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看到朋友圈里鋪天蓋地“記者節”信息,我說:龍哥,今天你怎么給我過節?龍哥警惕地說:“今天又是什么節?”大多數人都和龍哥一樣,并不會注意到今天這個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節日吧?
今天是11月8日,第十八個中國記者節。
轉眼又一年,今天不過是歲暮天寒,日常清冷的一天,人們對這一天的感受也許都遠遠不如昨天立冬吃餃子來的深刻和廣泛,相信那些朋友圈里轉發、評論、寥寥兩語祝自己節日快樂的同行們,也會在發完之后,迅速地投入到各自忙碌的工作中去,不會因為節日而停止工作,記者的腳一直都奔忙在路上。
以前的自己很天真,以為記者節像教師節、護士節一般,有很多人關注,畢竟媒體的曝光率很高啊。后來才發現,其實某種程度上,記者節是“自己人”的狂歡。身在這個行業的人自己很興奮,但其實,外行人毫不關注。
記者們會因為其他人不關注而感到失落嗎?其實也不會。畢竟每一份職業都有它的孤獨性,會有行業內的人才能懂的酸甜苦辣。
如今想來,不知道自己當初一廂情愿、執迷不悟就要當記者的勇氣是從哪里來的?似乎是從不懼危險戰地一線上的水均益、閭丘露薇來的,是從沉穩淡定的敬一丹、白巖松身上來的,是從犀利深刻的陳虻、柴靜來的,那些時代的先鋒者,那些不愧無冕之王的領航者,是他們給了曾經天真不知世事的我一個未來追逐的方向。
當真正走進,開始從業了,我才漸漸看清楚這個職業的本來面目,看似體面風光,看似至高無上,看似豪情萬丈,實則如履薄冰,戰戰兢兢,責任遠重于情懷。大家經常互相調侃說:我們這行在圈外人眼中:風光,刺激,神秘;家里人眼中:晨昏顛倒,罔顧家庭;朋友眼中:總是很忙,永遠沒有檔期......
感謝十年記者工作帶給我的成長,有的采訪充滿溫情,有的采訪讓自己心驚肉跳,還有的采訪讓自己多次落淚……十個春夏秋冬的磨礪讓我對人對事能夠越來越豁達。看看我周圍優秀的前輩、同行們,我發現做記者時間越長,理解能力越好,人活得越發通透。
做記者最重要的是與人溝通交流,互相理解是一個成功采訪的關鍵。而理解的基礎是感受,人能感受別人的時候,心就變軟了,軟不是脆弱,是韌性。像千錘百煉的鋼鐵,可塑性更強,有變化,能變化,有更多可能性。
雖然后來我的航路一直在偏航,雖然我也曾發誓再也不要從事這個讓我又愛又恨的行業,雖然我現在不再是一個純粹的新聞人,但是每當這樣的日子,每當有大事發生,那深入骨血的蠢蠢欲動的新聞理想便不時冒出頭來。
我想,工作之后我的幸運之處在于,雖然我不再算是一名真正的記者,但我卻并沒有脫離這個圈子,反而因為工作原因,我能夠和這個圈子里很多非常優秀、非常出色的同行們進行交流和學習。每當看到他們行走過的每一步,我都帶著一種自我陶醉的滿足。
牛老師去參加了我國第八次北極科考,看到他穿的像熊一樣出鏡,看到了北極那一片不染塵埃的白;朱老師去拍攝了主席走過的路,看到熟悉的機器,看到老師們為省事兒一水兒光頭;看到鄭老師和張老師不停奔波在大江南北,自得其樂的打油詩和美景如畫的風景圖;看到好開玩笑的苗老師和紀老師,拍片的時候一本正經不茍言笑;看到美女曉峰和沐聰像個漢子一樣扛著機器,能文能武不輸男兒。
看到本地媒體圈的兄弟姐妹,一臺相機,一支筆,一個錄音采訪機,一臺攝像機,不畏風雨嚴寒,用鏡頭記錄真實。稿子被斃,采訪被拒,錢少活多雞血滿滿全世界跑。
世界上最有質量的事:一是創造,二是傳播。所幸,記者同時都參與了這兩件事情。社會的發展、國家的轉型、生活的變化……都在記者的筆下、鏡頭下解讀傳遞,日復一日。新聞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但大家對新聞事業的一腔熱血卻從未改變。
在萬物皆媒的時代,眾聲喧嘩,人心動蕩浮躁,堅守顯得彌足珍貴,幸好還有這些奔忙在一線的記者們,向我們指出可以致敬的方向,可以溯及追遠的情懷與道統。
祝各位同行,節日快樂,心有所持,溫和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