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一位十分好學的朋友給我留言,說自己讀了很多書卻感覺不到進步,問我原因及解決辦法。
付出心力使勁讀書而不見成長,這確實令人沮喪。
但是這也非常正常,細想一下就會明白,不是所有的事做了就必然會有成效的,如果方向錯誤,亦或方法不對,就可能沒有收獲或者收效甚微。
真相總是十分殘酷,我們必須明白,做不等于成功,做不等于就有成就,只有正確的做才會有收獲。
再看看,我們是怎么讀書的。
第一種,雁過未留聲
一本書讀完了,卻沒有留下一點痕跡。書中的知識點很多,卻沒有關聯自身,沒有經驗到自己。就好比一群大雁從頭頂上空飛過,卻沒有留下任何聲響,了無痕跡。
爺爺從小就教導我,做人歷事要留下好的名聲,大雁飛過要留下聲響。他的原話是,人過要留名,雁過要留聲。讀書也一樣,一本書翻完,必須在你的大腦中留下印記。
怎么留呢?經驗自己,聯系自已,強迫書中的知識與自身發生關系。比如書中講了一個負面的案例,自己是怎么理解的,自己有沒有這方面的經歷,要是再碰到這種情況,該怎么更好地應對。
必須讓自己的思想、行為與書中的故事、案例、理論等進行關聯。一本與自己毫無聯系的書,哪會有絲毫用處。
第二種,新布補舊衣
讀書獲得了新知識,卻沒有與原有知識拼接在一起,相互割裂開來,不能融會貫通。就像我們縫補衣服,拿塊新布去補舊衣服,紋理不一,顏色差異很大,新舊對比明顯,自然格格不入。
補衣服的正確方法應該是怎樣的呢?首先找一塊與舊衣服布料、顏色相似的布塊,然后用精細的針腳縫補上去,一絲不茍,完美貼合。
具體到我們讀書呢?就要把書中的新知分類整理,與自己原有的知識結構發生聯系,把新的知識就像補衣服一樣縫補到原有構架中,如果縫補不上或縫補不好,新的知識必然不能為你所有。
就好比地上散落的珍珠,如果沒有一根線把這一個個孤零零的珍珠串起來,是沒法自如地取用佩戴的。
這本書也就算白讀了。
第三種,山還是那道山
書讀了很多,知識學了不少,卻沒有加工處理(實踐),沒有把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能力。就如歌中所唱“山還是那道山,梁還是那道梁”,你就是沒能翻過去。
從知識到能力,中間是存在著一道巨大鴻溝的,不去實踐檢驗,是沒法完成這個過程的。
我們讀書,僅僅是“讀”而已,讀了就算完了,就沒有下文了,哪會有什么收獲呢?
正確的做法是,讀書(輸入)——實踐(處理)——能力(輸出),這才是一個完整的過程。也就是說,讀了書,學了知識,要去實踐,要去檢驗,最終才能轉化為個人的能力。
明明是三個步驟,我們僅僅完成了一個,自然就得不到進步了。
怎么解決呢?給你三個實用的建議。
1.多讀書,讀好書
感受不到進步,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讀的不夠多,在自己的大腦中,在自己的知識體系中,還沒有建立足夠多的連接。
我們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就是量的作用,我們必須注重量的積累,只有積累到足夠的量,才能達到質變。
2.記筆記,寫書評
每讀完一本書,都要記筆記、寫書評、寫讀后感,最少要采取其中一種。這是強迫自己和書本發生聯系的重要方式,如果缺乏這層聯系,知識自然不能為己所用。
通過寫作,完成從輸入,到處理,再到輸出,這整個過程。寫作也是聯系自身的過程,也是知識縫合的過程,有了這些過程,書中的知識才能內化到自己身上。
3. 形成工具,解決問題
每一本書都會給你提供一個工具,只不過有的工具比較明顯,比如一個新的理論,有的不太明顯,比如只講一個故事,這就需要你認真思考、總結,把工具提煉出來。
然后對照現實,有意利用其中的工具解決現實中的問題,這是從知識到能力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