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歐洲大陸快速崛起的新創基地,扮演著僅次于倫敦的新創大本營。在十年前,柏林卻是荒漠一片,沒有產業,人口只有300多萬人,沒有什么創新的商業模式,新的企業,也只是仿冒別人的商業模式而已,甚至有復制工廠之惡名!進入2006年以來,新創企業遍地開花,他們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
但是在這十年內,知名的柏林創投Project A Venture、Germany Association,以及許多人,見證柏林的改變,柏林新創的數量、吸引到的投資、新VC的數量、大VC新設的辦公室…等,都快速成長,遠超過德國其他的城市。而2015年,柏林相較于其他歐陸城市,獲得的投資金額,已經來到第一名。
這個故事在德國不是第一次發生,很多年以前,對英國人來說,德國制造就跟中國制造一樣,德國制造曾經是一個劣質的代名詞,但是卻從谷底走出來,成為全球精工的代名詞,還成為全球第三大的貨品輸出國。德國從來都不怕落后,新創的浪潮也是,盡管柏林還是不如倫敦,但他們正在全力以赴、全面趕上。
柏林為什么吸引新創?
柏林成為歐洲大陸的新創熱點,一開始是自然天成的。相較于其他歐洲國家的首都,柏林的生活成本較低,無論租金或食物等基本生活所需,都比其他的城市低,但是有很好的生活質量,而柏林沒有產業,所以新的歐陸移民幾乎只能在新創公司找到工作。此外,柏林的薪資,相較于倫敦、斯德哥爾摩等已經非常知名的歐陸新創熱點,相當低廉,于是吸引了來自歐陸、甚至硅谷的新創入駐。
根據Project A Venture的IR總監Holger所言,柏林除了較低的生活成本外,估值較低的新創公司、高比例的國際化員工、年輕的生態系、重復創業家的數量增加、創業家的質量提升、更高技術含量與創業的新創出現、投資環境改善、成長的天使投資數量,吸引了更多新的VC前來,變成了一個好的正向循環。
柏林新創變成一種社會運動
自發性的新創運動,也在各地風起云涌,從柏林蔓延到德國各地。其中一個快速成長與擴大影響力的是Germany Startup Association(德國新創協會,簡稱GSA),一開始只是柏林新創協會、慢慢長大成為整個德國的新創協會,接下來將成為歐盟新創協會,辦公室將設在布魯塞爾。而參加GSA所定義的新創,必須要符合三個要件:公司的年齡必須要在十年以下 ; 商業模式或是技術必須非常創新 ; 已經或是準備讓業績有明顯的成長。
GSA的支持者,廣布校園、大企業與新創間。完全是公民組織,費用來自會員費以及企業的贊助,現有500名新創會員。GSA與歐盟合作,從2014年開始,每年做調查,出版歐盟新創調查報告(European Startup Monitor),了解每年新創的變化與動態,作為政策發展的依據。目前整個德國的新創數量約6000個,雇用了105,000的員工。雖然不大,但是他們認為新創是工業化的未來
一進到GSA的辦公室,德國硅谷進入眼簾,自信與熱情在與我們會面的法務與政策溝通顧問Tobias臉上展露無遺。GAS的主要功能,就是代表新創,與政府溝通,改善過時的政策 ; 推動新創風氣,舉辦許多聯誼活動 ; 針對新創所需,規劃相關課程等。
創投進化成為降低新創風險的幫手
另一個值得一提的,是柏林的另類創投ProjectA Venture, 其出資者是來自柏林知名網絡公司RocketInternet,而許多伙伴是來自知名顧問公司麥肯錫或是BCG。Project AVenture是柏林率先投資早期與A輪的創投,初始投資的方式包括合伙、種子輪與A輪加速期。與其他創投不同的地方,ProjectA Venture有一大群team,不僅負責市場研究、也擅長幫助新創企業強化以數據數據為基礎的市場營銷能力、發展商業模式、開發IT系統與產品、以及招募人才、吸引新的投資人,幾乎等于一個新創孵化器。
ProjectA Venture的做法有好有壞,就是管理費與營運費比其他創投多出許多,所以他們必須保持高獲利。不過,他們也吸引到許多大型創投與他們合作。專注的主題包含電子商務與新市場、數字設備、提供企業的軟件解方以及數字醫療。ProjectA Venture的IR總監Holger直言,新創投要有思維,不然絕對無法與美國的大創投競爭,隨時會被市場淘汰。
創業家精神是長遠發展的根基
法規、資金與教育,是柏林面對新創發展的困境。事實上,德國的官僚文化、紙上作業的情況嚴重; 投資文化保守 ; 沒有典范級的新創、以及創業家精神不足,讓所有新創生態圈的參與者,都看到困境。根據GSA調查,新創所需的資金,與實際募到的資金,相差大約1億歐元,資金不足讓新創發展的動能不足。此外,德國保守的文化,讓投資新創并不普遍。
公子義認為,美國有用退休基金投資新創,大學也可以投資新創,但是德國的法令卻不準,落伍的法令,也讓投資資金裹足不前。Holger也認為,在德國要帶新創IPO困難重重,大公司也比較沒有投資或是并購新創的文化。
此外,GSA也積極與政府溝通,推動網絡中立、資本利得減稅、實習生的最低保障薪資、創投法、歐盟一條鞭的新創資金市場」以及「新創的股票交易市場」…等。無論是投資方、新創方、教育方、政府方,大家似乎都看到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培育創業家精神?
【公子義】專欄作家,原創文章,歡迎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