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讀書筆記 | 《平凡的世界》管窺(2)寫作特點——人物塑造

讀完《平凡的世界》已近一周,總覺得應該些什么。

這部百萬字的鴻篇巨著,矛盾文學獎證實了它在那個時代的文學價值。

在網上,各種評論毀譽參半:

有貶者以為,路遙是缺乏創造力的,情節鋪排上過于牽強,語言欠豐滿,甚至在思想性上亦存在狹隘性……

褒揚者認為,《平凡的世界》的現實主義很好地展現了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中這個歷史大變革時期,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沖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的現實生活,寫實又極其富有深度。

文學作品的優劣本無劃一標準。何況作為普通讀者,要全面剖析這樣的作品,本就不易。思之再三,從自己的關注點——此書的寫作亮點,切入來談較為務實。作為在不斷嘗試寫點文字的人,對此做些梳理,既可作為自己寫作的范例,亦不失為一種思考沉淀的匯整。

一、人物塑造

1、孫少安和孫少平兄弟倆

這部小說,以雙主人公的形式來作人物設置,這本就是寫作的一大雷區。

孫少安、孫少平,一母同胞的親兄弟!要怎樣塑造?

為了形成反差,多數的文學、影視作品常藉“龍生九子,子子不同”一語,設置兩個性格迥異,人生經歷大相徑庭的人物,以作相互映襯和對比。而路遙的棋高一著就在于,既不完全摒棄這一約定俗成的"套路“,但亦未因循守舊,而是創作了兩個性格、經歷有極大相似點、卻又很有鮮明差異的人物。

這親兄弟倆的相似點如此之多:

1)學歷都不高:孫少安小學畢業,孫少平高中畢業。

雖然從表面看,兩人學歷有一定差距,但書中時代背景明確,孫少平的高中階段是在wen ge(為了不被莫名屏蔽,故以拼音代替)中度過的,因此高中幾年并未掌握太多實際的文化知識,從恢復高考后,他未能考上大學亦可看出,他的文化基礎也很一般,畢竟他的同學顧養民、田曉霞等都考上了大學。因此,兩人的文化基礎,差距并不十分明顯。

2)對農村落后的現狀,雖沒有太深遠的思考,但均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并不斷地去突破現有的自我,拓寬人生道路。

兄弟倆出身貧農家庭,學歷不高,對農村落后現狀不滿,但鑒于自身條件限制,既無理論依據去高瞻遠矚思考歷史、政策、國家層面的問題,更無足夠的能力去迅速改變現狀,但他們并未固步自封,而是不斷地在謀求出路,尋求解決之道。

孫少安在一九七八年底,就受其他地區生產組承包制的啟發,試圖在雙水村一隊嘗試承包責任制。要知彼時,雖wen ge(同上)業已結束,但很多政策問題尚在迷霧中,大多數為政者對于未來的走向尚持以觀望的態度,未敢有任何造次。因為十年的混沌,余孽尚存,令人心存余悸。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孫少安此舉不可謂不大膽,雖然此念最終被扼殺在搖籃里,卻給雙水村以田福堂、孫玉亭為首的保守派們敲了一記重錘。

此后,孫少安貸款借賬買騾子,獨自到原西縣城拉活(替縣高中改建的工地拉磚),攢得人生第一桶金,可謂開了雙水村農民外出攬活的先河,亦令孫家這戶徹頭徹尾的貧農家庭,在雙水村瞬間腰桿硬了起來。

接著,孫少安開辦了雙水村第一家民營企業——燒磚窯。雖起起伏伏,一度歷經失敗、債務纏身以及在誘惑面前,投資方向欠妥(未果)等波折,但最終磚廠還是經營得紅紅火火。后來,他還承包鄉里的磚廠,一躍成為雙水村首富,又投資重建雙水村小學,著實成了雙水村脫貧致富的標桿。

而孫少平,同樣!

雖然,他未能考上大學,亦曾在村里教了一段時間書,但并未裹足不前。他借由同學田曉霞的支持和幫助,不斷地在書報中汲取養分,思考著自己的人生定位。即便哥哥孫少安已經大張旗鼓地開始開辦磚窯,他依然堅定地開啟了獨闖黃原的征程。即使身無所長,只能在工地當小工做苦力,他仍然堅持看書,思考人生,一點點拓寬自己的視野,孜孜以求地探索人生前行的方向,不斷不斷地跳脫出曾經的那個自我。

