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是群經之首,是中國哲學的源頭。“易”:就是變化,“經”就是書,所以說《易經》就是講萬事萬物變化的書。據傳其作者是周文王,所以又稱《周易》。
《易經》以乾坤兩卦為開始。乾坤者,天地也。人存于天地之間,當遵循天地大道,世事變化也是這個道理。歷史各朝各代興亡變化,也符合天地乾坤的運行大道。天人相應的規律自古及今莫不如是。《易經》里的規律變化,左右著自然的、社會的各種。對于我們,只有遵循它的規律,順應規律的變化而不能改變,
《易經》作為一種哲學思想,能夠在社會變革時期為萬千普眾提供些許安身立命的思路,更能夠用占卜的方式告訴你事物發展的趨勢,當你有疑惑時,供你參考。所以我們經常看見街頭巷尾很多算命先生,他們人手一本《易經》。其實他們只能算“江湖術士”,因為他們中極少有人懂《易經》。只是把它拿來充門面、裝懂罷了。同時,也把這本哲學經典,當成了迷信小書了。
蒼茫宇宙,大千世界,奧妙無窮無盡。我們是無法看明白一切的。更談不上掌控一切。因為未知的事物太多太多了。但《易經》卻包涵宇宙中一切變化的規律。
由《易經》又衍生出很多的哲學經典。可以說《易經》是中國傳統哲學之母。比如:《道德經》是為高等智慧的人,詮釋易經的精妙之要,注重強調易經中的陰的方面,柔弱勝剛強是其核心宗旨。儒家發揚易經中的陽的方面,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而黃老之學始于戰國盛于西漢,假托黃帝和老子的思想,實為道家和法家思想結合,并兼采陰陽、儒、墨等諸家觀點而成。《易經》以后的哲學經典,都是其的派生與發展。都離開《易經》各種規律。
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都有易經的影子呢。昨天是冬至,各位吃餛飩或者餃子了嗎?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也叫一陽來復(這時陰氣已到最鼎盛時,該要開始消退,陽氣開始增長)。你看,這里陰陽的概念就是來自易經,白天是陽,夜晚是陰,從這天開始白天越來越長,夜晚時長越來越短,就是陽開始增長。
在一個人的一生中,我們會經歷磨難與享福。我們的命運總會波浪滾滾。一生中會遇到各種的挫折。所以說:人生真的很玄妙,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遭遇,那些始料未及、從天而降的際遇就是天意吧。真不是人能控制的。但究其本質只不過是自然發生的一件事實,就似花開花落;只是因為人附加了自身的愿望和期許,便有了悲喜之心、好壞之分。磨難實際上對人反倒是一種磨礪與機遇,因為在磨難中你會產生更豐沛的思想,也提供激發你潛能的機會。
對于我們每個人都是在不斷的考驗中成長,都是在社會的交往中確立著群己關系,在生活中不斷地尋找和調整人生方向,并期待著覺悟天人之交際。這便是易經的宗旨:一切都在變化中,一切皆有可能;只要你內心有渴望,只要你愿意,點滴的感悟都是進步與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