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過不少電影的幕后花絮,但沒有那個像指環(huán)王系列那么長,那么令我震撼。三部曲都是三小時以上,而每集電影都有兩張 DVD 容量的花絮集錦。我從圖書館只借到了后兩集,就足夠我斷斷續(xù)續(xù)看了有近一個月。
大多數(shù)好萊塢的電影都把電影的制作過程講得專業(yè)且有趣,甚至 DVD 中包含小游戲。而指環(huán)王的幕后是完全圍繞每部電影的創(chuàng)作過程來講述的,從改編托爾金的巨著到最后的剪輯配音,細(xì)致得讓人生畏。大片的幕后花絮通常像是凱旋之后的報告會,但 LotR 把其中的艱辛和挫折都毫無保留地展現(xiàn)了出來,包括中途拋棄的想法,拍攝 Helm’s Deep 的困難,動畫和動作捕捉的紛爭。
奇幻在那個時候幾乎是好萊塢沒人去碰的類別,無論是劇本、道具、拍攝、特效、配音等等環(huán)節(jié)都是高難度,再加上托爾金的宏大史詩巨著,那就是難上加難。Peter Jackson 這個大男孩帶領(lǐng)了整個劇組的各個部門在幾年時間里真的可以說是摸著石頭過河,在拍攝的時候都沒想好后期怎樣去做,在剪輯的時候還得補(bǔ)鏡頭。這不是不專業(yè),而是一場專業(yè)的冒險。

第三部 Return of the King 后期制作的規(guī)模比前兩部加起來還要龐雜,有大的多的戰(zhàn)斗場面和多得多的視覺效果。在需要交片的最后幾個月甚至還在進(jìn)行拍攝工作。電腦特效還沒弄好就要剪輯,剪輯還沒做完就要配樂。配音的組拿到的視頻中間還有黑屏,上書一行白字:釘頭錘掉在了地上。可以想見最后的趕工是多么瘋狂,以至于 Weta Digital 的員工們中蔓延著很悲觀的情緒:不剩幾周的時間,沒有做完的工作還堆積如山,卻還有更多需要制作的特效加進(jìn)來。

這種狀況我真是感同身受。當(dāng)年在學(xué)生會剪片的時候也是不停熬夜,不停開會討論,然后不停干活兒。最后幾天每天凌晨都剪片子到腦子不轉(zhuǎn),然后痛苦地倒在床上。和 RotK 一樣,deadline 是確定的,但不確定的是究竟做不做的完。可是不管時間多么緊張,心中還是有一種要把每個細(xì)節(jié)都做好的執(zhí)念。這時候理性覺得自己肯定搞不定了,但這種時候不得不「盲目的樂觀」。
事實證明,只要足夠 push 自己,最后一分鐘總是能趕上 deadline。Peter Jackson 把整個劇組后期的人都 push to the limit,最后按時在機(jī)場把片子交給了發(fā)行商。時間緊得以至 Pete 自己第一次完整地觀看整部電影也是在首映式上,這是我怎么也想不到的事情。但現(xiàn)在聯(lián)想到我交論文初稿的時候,也是剛剛熬了一整夜寫好都沒有時間 proof read 一遍就裝訂交了。過去我大約最多只熬了一周,卻不知 Pete 在最后幾個月中有多少時間能休息。
有足夠的時間當(dāng)然最好,健康固然最重要。但這種有限時間之極限的煎熬,也許是做出一些非凡成就的必經(jīng)之路。不過最需要問自己的不是值不值得去折騰,而是如果真有「整個世界與自己做對」(“The world is against me.”)的那一天,要有多少勇氣和能力才能去承受這種西西弗斯似的勞苦?
“The struggle itself towards the heights is enough to fill a man’s heart. One must imagine Sisyphus happy.”
― Albert Camus 阿爾貝·加繆, The Myth of Sisyphus and Other Essays
博客原文鏈接: Sisyphean To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