在“幸運”地成為煤礦工人后,他并不像其他同事那樣,或以此作為跳出農門的跳板,或只作為一份安生立命的工作。而是在這份工作中不斷探尋著自己的人生定位,并為之作出實實在在的努力;同時,他積極準備著報考煤礦技工學校,并不斷充實著自己的知識積累。于他,煤礦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得以扎根的事業基石。

3)擁有大多數農民的的善良本質:對家庭的強烈責任感、自身獨立堅忍的個性、感恩又深懷悲憫之心。

作為孫玉厚這個老實巴交農民的兒子,這兩個男人的秉性如此相似,可以說很多方面都深深烙著父親的印記。

他們深愛著自己的家人,深知作為男兒,在這個家庭里應當肩負的責任。外嫁的姐姐遇人不淑,他們不會袖手旁觀;妹妹學業優秀,他們竭力幫扶,在經濟和精神上擔負起家庭最有力的支持;父親一生勞作不斷,卻時運不濟,一直蝸居于破土窯內,無力改善,他們兄弟倆就將擴建新土窯作為孝敬父母的目標,不懈努力!

在外攬活,他們同樣忍受著體力的透支、居所的簡陋、飲食的粗糲、他人鄙夷的目光……。但這一系列常人難以忍受的困苦,并未令他們卻步,更未曾自怨自艾,悲嘆自身命運的不濟,而是令他們看到了人生的希望,積攢起更為強大的人生動力!

即便作為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群體,他們經濟貧困,精神上卻不鄙陋。他們不僅深愛著家人,亦竭盡所能地關愛著周邊的人。

孫少安出身卑微卻年紀輕輕就在生產隊擔任隊長,連雙水村的權威、大隊書記田福堂都未敢小覷于他,可見其素日在隊中建立的威信、聚積的人氣。此后,第一次辦磚窯時,自身經濟條件稍有好轉,即顧及到村里富余勞動力的安置,招收本村農民到磚窯做活;第二次重振窯廠后,更是捐資重建村小學……足見其內心的寬厚、善良及慈悲!

孫少平,亦是如此。

高中畢業時,出手相助因貧困犯下錯誤的同學郝紅梅;在黃原城攬活,自己尚且朝不保夕,卻傾囊相助命運多舛的小翠(雖然事實證明,這份幫助并未改變小翠的命運);在師傅王世才去世后,如家人般竭盡所能地照顧著他的遺孀和幼子……此等心懷,和兄長孫少安如出一轍!

4)對待個人情感,他們同樣的審慎,甚至可以說是保守、不自信。

孫少安,有著青梅竹馬的田潤葉。何況,田潤葉對孫少安的情感如此真摯,如此熱烈!在李向前窮追不舍下,在家里長輩不斷地勸解下,潤葉還是三番五次地來找孫少安,希望他能給出一個明確的答復,讓自己的堅持有份依傍。

然而孫少安卻拒絕了。從猶豫到拒絕,可以看出,他并不是像自己給出的理由那樣,純粹把潤葉當妹妹!如果真是兄妹情,他應該拒絕得更果斷,應該在接收到一個信號時,就決絕地給出答案。然而他在躲閃回避中,給了潤葉更多執著的理由,最終還是狠心拒絕了她……

拒絕的理由很堂而皇之:家境的貧困、農民身份的卑微,讓他無法坦然接受這份情感。門第、經濟等諸多方面的條件懸殊,令他無法直視這份自幼建立的純真情感——他怕無法給潤葉一輩子的幸福,卻將潤葉推入了另一個痛苦的深淵……潤葉此后多年在名存實亡的婚姻里的煎熬,難道不是因他的懦弱造成的?他可以和未曾謀面的賀秀蓮一見鐘情,相濡以沫,難道就真會對自幼廝守一處的潤葉沒有情感,那份“兄妹情”難道真那么單純,從他大段的思想斗爭就可看出,他完全是不敢去直視彼此間客觀條件的差異罷了!

孫少平,亦然!

雖然和田曉霞的交往中,兩人從志趣相投的好友漸漸成為情投意合的情侶,一切的轉變水到渠成!但在這個過程中,孫少平同樣缺乏足夠的勇氣和自信!

