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總是愛談論生活,但是生活卻是來自你的經(jīng)歷。
學生時期里藏著太多的生活。
相信每個人的大學時期在一開始并不順暢,一如我的大學時期。小初高里往往都是成長環(huán)境不同的人,大家都是有著相似的成長環(huán)境,相似的想法,因此溝通起來十分容易。對于社交,也是所謂的自然而然的走到了一起,本來是十分舒服的狀態(tài)。
但是大學時期卻不一樣了。我們開始接觸了許多不同背景的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成長環(huán)境的差異。來自一線城市的人沒有辦法理解二三線城市的人,相同的,二三線城市的人也無法理解一線城市的人一般。
因此往往在溝通的時候,或多或少,我們更容易的傷害到別人。
A:“下課出去吃飯嗎?”
B:“不去。我很忙的。”
A:“不去就不去,我也很忙的。”
然后話題就戛然而止。氣氛陷入了一片寂靜和尷尬。
這是我在上課的時候,我們班的女生的真實對話。看著這段文字,似乎是一件無關緊要的事情,但是假如聽到她們的語氣,就能很顯然的得知,她們兩個人都發(fā)了脾氣。
當時坐在前面的我表示一臉懵圈。但是經(jīng)過思考之后,覺得其實她們這樣子的情況并不是第一次見,而且從她們平時相處說的話里,我大概也能猜想出為什么她們會如此。
A和B本來就是宿友,然而A的性格比較內(nèi)向,家里的環(huán)境也并不算十分的好,因此對于自身有著一定的自卑感。而B呢,家里的環(huán)境也并不富裕,大概是家里的環(huán)境的影響,因此對自己的宿友是錙銖必較,并且平時的性格也是比較暴躁的類型。
因此在B對于A的提問感到十分的不耐煩的情況下,首先會去以一種比較沖的語氣攻擊A,而A由于平時的隱忍和自身的自卑感感到委屈,繼而反擊A。這就造成了一個無謂的面面相覷的場面。
你說的話里藏著你的為人
然而其實就像《說話之道》里面所說的“別人罵你一句,你會罵他一句,這叫吵架。別人贊美你一句,你回一句贊美,這叫社交。”
懂社交的人,往往不會讓局面過分的尷尬。并且他們往往懂得如何去轉(zhuǎn)化這種尷尬。當然不是讓你毫無原則的隱忍他人,但是在不侵犯原則的情況下,為什么要把自己拉到和無理取鬧的人一樣低的格局呢?
你說話得體大方,那是因為你的氣量,而你的氣量往往是因為你的見識廣。不會因為別人的一句話、一個詞,別人的態(tài)度刺傷。你的泰然自若往往更能表明你的強大,讓你的對手更加的無所適從。
但是如果你喜歡刺別人,喜歡錙銖必較,咄咄逼人,那并不代表你犀利或者有能力,往往的在別人眼里僅僅覺得你過得辛苦。唯有刺猬被攻擊才會蜷起來保護自己。那并不是你的能力,而只是表明你的懦弱。
“不要因為狗咬了你,而為它變成狗。”
學會做泰然面對別人的態(tài)度,并且以溫婉的話語捍衛(wèi)自己才是社交場上最大的利器。
在清大創(chuàng)融的口才精品班和老師一起進步,學會社交。
編信微信:gzcrxy,歡迎朋友們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