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容積率”這個詞,大概許多買過房子的消費者都耳熟能詳,“容積率”一詞可能首先讓人想到的是初中里學過的“容積”的概念,像什么燒杯的容積多少ml啦,水桶的容積多少L之類的,這里要說的容積率的概念和這個物理學上的“容積”雖然并無關聯,但也是描述一個客觀存在的實物的某項指標的參考依據,建筑的“容積率”其實與物理學上的密度的概念更為接近。
容積率,簡單的來說,就是項目的總建筑面積與總用地面積之比。即:容積率=項目總建筑面積/項目總用地面積(注意:多層建筑的總建筑面積包含了每一個樓層的面積)。就像許多A股小白把股票的市盈率(英文縮寫:P/E Ratio)作為選股的參考依據之一一樣,容積率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個住宅小區的居住舒適度。城市的出現,讓擁有協作屬性的人類得到了很大的實惠,數量巨大的密集人群居住在一起從而構造了高效的協作網絡,大家共享公用的城市空間,密集的人群讓水、電、氣等各種資源的單位輸送成本降到最低,可以說城市的出現是人類資源高效整合利用的“教科書式”的范本。但人類的居住區的密度并非越大越好,相信那個人類著名的暗黑實驗——“老鼠的烏托邦”有不少人都應該了解,當年,實驗人員將四對公母老鼠放進一個密閉的空間里,再供給無限量的空氣、水和食物,乍一看上去是這四對老鼠好像是進入了一個能夠無限生存繁殖的“伊甸園”,但最后的實驗結果卻令人毛骨悚然:隨著固定空間內老鼠數量的不斷增多,開始出現鼠吃鼠的互相殘食的局面,因為空間有限,數量驟然增加的老鼠為了獲得有限的生存空間,開始大舉吞噬同類!當然,這只是個極端的例子,但卻放映了生存空間對于生物的重要性。
話題扯遠了,再回到容積率。既然大家都想擁有更加舒適的住宅空間,那么對于購房者來說,容積率當然是越低越好,容積率低就意味著小區內的公共綠地面積、人行道、車行道等的面積占比足夠大,能夠給予小區內喜愛戶外活動的業主們(例如:廣場舞大媽、抽陀螺的大爺等)足夠多的空間用以施展才華。對于開發商來說,容積率當然是越高越好啦,同樣價格買來的地,能夠塞進去更多的住戶,買更多套房子,小區樓棟之間的密度當然是越密越好啦。為了保障咱普通購房者的居住舒適度,這個時候當然就得政府出面監管啦。一般來說,商用、民用、以及工業建筑的容積率的規定標準,都是由政府決定的。
一般而言,現行城市規劃法規體系下編制的各類居住用地的容積率分為:獨立別墅為0.2~0.5,聯排別墅為0.4~0.76層以下多層住宅為0.8~1.2,11層小高層住宅為1.5~2.0,18層高層住宅為1.8~2.5,19層以上住宅為2.4~4.5,住宅小區容積率小于1.0的,為非普通住宅。當然,考量小區居住舒適性的指標遠不止容積率一項,還有小區的綠化率、樓間距等等。不過話說回來,土豪們的居所似乎都是容積率很低、綠化率很高的獨棟別墅耶。
如果你看中的小區建筑的容積率超過了5,那么不管這位售樓部的小姐姐是否擁有36D,顏值是否勝過劉亦菲,聲音是否嗲過林志玲,也不管她費多大口舌,唾沫橫飛的給你吹噓這小區如何如何好,都建議不要購買,當然,售樓部的小哥哥也是一樣的啦。
以上叨叨的這些只是針對住宅小區而言,關于容積率的話題如果要展開來講,可能好幾萬字的篇幅都不嫌多。俗話說,買的沒有賣的精,作為購房者,你能想到的,樓盤的開發商也能想到,你想不到的,開發商也能想得到。房子乃人生之大計,所以在購房選擇上任何的謹慎表現都不為過。
民用住宅對于容積率的考量是十分重要的,但商用投資型住宅(或者叫做酒店式公寓)的選擇則主要是看中地段、升值空間、以及投資回報等等。位于武漢核心濱江商務區綠地606項目附近的綠地鉑瑞公館就是一個很好的商業地產投資項目,該商業地產項目的容積率為4.74(滿足國家對于商業地產建筑容積率的要求)。其入駐的“鉑瑞·希爾頓歡朋酒店”項目,是艾維森揚聯合綠地集團以及希爾頓歡朋酒店品牌共同打造的商業地產投資項目,項目投資前景較為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