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看完已經有一個禮拜,遲遲不動手寫書評,是有原因的。一是覺著沒看透,尤其是前面兩篇,也是本書之重,二是雖然為書,但各篇都各自為政,雖以雅俗共賞為要點,相互之間并不十分關聯。
所以又拿起書來仔細讀,也就弄個一知半解,想寫,心里還是沒底。可不管怎樣,總是有我的心得,這樣一想,就不管不顧起來,對錯不論。
論雅俗共賞,從朱自清的論述看來是詩為雅,詞為“詩余”,曲為“詞余”,雖步步俗化,還算是雅。
可像唐朝的“傳奇”,是唐朝士子在投考進士以前用來送給一些大人先生看,介紹自己,求他們給自己宣傳;還有中唐開始和尚用口語記錄大師的語錄;宋代的“筆記”,這種作品記述有趣的雜事,范圍很寬,同時發表作者有錢的議論;清代的小說,以及皮簧戲,都是一些“不登大雅”的“俗文化”。
歷史車輪前行,文化要傳承,需要更多的人來創造和使用,雅文化逐漸走向俗文化,所以引用胡適之先生的話“作詩如說話”,以“俗為雅”,“雅俗共賞”來分析中國古文化,尤其是從唐朝到民國的古文化運動,徐徐闡述,分枝分線,我總共看了不下五遍,大概意思了解,可并不透徹。
別人的用意不可亂串,自己的想法但說無妨。于是來談談雅俗共賞,我的理解。
朱大師分析的很具體,很細致,我是學不來的。我一直的主張,把復雜的事情簡單化。
對于雅俗共賞,我的看法是"雅不至于澀,俗不至于粗"。
雅不至于澀,說得是詩詞曲小說,用詞用句不要生僻,晦澀,讓人不可足摸。就像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簡單的字,容易的詞,可經過作者獨具匠心的組合,讀者讀完詩后,眼前會出現一副圖案:夕陽西下,黃河滾滾向海洶涌奔流。
江山如此多嬌,若想把千里的美景盡收眼底,那就要登上更高的層樓。
由此又想到道家的“至簡”,萬事萬物無需過多繁文縟節,做人如此,做事如此,作文我想也大約如此吧。雅至極點,就接近事物本性,通常所說“大俗即大雅”,大概就是此意。
俗不至于粗,就更好理解,俗是易懂,可絕不是粗陋不堪。
現在人常把粗與俗放在一起,于是就有了“粗俗”。粗俗自然有,但粗俗不等同俗,俗文化只是用簡單易懂的方式來宣揚文化,讓更多人來接受,來品味。而粗文化就處于下流,暴力,色情都融入里面,的確好懂,也吸引一些低級趣味的人群追捧,可最終還是流入暗溝,難登大雅之堂。而俗文化是可以入大雅之堂,并且登臺演出,那么它們的區別也就出來了。
由古文化到現代文化,已經經歷了從雅到俗的過程。并不是說雅不好,需要放棄,雅有雅的好處,可以增加人的總體素質,修養。俗也有俗的好處,人人都有文化,知道方圓得失,知禮知義,知恥知羞,也就不會入歧途,做壞事而不自知了。所以“雅俗共賞”,也要“雅俗共存”,畢竟這個社會是多元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