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傳奇演繹豪門恩怨——《極速車王》
今天聊聊電影《極速車王》。
片名Ford v Ferrari / Kings of the Road / Go Like Hell / Le Mans '66(2019),別名極速之王?/?極速傳奇:褔特決戰法拉利(港) /?賽道狂人(臺) /?福特大戰法拉利?/?地獄駕駛。
提起法拉利,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家意大利汽車品牌,和保時捷是同級別的跑車品牌,專注于制造一級方程式賽車、賽車及高性能跑車。擁有一輛法拉利也成為擁有速度、奢華和財富的象征。
法拉利汽車創建于1929年,創始人是世界賽車冠軍、汽車設計大師恩佐·法拉利。1947年,法拉利自主設計制造的運動車獲羅馬最高獎,從此,法拉利汽車就不斷在各國公路和大賽中刮起強勁的紅色旋風。
1960?年代,法拉利汽車資金周轉出現問題,陷入財務危機,法拉利亟需資金注入。
與此同時,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依靠流水線作業的福特汽車發展勢頭迅猛。正好趕上二戰后嬰兒潮長大成人,新一代年輕人成了消費主力,為了牢牢把握這批年輕人需求,福特汽車決定對自己現有車型進行改進。
原本福特汽車都是穩重沉穩的造型,屬于爺爺輩才會開的汽車。年輕人喜歡的是更加時尚、富有動感的汽車,嬰兒潮長大后,他們也將改變市場需求,從而改變廠商的商品。
眼見著自己的汽車銷量不佳,通用汽車和克萊斯勒汽車在蠶食市場占有率,財大氣粗的福特汽車很快就決定制造跑車。
研發成本畢竟比較高,福特汽車創始人的孫子亨利福特二世想到了收購資金周轉困難的冠軍車隊法拉利汽車。
經過數個月的談判磋商后,福特汽車愿意以1600萬美金收購法拉利公司所有資產。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恩佐·法拉利對條款中一條表示非常不滿,收購后福特汽車將擁有法拉利所有資產,包括賽車車隊的一切。恩佐將福特汽車痛罵一番,表示天鵝即便再落魄也不是癩蛤蟆可以吃的。
亨利福特二世何曾收到過如此羞辱,這已經不是商戰的問題,而是關乎尊嚴的問題,表示不惜一切代價,不計人力財力也要打敗法拉利。既然皆大歡喜的收購行不通,那就在你最擅長的賽車場上把你打敗吧!
劇情就像霸道總裁文一樣上演,到這里好戲才剛剛上演。
除了前面提到的亨利福特二世和恩佐·法拉利兩位大佬,接下來出場的都是業界傳奇。
喜歡被人營救的馬特·達蒙出演美國賽車傳奇 Carroll Shelby 卡羅爾·謝爾比,他作為賽車手在1959年代表阿斯頓馬丁拿過勒芒冠軍,退役后作為工程師為福特設計的AC Cobra 和 Shelby Daytona Coupe,這次他負責GT40項目,目的就是要打敗法拉利。
蝙蝠俠、副總統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Ken Miles 肯·邁爾斯擔任賽事經理,一起調教GT40。邁爾斯真人也像影片中表現的那樣,與人交往時,要么把對方氣跑,要么和對方打成一片,鼻青臉腫的那種。邁爾斯覺得其他賽車手開不好自己的調教的汽車,決定親自上場,全然不顧自己已是46歲的高齡。
懲罰者喬·博恩瑟扮演福特副總裁 Lee Iacocca李·艾柯卡,同樣是個商業大佬,他提出了福特的跑車計劃,才有這次福特和法拉利的傳奇之戰。隨后他結合跑車和轎車特點,創造出傳奇車型福特野馬,被譽為“野馬之父”,1970年成為福特汽車總裁。1978年,離開效力32年的福特后,艾柯卡出任瀕臨破產的克萊斯勒汽車總裁,力挽狂瀾5年還清所有債務,躋身“美國三大汽車公司”。
影片還原度很高,中間的離奇曲折過程不再贅述,大家自行到影片中慢慢體會。
最終的結果就是在1966年勒芒耐力賽,福特汽車大獲全勝,并在1966 年至 1969 年間連續四冠,從此福特的時代來臨了。法拉利汽車在1967年推出搭載V12引擎的“復仇戰車”330 P4復仇失敗,1978年勒芒修改規則,法拉利自此退出勒芒賽場,專注F1賽事。
一群年近半百的老炮兒將這段傳奇演繹的格外精彩。影片中除了男神們影帝般的表現,還少不了人物角色的成長,既有對個人英雄主義的歌頌,又有對腐朽官僚主義的嘲弄。
不得不說,《極速車王》的中文片名透著一股濃濃的山寨味,如果不看演職員名單,似乎還能隱隱聞到一絲咖喱味。倒不如直接翻譯成《勒芒1966》更合適。即便大家想到《極速車王》會是有關賽車的體育電影,誰會想到是關于兩大豪門之間的恩怨情仇。
除了老戲骨的表現亮眼之外,制作影片的字幕組也是一直在想盡一切辦法吸引眼球。
如果說這起豪門恩怨是最狂野的電影,那么翻譯影片的就是最皮的字幕組。
凡是能夠強行玩梗的地方,字幕組全部,注意是全部,安排上了。什么種土豆的、什么蝙蝠車、什么奧斯卡,只要能夠扯上一點聯系的地方,統統在強行玩梗。
其實吧,這個東西過猶不及,偶爾玩一玩梗,大家相互樂一樂沒問題,玩多了就不那么有意思了,倒不如好好翻譯。
業界傳奇演繹豪門恩怨,
影帝聯手奉獻豪車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