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茶的那些事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說起喝茶,我想知道你是不是和我一樣,是這樣的:

一個茶杯,或一個保溫杯,不管有什么茶葉,抓上一把,剛沸騰的開水,趕緊的往里一沖,溫度降到能喝的時候,便開喝。

或是這樣的:口渴了,把如上所述泡好的茶端過來,倒頭便喝。喝完再加開水,一直加到沒味道為止。

或是干脆這樣的:什么都不放,一杯白涼開水,專門用來解渴。

……

沒毛病,反正我是這樣的,真的是為了解渴而喝茶,口渴了才喝茶(喝水)。

這樣還是沒喝過


一次參加旗袍文化沙龍,開場有一個古箏和茶藝的同臺表演。不知道是音樂給茶藝增添了美感,還是茶藝為音樂增添了神韻,那種感覺,讓人心瞬間沉靜和虛無了起來。

我的耳朵似乎感受到了琴聲的撫慰,我的雙眼,沒能從茶藝表演的女子身上移開。

看不清那個女子多大年紀。但她的舉手投足,讓我初步見識到了與茶有關的美。一襲茶衣,似不染紅塵的仙子,神情端莊沉靜,不見任何世俗女子的諂媚。

微抬頭,緩舒目,輕揚手,慢解茶包。煮水,擺器,泡茶……音樂聲里,她有條不紊地完成她的茶之道,緩緩溢出的茶香,寧靜了我們的心靈。

這,便是我初次接觸茶藝。

初識品蘭(執(zhí)壺者)


接下來,有很多和我一樣的茶之門外人,紛紛打聽與此有關的事情,于是,經過些許人的努力周旋,便有了“幸福女子茶修精致班”的開辦。我們終于結識了這個執(zhí)著于茶道的小女子——品蘭。

她真是一個善解人意、秀外慧中的女子。了解我們的情況和需求后,為我們量身定制了一個為期七天,共14課時的精品茶修班。

為此,我稍作記錄,為我們對美的追求,為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一天,她帶我們走近“中國傳統茶文化”。

在這里,我們了解了茶的發(fā)現,茶的來歷,茶的演變;了解了茶在藥、食、飲等方面的利用;了解了中國不同朝代不同的飲茶法;知道了何為“二十四器“;了解了茶的大致種類;知道了“品茶四美”為何物,也稍稍了解了現代茶文化的相關知識,知道茶道四諦:和、靜、怡、真。

”墨香存續(xù)萬年事,一茗堪比萬書香“,原來,茶有這么多我們不知道的東西。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第二天,她帶我們認識了茶具,并指導茶具的使用方法。

呵呵,沒想到連茶具都有這么多學問。生活粗糙時,我們可以粗糙到只要一個杯子或盛水的器皿。生活精致時,你才明白,有一些器皿,它是有靈魂的,茶具便是如此。

好吧,在這里,我們知道了主茶具和輔茶具;知道了“三才杯”何為三才;知道了茶荷為什么不是”茶盒“、公道杯何以叫公道、茶道六君子指的什么。

備具時,怎樣溫杯潔具,怎樣賞茶、投茶、醒茶、泡茶、分湯、品茶、致謝。泡茶時有哪三要素,杯子怎么放,倒水時怎樣分點走,不同的茶種適合什么樣的杯子,用什么樣的水溫。

內容太多,我們真還記不住,只能以后慢慢消化。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第三天,我們了解茶道的禮儀,飲茶與健康的知識

泡茶人操作注意事項——情、神、意。注意儀容、儀表、儀態(tài);忌香水、濃妝,涼鞋等。注意握手、坐下、撿拾的姿勢。

不同類的茶有不同的功效。比如綠茶抗輻射、抗氧化、提神醒腦;黑茶降三高;烏龍茶減肥。

唉呀,真的漲姿勢了。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第四天,六大基本茶類的識別和沖泡(一)

這一天,我們認識了西湖龍井、太平猴魁、洞庭碧螺春、君山黃袍、白牡丹、白毫銀針,并學習了綠茶的泡法。這個我要詳細點說,因為我們生活中用到太多了。

器皿:玻璃杯。水溫:80-85度。根據茶的老嫩程度,采用不同的投法。

1、上投法:茶形細嫩,全是芽頭或滿身披毫的綠茶適用于上投法。(如:碧螺春、信陽毛尖等...)

