩惱。
第六章? 希望恒常,生生不息
留一些缺憾、有一點理想不能完成,永遠留下一絲絲不足才是最美麗的呀!
如果我們常把一天或一生的標準定在十點八分四十五秒的巔峰,常保持那樣的上揚、奮發(fā)、清明、覺醒、善良、清凈,充滿了活力與干勁,則成功又有什么困難呢?
我們遇到人生的轉折時,若能無心于成敗,專心于每一個轉折,我們就可以免除執(zhí)著的捆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