表白是由田曉霞開的口;而在這過程中,孫少平一直在左右搖擺!若不是田曉霞的主動熱情,不斷給他信心,他同樣早就選擇放棄了,因為他和田曉霞之間的差距,要遠比他哥哥和田潤葉大得多:他一個一無所有的窯花子,如何能接受得了地委書記(后升遷為市委書記,省委副書記)女兒的情感,更何況田曉霞大學畢業更成為省報的記者,而他什么都不是!他一直在這樣進退維谷中掙扎、煎熬,甚至想過放棄,之所以沒有放棄,是因為田曉霞的執著……

孫少平和田曉霞的感情故事,同樣無果,原因是田曉霞的犧牲!但是,我一直在想,若田曉霞并未早亡,這兩人的情感,會瓜熟蒂落?孫少平不會在這份被動的感情里出逃嗎,畢竟這份情感,太過于沉重!而且在第三部中,孫少平因救同事而毀容,在這樣的處境里,他還能說服自己,坦然接受田曉霞的感情嗎,我們不得而知……

諸如此類的相似之處,在這對親兄弟身上比比皆是,這符合世俗常情。但是對寫作者來說,這樣的角度,無疑給自己的寫作帶上了“腳鐐”:過于相似,會讓人物缺乏對比,唯有通過更為細致的鋪排,才能將兩人的差異性呈現出來!

而作者巧妙地將兩人的世界觀作為差異性的立足點,就瞬間將兩人間的對比凸顯了出來!

要說,世界觀,其實孫少平自己都未必明確,他的世界觀是什么?孫少安也是!

但因為兩人學歷上的差異,以及因了田曉霞給予孫少平的各種引導,加之孫少平內心對外部世界的好奇,促成了兩人的世界觀差異,而這樣的人物設計,就輕而易舉地將兩人的差別彰顯得明白無疑,可謂四兩撥千斤!

如果說,孫少安更在意他腳下的這片土地,更執拗地扎根于農村,擁有他父親更多的遺傳基因,那么孫少平更在意的是他頭上的天!他雖然不知道這天離他有多高遠,也不知他是否有能力觸及,但他更愿意抬起頭去仰望,更愿意伸手嘗試著去觸碰,即便遙不可及,這過程中會令自己遍體鱗傷,他還是義無反顧……

尤其是,孫少安在磚窯重振旗鼓后,手頭資金積累漸顯豐厚時,這弟兄倆的思維差距就立顯高下了:

孫少安聽從多次在生意經營上給予自己點撥的胡永合的意見,準備投資電視臺電視劇的拍攝(這要結合時代特性來看,當時電視劇的投資還是很難有實質性收益的,何況,孫少安的資金有限,只能掛個名而已)為自己揚名;而孫少平的建議是,讓哥哥把資金投在村里小學的翻建上,更切實地為村里做件好事,同時一舉兩得,為自己博得個好名聲!而事實證明,這一招,的確高明!

雖然直至第三部結束,孫少平除了已升任煤礦班長,且因救人立功而在事業中略有建樹(同時也因違規安排下井人員而被處罰),其他的,并未看到有任何事業進展。但是堅信,他的志向已愈漸明確,他的蛻變亦是指日可待!

2、田福堂和孫玉亭

路遙對人物塑造的能力,不只在于一兩個人物的把握,而是在于群像的設計。而且人物的對比性是多維度的,更顯立體。

比如孫玉亭,和哥哥孫玉厚的對比,那是強烈而鮮明的,但是孫玉亭和田福堂同作為雙水村保守派代表,也有著經緯分明的差異。

這是一個思維方式在迅速轉變的時代,作為雙水村的一把手田福堂和他的左膀右臂孫玉亭,卻是典型的頑固派!

他們同樣依賴于集體制公社時的大權在握,呼風喚雨;他們同樣看不懂時事的迅速更替;他們更不屑于各自為陣后農民們“松散”的勞動方式……他們拒絕這個全新時代的一切新生力量!

即便如此,他們照樣有著本質性的區別!

田福堂擁有豐厚的家業、嫻熟的農事技能、沉穩的個性,老辣的處事手段,令他在雙水村享有一言九鼎的權威!他所要的,就是絕對的權力中心,和不可撼動的地位,他享受著高高在上,俯視雙水村蒼生的姿態!

而孫玉亭熱衷于人民公社的原因和田福堂恰恰相反,他一無所有。他荒于農耕、又好吃懶做、他一貧如洗、又喜歡投機取巧,如果硬說他并非身無所長的話,那么大概就因為他大哥當年的前瞻性,讓他識了幾個字,進過國家工廠,有過那么一段算是輝煌的過往,讓他有了些許立足的資本。

故而,正因為他的一無是處,才令他更熱衷于人民公社時代的權利集中制。因為在這里,勿論貧富,一視同仁!雖然他并非絕對的權利中心,卻在狐假虎威中享受著自己的快樂,所以他一直反感瘋瘋癲癲的田二成天嘟囔的那句“世事要變了……”,因為他內心深怕,此言一語成讖,那他將果真一無所有!

