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決策最主要目的是保證團體共享所有成員的信息,并防止決策過程中受到錯誤信息信號和名譽壓力的影響。在上一篇《決策中的從眾現象》結尾我提到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如讓領導最后說、指定唱反調的人等,實際上,有專家研究得出結論,還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避免“團體決策”帶來的風險。如鼓勵批判性思維、分配任務、實施德爾福法、以及比指定唱反調更有效的方式:成立反對團隊,最后就是獎勵團體成功。
一、鼓勵批判性思維。有時人們在團體討論時不愿發言,是因為怕違逆團隊他意見的總體傾向而受罰。但社會規范并非一成不變。社會科學家進行了很多關于“鼓勵”的研究,即通過某些是非題聯系激發人們做出選擇和采取行動。在團體決策實驗中,讓成員進行“融洽相處”或“批判性思維”之類的活動,再進行討論,效果甚佳。當人們在學習融洽相處時,就不會爭辯。在進行批判性思維活動時,他們更容易說出自己獨特想法。因此,如果團體領導者從一開始就鼓勵完全披露信息,那么即便成員意見相左,也不會緘口不言。
二、分配任務。為了理解這一非常有效的方法,請試想某討論團體的成員都有具體任務,而且所有成員都知道且理解大家的任務分別是什么。他們可能是醫學專家,律師、公共關系專家、統計學家等。這樣的團體更容易匯集理性的信息,因為每個人都知道他人能夠做出貢獻。實驗也發現,公開向受試者分配特定任務能減小共享信息偏差。如果團體希望成員言無不盡,在討論前就應該確定每人有不同且相互關聯的任務,至少確定每人可以貢獻不同信息。
三、實施德爾福法。該方法由美國蘭德公司在冷戰時期發明,結合了個人決策與社會性學習的優點。團體成員先進行第一輪不記名預測(投票),然后進行第二輪,直到結果位于第一輪的中間四分位數之內(25%-75%的范圍)。不斷重復這一過程,直到所有成員的投票走近同一結果。另一個操作更簡單的辦法是,在討論之后,不記名決定最終判斷或投票結果。不記名的方式讓成員免受團體壓力影響,解決了成員不愿表態的問題。
四、成立反對團隊。比指定唱反調者更有效的方法是,讓另一組人都唱反調。反對團隊有兩種形式:一是目標是在模擬任務中戰勝原組人馬;二是指出和原組完全相反的、有說服力的建議或計劃。反對團隊適用很多情況,尤其是在他們能夠認真地挑錯、找漏洞、并且獲得獎勵的時候。
五、獎勵團體成功。由于開誠布公并不能獲得太多獎勵,人們往往保持沉默。實驗證明,恰當的激勵措施能促進團體成功,并激發人們多分享信息。如果每個成員知道,做出“正確的”個人決策沒有好處,正確的團體決策關乎每個人的利益,就不容易形成“瀑布效應”(決策中的從眾現象有提到)。總之,團體的成功更能保證人們知無不言,不管他們的言論是不是“政治正確”。
團體決策錯誤會帶來災難性后果,公司、非營業組織、政府概莫能外。如一位朋友在《決策中的從眾現象》中留言:“羅伯特在影響力一書中把這叫“社會認同”。這在大多數情況下可以減少我們的思考而做出正確的選擇。可是被別有用心的人使用,危害不是一般般。著名的有78年圭亞那瓊斯敦910人集體自殺事件。批著集體決策外衣的大有人在。可也有人把這修飾一下叫領導藝術。這是把雙刃劍呀!”。但多虧了幾十年研究經驗以及最近得出的一些實用方法和糾錯技巧可以讓決策更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