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轉的:
? ? ? ? 中、曰、韓、越四國均屬中華文化圈。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中國與其他三國的關系時好時壞。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性大國,但還未成為世界性強國。中國對于相鄰的同一文化圈的三國,能否構建起以文化為紐帶、以互利為基礎、以和平為方向的特殊關系,值得探討一番。
? ? ? ? 我在與日、韓、越籍人士接觸的過程中,深感中華文化的魅力源遠流長,人民容易溝通,心心相印。
? ? ? ? 比如,在文字上容易溝通。三國人士都能很好地認識和使用漢字。當用英語一時表達不清楚的時候,偶爾用中文表示,大家都立馬能懂,一下子就拉近了雙方的距離,增加了親近感。
? ? ? ? 越南人其實就是南粵人,歷史、文化、倫理、語言、習俗與南中國地區人民幾乎無異。在美國遇見的越南人,無論是戰后來美避難定居的,還是留學生,都可以與他們用中文交流,無論是口語還是文字。問起他們的祖籍,都說是中國。這與ABC一樣,中華文化的情結依然是存在的。
? ? ? ? 韓國人也是如此。我交往的韓國人,都用漢語起名字,發中國音,含中文意。我們見到的韓文,據說是拼音字。韓國醫生告訴我,其實韓文只要兩個小時就可以學會。這證明它確實是拼音字母。我問他們是否能讀寫漢字,都說會一點點,而自己的祖輩基本都會。(由于之前文字改革,韓國人斷了與中國字的聯系,實在可惜。)實際上,他們都能認、寫、聽、說一些漢字,理解漢字的語意。另外,與日本相似,韓國人長幼尊卑分得很清,禮儀、禮貌都很周全,很有古代中國禮儀的風范。
? ? ? ? 日本人當然與中國人溝通更順暢些。他們完全可以用漢字與我交流。當我們用漢字交流時,大家往往會心地笑起來。中華文化是日本人的養母。禮儀周全,也是日本人的特點。某次,在東京一超市結帳,小姐將找還的余錢放在托盤中,轉出柜臺,雙手托盤,鞠躬遞上。此舉令人相當震驚。還有一次,在富士山腳下的一個農產品集市上,一位七十歲左右的老太太,見我駐足她的貨攤,就熱情地向我推薦產品。她滿臉真誠的笑容,一次次鞠躬介紹,弄得我相當不好意思。在她熱情地感召下,我買下了一大瓶自釀的香檳,在余下的行程中暢飲。通過這些點滴的接觸,讓我認識到儒家文化對曰本人的深刻影響,已經滲入骨髓。
? ? ? ? 日、韓、越三國,都是中國近鄰,都與中國打過仗,歷史傷疤并未完全復合。現實中,存在領土、安全、利益之爭。在美國人主導的亞太格局中,中國與三國必然產生難以完全平息的矛盾和風險。只有隨著中國的強大,中國與三國的關系才能改善、趨好。
? ? ? ? 三國之中,中韓共同利益更多。在韓國對“薩德"作出“三不"表態后,兩國關系改善、共同應對朝核、防止半島生戰,成為共同利益所在。此次文在寅訪華,值得期待、慶賀。
? ? ? ? 中越關系,受制于南海爭端。大國角力,也有意拉越抗華,使越的重要性上升。但中越國家體制、意識形態、文化一致,山水相連,人民心理相近,兩國關系可控可調,不致翻船。
? ? ? ? 中日關系難搞。回復到七、八十年代的熱絡關系,已不可能。但兩國文化的紐帶關系無法顛覆,可以善加利用,逐步建立人民間的友好往來。不應加劇隔閡,增加敵意。美日間二戰時的仇恨何等巨大,轉眼就化敵為友,美國人也由“大爺"變成了堅固的盟友。這說明,沒有什么冰山不可以融化,沒有什么矛盾不可以解決。
? ? ? ? 文化與外交的關系值得深研。中國領導人近年來外訪時,愛說的一句話是:“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映。"此話大有深意,落實起來并不容易。中日韓越四國關系,主要受歷史認知、領土爭端、戰略競爭、外來力量的影響,影響因素有負有正,關系起伏較大,。這是實力較量、政治較量、戰略較量。而儒家文化作為四國共通的東西,可以發揮稀釋競爭、敵對關系的作用,更可成為粘合劑、溝通的紐帶。國民間的文化交流,可以虛功實做,對和平、發展事業大有助益。
? ? ? ? 作為門外漢,談些觀感,希望有助于轉變思維,開拓視野。
個人孔見:中日韓越都是漢文化繼承者,誰更中華些?難說!反正都不是蠻狄,都有資格代表中國,要是我們不努力,誰主沉浮?誰主中原還真的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