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定事物本質屬性的科學研究,通過觀測、實驗和分析等,考察研究對象是否具有某屬性、特征,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以普遍承認的公理、一套演繹邏輯和大量歷史事實為分析基礎,從矛盾性出發,描述闡釋所研究事物。
注重從當事人視角看待研究問題,了解被研究者本人的主觀態度、看法,對產品設計和使用方面的感受,行為方式等。
主要方法包括:Behavior observation行為觀察法、Interview 訪談法、Focus Group焦點小組、Card Sorting 卡片分類
一·用戶觀察(User Observation):通過用戶觀察,研究目標用戶在特定情境下的行為,深入挖掘用戶“真實生活”中的各種現象、攸關變量及現象和變量之間的關系。適用于開發全新產品或服務。
與用戶訪談(見下文)結合使用可以更好理解用戶思維。
1.視頻拍攝是最好的記錄手段,后期可反復觀察。拍照片、筆記整理等都利于積累真實原始數據,便于全方位統一分析。
2.可設定在真實情況中或實驗室場景中(隱蔽)觀察用戶對某情形的反應或者采用問答的形式。
3.在不干預的情形下觀察用戶,會遇到諸多可預見和不可預見的結果,保持開放的心態,關注并接受意料之外的未知事項。
4.更好地理解問題和原因,理解什么是好的產品或服務體驗,得出有效可行的改進概念
5.每次觀察結束后及時回顧記錄并添加個人感受。
注:當用戶知道自己被觀察時,行為可能有別于通常情況;保護被觀察者個人隱私。
二·用戶訪談(User Interview):面對面討論,理解消費者對產品或服務的認知、消費動機及行為方式,也可以從業內專家出收集相關信息。適用于開發消費者已知產品或服務。
相較于焦點小組能更深入的挖掘信息,可對采訪者給出的答案進行二次提問。
1.在起始階段,了解用戶角度的領域知識以及對現有產品的評價,獲取用戶何時何因如何使用產品等情景信息。
2.在概念設計階段,測試設計方案,得到現有產品的不完善之處的詳細反饋,利于當前任務流程和活動方案改進。
3.準備覆蓋所有相關問題的話題指南,合理分配話題時間,預留給重要話題。使用普通問題開場,循序漸進帶入使用情景,不要直接展示設計概念。
4.可采用其他啟發式技術(Generative techniques)引導訪談,激發采訪對象說出更多故事
5.洞察特殊現象、調查特定情景、問題、極端情形,捕捉消費者偏好、常見習慣,使用產品的動機和期望。
6.錄音記錄訪談過程,記錄具體對話內容并總結訪談筆記,分析結果歸納總結。
注:研究表明在評估消費者需求的調查中,10-15個訪談能夠反映80%的需求。
簡要流程:明確訪談目標——建立時間表——篩選并邀請用戶——確定訪談問題——生成訪談提綱——挑選主持人——選擇場地——訪談——數據分析及結果報告
三·焦點小組(Focus Group):以集體訪談的形式,探討與某個產品或設計問題相關的話題,收集用戶數據。訪談參與者主要集中于被開發產品或服務的目標用戶群。
每次討論只有少數參與者,想將結果推廣至一般層面,需要配合定量研究方法使用。
1.參見用戶訪談(上文)前三點。
2.助于收集用戶對未來產品開發的意見(如產品外觀),提供選擇設計方案的依據。能快速找出消費者對某一問題的大致觀點以及背后的深層意義和目標消費群的真實需求。
3.測試新的設計概念,視覺表達十分重要。先清晰表達概念并詢問參與者是否有疑問,再提出相關問題。
4.視頻記錄,收集長時間使用產品的反應,分析并匯報小組得到的發現,展示重要觀點,報告直接引用參與者原話表述結果更有說服力。
注:具備意見領袖特質的參與者可能迫使他人贊同他的觀點,小組傾向于達成一致,抑制行為和觀念的多樣性。需要主持人在進程中發揮作用。
四·卡片分類(Card Sorting):對一疊有產品的功能/信息的卡片分類,結果分析通過探索趨勢或者統計分析來揭示各種模式以及關聯。適用于設計或重新設計網站、導航/菜單、網站內新區域或復雜的信息集分類。
1.助于信息整理歸類,展示信息的整體架構
2.以用戶測試為中心,提供可觀察的用戶心理模型,展示用戶的認知方式及使用視角,能夠發現用戶期待的功能和內容,提高系統的可發現性。
3.將用戶反饋進行整理歸類。最有效的信息提供方式是研究網站用戶真正需要什么
4.開放式卡片分類:為測試用戶提供帶有內容但未經過分類的卡片,讓他們自由組合并且描述出擺放的原因。為新的或已有的網站和產品提供合適的基本信息架構。
5.封閉式卡片分類:為測試用戶提供建立時已經存有的分組,然后要求將卡片放入這些已經設定好的分組中。用于在現有的結構中添加新的內容或在開放式卡片分類完成后獲得額外的反饋。
注:用戶希望信息位于哪個分組?如何命名?包含多少二級分類?不同用戶群間是否有相似點?用戶的不同需求是什么?
優:簡單易上手;經濟/時間成本低;可靠穩定;用戶反饋,可用性高;奠定良好分類基礎
缺:不考慮用戶目標,通過表面特征進行排列,不適合用戶真正使用狀況,輔以必要的信息需求和行為目標分析;結果差異;分析費時費力
五·可用性測試(Usability Testing):產品可用性評估,驗證產品可用性,助于了解現實使用情景中設計(概念/創意)的質量,在測試結果清單的基礎上修正不足之處。適用于測試并分析類似產品使用情況,模擬設計概念、視覺效果和功能模型。可用性度量指標:易學性;易記性;使用效率;低出錯率;主觀滿意度。常用的評測方法為尼爾森啟發式評估法(Nielsen Heuristic Evaluation)
1.觀察用戶有意或無意識的使用情況,感知能力(接收或發現使用線索),認知能力(理解線索),這些能力如何幫助用戶達到使用目的。
2.邀請未參與或極少參與設計的人參與測評,避免受已知信息左右,影響評估,保障結果公正客觀。
3.結束后可就設計方向以及改進意見向參與者提出少許定性問題,不干擾評估過程。
4.錄音、照片、視頻等形式記錄活動過程,方便后期分析交流,進行定性和定量研究。
注:一次簡單定性評估一般需要4-10名參與者
六·層次任務分析(Hierarchical Task Analysis):一種結構化的客觀化地描述任務與其子任務層次體系的方法。認知任務分析(Cognitive Task Analysis)可彌補其忽略的整合個人/團隊知識、技能和態度等外界因素。
1.主要關注工作中可觀察和可編制的任務,用來分析并描述用戶如何為達到目標所進行的一系列任務,以及用戶與產品是如何交互的,促使對用戶、產品更縝密地思考。
2.助于逐級細化用戶的任務,通過任務計劃將子任務進行任意重組來勾勒出用戶實際的操作流程,優化交互設計從而滿足用戶的行為路徑。
Meowmaid閱讀筆記匯總整理
主要來源于《DELFT DESIGN GUIDE (戴爾夫設計指南)》《ABOUT FACE 4 (交互設計精髓)》《不止情感設計(Inside Emotional Design)》CDC以及知乎回答。
Thank you for your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