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由于原生家庭愛的供給不足,而且社會分工越來越精細。
我們不再依賴血緣,親人,熟人關系就可以讓自己自給自足。
所以,我們越來越獨立。
吃東西可以點外賣,買衣服可以上淘寶,出門可以滴滴和摩拜,家政可以下個APP請小時工。
洗衣服,做飯等,有了微波爐,電飯煲,極大解放了我們的時間和對他人的依賴。
我們慢慢地好像覺得,我自己一個人就可以嘛。
我自己一個人就可以活的很開心嘛。
父母也好,那些所謂的親人也好,好討厭啊,最好遠離他們。
他們的支言碎語,經常問有沒有對象,賺多少錢,結婚了沒有,生孩子了沒有。
甚至是逼你結婚。
由于本身小時候的關愛不足,導致后期親密關系處理有問題。
和這些人慢慢就越來越疏遠了。
即使有朋友,好像也挺難建立起那種非常深厚的,高質量的親密關系。
更別提愛情了,愛情貌似就是個大坑,因為它是親密關系里最難的一部分。
好像總是在恐懼并渴望著它。
但是,比較好的是,我們能賺錢,我們甚至自己自給自足,能夠給自己買很好的東西。
我們以為,是不是這輩子就這樣孤獨了。
自己過的話可能還是可以的。
至少不會帶來痛苦。
但其他的親人,朋友,尤其是跟你三觀相左的人。
如果你跟他們在一起,甚至會給你帶來傷害。
與其這樣,倒不如自己一個人來的還自由一點。
偶爾有幾個關系比較好朋友即可了。
但是他們也不能天天陪著自己,于是乎,大多數時間還是自己。
越來越發現,好像別人并不能給自己帶來快樂, 甚至會帶來傷害。
自己才是快樂的最大源泉。
這種社會現象很普遍。
成因兩點。
1.親密關系能力不足
2.社會關系不再需要依賴他人。
從社會關系來講,解放個人的自由其實是非常好的事情。
但是處理不好親密關系,就放棄面對問題了。
甚至還想去逃避到游戲,宗教,性欲,賭博,名利里面,
其實永遠是無法解決問題的。
大多數無法從親密關系中獲得幸福的人,
往往會沉迷一些其他的東西來滿足。
但這永遠是飲鴆止渴。
我們的快樂,就是來自于他人。
在我們還小的時候,我們的快樂來自于母親。
如果母親不給我們喂奶,不給我們安撫照顧,
我們一定是生氣,恐懼,哭泣。
當她用她那溫暖的大手,把我們抱在懷里的時候。
我們會感到,那種無與倫比的幸福感。
后來,慢慢長大了,我們的快樂來自于和小朋友在一起玩耍,
來自于,玩具,足球,過家家,電視劇,書籍,學習,工作,甚至戀愛。
即使是這些物件。
工作,電視劇,書籍,藝術。
這些東西帶給我們的快樂,依然是別人創造的。
依然是社會創造的。
我們的快樂,都是建立在別人創造的快樂之上。
如果說,一個人可以脫離他人存在的話。
那么他一定是痛苦的。
有部電影叫《我是傳奇》。
主人公極其孤獨的生活在一個荒廢的城市,
其他人全部都變成了僵尸。
他孤獨的吶喊,甚至假裝跟空氣對話。
只要人類一消失,所有的商品,藝術,書籍,全部都會消失。
如果全世界只剩下自己,自己的名,利,權,色,意義,理想,創造,幸福,也將全部化為烏有。
沒有誰能獨自就能很快樂的。
人類是社會的動物。
如果人類離開社會,就不會成為人。
一個放在森林里長大的孩子是人猿泰山。
他成為不了真正意義的人。
人之所以成為人,就是被社會改造的過程。
人類社會創造工具,創造關系,反過來,工具關系反作用于人類。
馬克思把這個叫做生產關系,
所以說,人的本質就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但是物品是一方面,他絕不是直擊靈魂的那一面。
雖然馬斯洛說過,高峰體驗來自于,對審美的體驗,創造的體驗,
親密關系的綜合,完美的性愛,以及分娩。
但每個人都可以擁有的至少是親密關系。
但目前大多數人再逃避問題。
想要獲得這個關系的質量,就要面對它,
如果不面對它,它一輩子就像影子樣跟著你。
永遠不得安寧。
只有面對它,找到問題所在,學習并成長,才可能慢慢扭轉過去。
讓自己能夠獲得和別人深度連接的機會。
之前可能連和別人的連接感都是隔離的。
當與這個世界的人連接越深入,甚至越多的時候。
我們的心理邊界將會從自己身上,擴展到其他人身上。
當有一天,能夠連接整個地球的人類,甚至生命,乃至整個宇宙。
那就是所謂的開悟,天人合一。
達到人生終極幸福。
無論怎樣,關系這件事情是終極意義。
從親密關系開始,才能開啟幸福的閥門。
因為,真正的幸福就在于他人,在于世界。
我們自己就是世界的一部分。
如果我們否定了和世界的聯系,就否定了自己本身,自己的因果。
就不會有宇宙的智慧傳到自己的靈魂上。
自然也感受不到快樂,感受不到那種深刻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