這兩人雖然不是一、二號主人公,但是書中,作者用了大量的筆墨來描寫他們不同階段的內心世界和外在表現,令人物同樣十分鮮活,特別是在各種對比中,彼此烘托,更是令迥異的人物個性表露無疑。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令人物更生動,作者更賦予了這兩人各一件標志性的無匹,來象征他們的個性及內心!

孫少亭,是他那雙永遠破爛、永遠趿拉著的破布鞋;田福堂,是在人民公社解散后,他整天臥躺著的家門口那盤廢棄的破碾盤。這兩件物品在作品中,作者著墨頗多,現在細細想來,真是太貼切的寫照,屆時將在另一篇關于本書的細節描寫中作分析。

當然在成功的人物塑造中,也有著令讀者大為困惑的點——

3、不可避免的宿命論,令讀者窺見作者的局限性

對于此書,作者塑造人物的能力,從以上的分析中,已可見一斑。但是私以為,從全書眾多人物的命運結局來看,作者在人物塑造時,宿命論的偏向過于明顯,這也令此書的高度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比如,孫玉厚一家,質樸的農民家庭。孫少安、孫少平是本書的核心人物,在歷經千辛萬苦后,改善了家庭的貧困現狀,好不容易在雙水村挺直了腰桿,卻最終落得:與孫少安相濡以沫、共患難的妻子賀秀蓮罹患肺癌;孫少平熱戀的戀人田曉霞在洪災中犧牲,自己因工傷遭毀容……一連串打擊,令人很是質疑作者的用意所在!雖然作品鋪設了另一條略顯陽光的線路,小妹蘭香學業有成,且和高干子弟吳仲平相戀,但終歸令人覺得這一線陽光太過微弱……

另外,田潤葉這樣善良單純的姑娘,因為感情太過專一,而無法接受深愛他的李向前;況且李向前僅僅因為安于現狀,并無其他不良嗜好與秉性,卻遭到了潤葉婚后多年的冷淡!而兩人感情的復活,是因為李向前太過沉溺于潤葉給自己帶來的痛苦而醉酒駕車,導致雙腿截肢。潤葉才在自責中幡然醒悟,開始審視自己對李向前造成的傷害,并返身過來全心投入到對丈夫的照顧中,重拾這份支離破碎的感情……雖然老天賜給他們一個孩子,并令他們感情和好如初,李向前甚至努力做到自立自強來體現自己的責任心,但這樣的折磨,這樣的代價,對這兩人是否太殘忍?

此外,書中的郝紅梅,本因成分不好,在讀書期間就已在學校難以抬頭;好不容易戀上家庭背景頗好的顧養民,卻因為畢業前自己為了面子而偷盜的小污點,斷送了這份戀情;在歷經失戀痛苦后,下狠心將自己遠嫁,想用距離和時間來洗刷自己不堪的過往,卻偏偏婚后不久,丈夫去世……雖此后,收獲了同學田潤生從同情轉化而成的愛情,并排除萬難后終成眷屬,獲得了安定的生活,但這樣的坎坷,是否太艱辛?

更有,作為雙水村的權利核心,田福堂歷來是自傲的,但偏偏人民公社的解體給他以致命打擊!這還不夠:女兒田潤葉的婚姻波折不斷,兒子田潤生更是莫名其妙愛上了個拖著孩子的寡婦(雖然戀愛自由,但是在封閉的山村,還是讓多數人難以接受,作為田福堂,當然難以承受),這樣的打擊,是否太過頻繁?

諸如此類的人物命運設計,在書中俯首可拾,用如今網絡語來表達,簡直令人懷疑人生!

平凡世界里的人們,生活可以很平凡,也可以很平穩,為什么一定要設計有那么多的不如意呢,這樣的定位令作品的基調變得黯淡了許多!

說至此,令人想起余華的作品《活著》。那似乎是一部極端宿命論的作品,但之所以能令讀者無盡感懷,正是因為所有“好人”無一例外的悲慘命運與“壞人”福貴“不屈不撓”地活著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這對比極端諷刺,也就極度加劇了作品的震撼力。

而相較之下,《平凡的世界》在這個度的拿捏上略顯尷尬,未曾走入極端,就會顯得尷尬。而且《活著》是一個人和一個家族的命運眾生相間的對比,反差效果很是鮮明;而《平凡的世界》是群像,這個群像人物眾多,著力點很是分散,在這樣的作品架構下,卻設計這樣大面積的悲劇人生,反而令作品缺乏了穿鑿力!

誠然,瑕不掩瑜,《平凡的世界》一書的文學價值及現實意義本已令我輩難以企及,此文僅作一些不成熟的思考,并記錄之而已。


365天百字文 #201700618、0619打卡#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