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我所過的最難忘的中秋節吧。
一年之前,我還沒有關心過何為中秋,只是知道這是一個傳統節日,是開學后放的第一個假期,是人人吃月餅家家團圓齊聚的日子罷了。所以這還是我第一次駐足,抬頭,認認真真地凝視著月亮。其實對于一個少不更事的十六歲女孩來說,這也只能算是看月,不能算作賞月,不過是在月亮下面想一些關于月亮的人和事。
公交車站的廣告牌在黑夜里越發顯得亮,交織著路燈略泛黃色的光,在街道中映著晚歸人的路,透過這些光亮,從堪比天高的樓的縫隙中,我看到了那一輪月亮,它孤傲的掛在空中,放射著再多的聚光燈、再亮的路燈也無法比擬的,使眾生贊嘆的月光。光是那么的亮,月如水中浮出的蓮花一樣不染纖塵,夜空被剛剛的雨水洗過,亦潔凈無瑕。正如香菱所做的詩句一樣,“晴空護玉盤”。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第一刻想到的竟是它,很小的時候就在五彩斑斕的語文書里見過這一句了,但當時實在是太小了,不過是覺得這句話頗有意思,明明每一個字都很簡單,很平凡,居然會是千古流傳的佳句。現在,我想其中的奧秘,我大概能領略一二了。
有了各種霓虹燈的出現,我們很難再感受到踏著被傾瀉的皎潔月光所灑滿的小路回家的那份情趣了,也很難再像朱自清先生一樣感知到“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的那份純粹的靜,這不免是一個遺憾,有點負了這光輝。但無論地上的事物有多少次變化,看月的人們來了又去了,為了各種權力的戰爭爆發又平息了,冠著不同姓氏的王朝興盛又衰敗了,月亮始終都在天上高懸著。高懸著俯視,看到地上有了屬于自己的光,看著平地而起的萬丈高樓,看著觀賞自己的人越來越少,甚至連刻意附庸風雅的也難覓蹤跡了。但它也僅僅是這樣看著,默默地掃過大地,從不插手地上的事情;無論是合家團圓的平安夜,萬家通明燈火,每一個角落都能聽到歡笑聲,每一副面孔上都透著抑制不住的歡喜;還是剛剛發生過巨大災難的昏暗的夜,無數的人們哭號著質問著天地對他們的不公;它都一如既往地出現在天空,向大地毫無保留地拋灑著清輝,日日如此,年年如此,甚至會讓人們誤以為它是無情的。
面對著月亮,默念著《春江花月夜》中的這一句,我突然發覺原來一切的人間變換都是無力的,一切的快樂與得意都是短暫的,一切的煩惱與郁郁不得志更是如此;唯有這與我們相聚很遠的月,才是一種永恒。想到這,我,豁然開朗,也終于明白了為什么看見這月,古人會寵辱皆忘;為什么苦難中的朱自清先生會說,“像今天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得是個自由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
身處在一個不夜城,即使已經十點鐘了,卻還是車水馬龍,一批批的人從一輛接一輛的公交車上下來,拖著疲憊的身子與滿臉的疲倦。而看月的人卻朦朧中仿佛置身浩瀚無垠的天空,洗去了忙碌一整天的疲憊,忘卻了傍晚時分陰雨天氣所帶來不悅與隨之而來的手忙腳亂,居然也平復了不少自己因晚上演出的圓滿成功而喜悅的心情。此時此刻,只有我和月,還有心中長時間以來都難以達到的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