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得先看愛的性質。我們的愛,是應該給我們所愛的人帶來和平和幸福的。如果我們的愛存有占有的私心,我們便沒可能給他們平和快樂;相反,我們只會令他們感覺被困。這種愛不外是一種牢獄。當我們所愛的人再無法覺得快樂時,他們便會想辦法釋放自己,以能重獲自由。他們不會接受牢獄的愛。這種愛亦會因而逐漸變為憤恨。
大多數人用愛把對方逼走,而不自知,抱怨,指責,想表達的是我需要你的愛和關心。但他們接收到的是,你天天抱怨我不關心你,不對你好,像個怨婦一樣,你說對你不好,那就不好了,我也不回家了。
如果我們把抱怨,指責的話換個說法,看是什么樣子?
如,不正確的:你天天就知道玩游戲,不知道幫我做點家務嗎?孩子作業也不輔導一下,除了玩手機,打游戲你還會什么?嫁給你真是倒霉。而想表達的是,你能幫幫我就好了,我需要你的幫助和關心。
較正確的表達:親愛的,或者老公,你輔導下孩子作業,或者幫我做點事好嗎?我需要你的幫助哦!家是我們一起的家,一起經營好嗎?表達了你對他的需要,也讓他覺得自己很有價值,幫忙了鼓勵一下,說聲謝謝,有你真好,男人很有成就感。
這就是將自己內在抱怨,指責的負能量,通過自己的覺知,了解自己真正想表達的或者你指責背后需要的是什么正面表達出來。將負轉化成正。
對孩子也是如此,看孩子玩,有的人說,就知道玩,也不知道幫幫媽媽。我習慣使用:寶貝,幫媽媽倒下垃圾桶好嗎?媽媽好忙,需要你的幫助。孩子幫了,然后我會說謝謝寶貝,有你真好。
如孩子考試錯了一道題,老師打叉了,知道這里錯了才會去思考正確的答案,如果不打叉,他本人不知道哪里出了問題。
對于夫妻關系的問題,這個都是第一次經歷,因為從原生家庭傳承下來的思維,兩個家庭相互融合,很多時候不知道自己哪里出來問題,這就要學習,覺察出來,有時候明明自己想表達的是我需要你,可是變成了指責,為什么呢?因為我們的母親也許是這樣做的啊。
只有了解才能產生愛和包容。真正的風水是來自我們內心,心誠可同天道,所以不用外求,一切都在我們的心里。我也是隨著張暢老師的課程學習的,平時愛看書,帶孩子學習國學,可能有些共通的地方,加上一些經歷,有所感悟,分享學習。
我上面講的是張暢老師講過的《非暴力語言》,這本書我看了下,大概就是將指責的話語轉變成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由負能量轉變成正能量,男人不喜歡女強人的,他需要被女人需要的感覺,這樣他才像個王者,男人。如果女人需要男人,沒有表達清楚,變指責,男人是不懂的。,反而會讓他很有挫敗感,或者說自己很無能,
依覺悟之道,沒有了解便不可能有愛。愛就是了解。你不了解便不能去愛。彼此不了解的夫婦,是不會相愛的;不了解的兄弟姐妹也不會互相愛護;父母子女沒有彼此了解,也很難互愛。假使你想你所愛的人快樂,你一定要學習去了解他們的苦惱與期望。當你了解他們,你便可以幫助他們舒解苦惱和達成愿望。這才是真愛。如果你單是要他們跟隨你的意愿而忽略了他們的需要,這便絕不是真愛。這只是占有和支配別人的欲望,以及試圖滿足自己需要的錯誤途徑。
教子和相夫的區別在哪里?
對孩子我們都是無條件的,孩子小都是幫助他,滿足他,所以暫時性的親子關系很好。
但是很多孩子到了10多歲,叛離期來了,就問題來了,根本在哪里呢?如果你單是要他們跟隨你的意愿而忽略了他們的需要,這便絕不是真愛。這只是占有和支配別人的欲望,以及試圖滿足自己需要的錯誤途徑。
根源在這里,
孩子小,跟隨我們的意志,沒有太多自己的思想,媽媽說什么就是什么,我要什么媽媽買什么,多么美好啊.。如果夫君也是這樣對我的,問題應該少很多,我想怎么樣,他都滿足我,我要買什么,他都買給我,多好啊。而大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也就是自己的想法,主見,夫君是個成人,也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見,他們不會事實順從我們,我們要學會了解對方,才能找到中和的相處辦法。
前些日子,和愛人買餐桌有了不一樣的意見,我要買實木原色的,他要買白色的,最后快要爭吵了,但是后來我妥協了,因為桌子是吃飯的,想想這個讓他做主好了。最后覺察到,他買白色有他的想法,我買原木色有我的想法,我們的關注點不同,但是不想因為這個小事情爭吵,我退后一步,不就是一吃飯的家具嗎?讓他當家做主吧!
如果一定要爭贏,那我必須要他順從我的意志,滿足我的需要的。但是爭贏了,除了一桌子買回來了,我們還有什么?在男人那里顯得強勢,讓他有挫敗感,買個東西都做不了主,如果心懷不軌的人添油加醋,說你還是個男人嗎?買個桌子還要你媳婦說了算,如果有的人為了爭口氣,更大的爭吵就會到來,或者男人對愛人心有埋怨等等。夫妻相處,要公平有愛,我了解你,你了解我,有些事你支持我,有些事我們也要給他們表現的機會。
《中庸》中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意思是說:萬事萬物達到中和的程度,萬事亨通,吉無不利。
原文: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分享學習一下,感謝張暢老師,感恩大家相遇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