具體方法就是:先在杯中注入七分適宜85度左右溫度的水(是燒沸后涼至此溫度,下同),然后投茶。

2、中投法:茶形緊結,扁形或嫩度為一芽一葉或一芽兩葉的綠茶,適宜用中投法。(如:西湖龍井、安吉白茶等...)

具體方法是:先在杯中注入三分適宜溫度的水,然后投茶,輕轉動杯中茶,以使茶葉浸潤,然后再注水至七分滿。

3、下投法:茶形較松,及嫩度較低的綠茶,適宜用下投法。(如: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等...)

具體方法就是:先在杯中投入適量的茶,然后沿杯壁注入適宜溫度的水七分滿。

大家分組沖泡老師準備的各種茶葉,然后在老師的指點下品評,感覺好牛皮有沒有?


老師泡出的太平猴魁

第五天,繼續(xù)學習六大基本茶類的識別和沖泡(之二)

這一天,我們主要了解了黑茶。

先是了解黑茶的種類——滇桂黑茶、湖北黑茶、湖南黑茶、川藏邊銷茶。

接著了解黑茶的用途——降脂減肥;增強腸胃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降血壓、降血糖;抗衰老,調節(jié)腦神經作用;預防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清熱降火、止渴生津;預防齲齒、去口臭;防輻射、抗癌癥。好處太多了,以后不喝還不行。

然后了解黑茶的沖泡方法。我們主要學習了兩種泡法:

杯泡法:用有蓋紫砂或陶瓷杯,取茶4克,沸水沖泡,加蓋2-3分鐘后即可飲用。

傳統煮飲法:取茶適量,將水燒至一沸時,將茶投入,至水滾沸后,文火再煮兩分鐘,停火濾渣后,分而熱飲之。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第六天,六大基本茶類的識別和沖泡(之三)

今天泡了兩類茶:生普和鐵觀音。老師舍得傳授,我們要學習的多,所以筆記也較多。

生普的泡法:可壺泡,100℃,年份越久可煮:100℃開水投茶,煮開就出湯,不要閉著蓋子。

具體泡法:溫壺,投茶,趁熱搖壺催韻、醒茶、洗杯。

生普刺激性稍強于熟普,可隨時間慢慢變得溫潤。

喝茶久了的一般老茶客最終大多回歸品普洱老茶上面。

烏龍茶講究有三聞:熱聞茶花香非常馥郁,溫聞有花香、甜香,冷聞有單獨蘭花之香。

茶樹的發(fā)源地在中國,主要分布在云貴川一帶。

烏龍茶(青茶)屬于半發(fā)酵主要工藝是采青,做青,搖青,殺青,揉捻,發(fā)酵,干燥)茶區(qū)分為四大板塊:閩(福建)南、閩北、廣東、臺灣

閩南四大花旦(鐵觀音、本山、毛蟹、黃金桂)

閩北四大名樅cong(大紅袍、水仙、肉桂、白雞冠)

廣東(鳳凰水仙,鳳凰單樅,嶺頭單樅,饒平單樅)

臺灣烏龍(凍頂烏龍,阿里山,臺灣包種、梨山,東方美人,杉林溪)

繁是帶綠的都需要進冰箱,綠茶冷藏、烏龍茶冷凍。保存期一年半。

烏龍泡法:內外溫壺,洗杯,、趁熱投茶、搖香,醒茶100℃水快進快出,內外溫壺,出湯后蓋子要打開一條縫,不能悶著。

鐵觀音需要啜飲,口齒留香,有這樣的說法:一泡水二泡茶三泡四泡是精華(烏龍亦如此)。

第七天,結業(yè)茶會。

七天好快,一眨眼精致班就要結束了。最后一個晚上,老師還為我們準備了皇帝餅、龍須茶(寧紅太子茶)這兩款茶葉作為結業(yè)考查。

大家輪流坐到臺前大顯身手,老師在旁邊給我們指毛病,雖然總還是破綻百出,不過,也還是像模像樣哦。

呵呵,你來不來?來了,我就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也必定親手為你煮茶一盞。

初識茶,收獲滿滿。

品蘭老師說“人道如茶道如商道”,“茶道如月,人心如江,千江有水千江月。”? 仔細想想,除了茶本身,茶中所蘊藏的哲理、禪機,恐怕不是我們一時半會能參悟的吧?

來日方長,慢慢修行。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