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因為,春天一到,太陽從南回歸線向北移,日漸長,夜?jié)u短,首先交1米左右的淺水先曬熱。許多水生植物,率先在淺水中曬陽萌生;浮游動物、浮游植物也先在淺水中開始生長繁殖。淺水中氧氣較深水豐富,許多以水生植物、浮游生物為食的魚類到淺水中覓食,肉食性魚類也追蹤而至。既然魚類的生活習性由冬眠改為到淺水中覓食生長,人們在深水中就難以釣到魚類,而必須適應它們生活的變化。到淺水中垂釣,這樣,垂釣的效果就好得多。
當然,所謂淺水,和深水相對而言,是看水情魚情的變化而定,不是越淺越好。如果水域水草多,水因浮游生物多,魚兒多而較混濁,那么,20-50厘米深的淺水,照樣可以一條一條地釣上鯽魚、鳊魚,甚至可釣上1-2公斤重的鯉魚,有人曾在春日里,在30多厘米的淺水中,眼見蘆葦叢和水草邊鯉魚背鰭和紅紅和尾鰭在翻動,打窩子垂釣,照樣把1-2公斤重的鯉魚一條一條地釣上來,有的河邊春日浮萍下的水深僅20-30厘米,一般釣友便不肯下鉤,其實,新生嫩浮萍正是鯽魚、鯉魚等最好食料。它又吸收陽光熱量,不斷向下方水中擴散,不斷進行光合作用,產(chǎn)生氧氣,放入水中,使淺水暖融融,氧氣足,食物多,魚兒經(jīng)過一冬的饑寒,怎么不爭先恐后地到這里覓食?站在浮萍叢邊,可聽見魚的咂嘴聲,可見到魚嘴魚背不斷將浮萍拱起,這不僅說明這澆水中魚兒多,而且食欲旺盛。在這種淺水中拔個窩子打些食料,可連釣連上,收獲頗豐。
有些水域水很清,1米左右的水一眼可見到底,這說明這片水域很冷,浮游生物還沒滋生繁殖,或魚兒太少,或受到污染。雖也是淺水,有時可看到魚兒游動,也難上的。
如果一定要排隊的話,鯽魚、麥穗、“船丁”、鯉魚等往往是初春、仲春野外可釣(咬鉤率高)的魚。
原文標題:為什么春天是淺灘上好釣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