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假期,我總是會把從中學時代就喜愛的武俠小說撿起來溫習一遍,小說情節已經了然于心,還要看看各個版本的電視劇,看看是否與自己腦海中的人物和情節合拍。又看了一遍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傳》,除了射雕英雄的成長之外,我的腦海中的射雕又下意識的同孩子的成長聯系到了一起。
金庸老先生很高明,把教育以及人的成長融入到了特定的歷史時代,用江湖的風去渲染了人的成長,這是我很敬佩的地方。先看看大俠郭靖,他的天分,小說中不止一次的用了“資質魯鈍”四個字來形容,而他的成長卻始終結合著勤奮和運氣,這在我們的教育中也是實際存在的,“天資聰穎”四個字不是每個孩子都有的,魯鈍的孩子占了教育當中的很大比重。郭靖從小受苦,從失去父親,到遠逃大漠,沒有幾件生活中如意的事情。好在有一個內心無比慈祥,文化不多卻又很嚴厲的母親。郭靖的母親李萍,未曾受到詩書浸染,卻在戰爭和流離失所中有著大仁大義的家國情懷,用現在的話說,是個具有俠肝義膽的女漢子,從小未曾教郭靖一字半言,卻在對待人事和國事上嚴厲的對待自己的孩子,這就是郭靖所受到的基礎教育,這樣的基礎教育在今天實屬難得。
看今天的孩子,不論聰穎還是愚鈍,都是家中的一塊寶,從小就被送到文化藝術課堂上去學習,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我也曾見到四五歲的孩子就開始了各種英語班的學習,問家長為什么,答案是語言浸染和灌耳音。學習之外的優越條件,使得孩子們幾乎任何的愿望都可以得到滿足,于是在孩子逐漸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不仁不義,不尊不敬,打爹罵娘的孩子,家長一臉迷茫,我的孩子學了這么多文化,領略了這么多的藝術,怎么會變成這樣?于是我們發現了在升國旗時依舊嬉笑打鬧的孩子,于是我們還發現了滿腹詩書卻出口成臟的孩子,于是我們還在學校中發現了很多難以搞好同學和老師關系,性情怪癖的孩子。長大后滿腦子文化和理想卻在啃老的一代族群。這到底怎么了?
射雕中的郭靖的成長告訴我們,孩子無論天資,總要吃點兒苦的,也總要受點兒嚴教的。無論家長學問的高低,總要有一些仁義道德的底線教育的。我想家庭教育的底線也就在于此,很多人理解的家庭教育僅僅是課堂之外的更多知識,其實不然,讓孩子是個孩子,才是真正的家庭教育要做的。郭靖在如此的家庭教育當中漸漸長大,于是他有了“江南七怪”,洪七公和周伯通這些武林高手作為他的師傅。尊師之余,幾乎每個師傅都嫌他太笨,但是他良好的品行和勤奮的習練換來了自己的運氣,每個師傅都不厭其煩的教導他,使他終成一代大俠。需要看到的是,郭靖的師傅們無一例外都是俠義高德的,運氣也就在于遇到了好的老師,更在于用自己的品行和勤奮改變了老師們的看法。這樣的事例,在我們的教育當中也常有,師徒間是有緣分的,現如今的老師大多也都是學高身正的,在教育愚鈍學生的時候,其實也和教育郭靖是一樣的,老師們普遍能夠接受那些德行端正,習練勤奮的孩子,如果人愚鈍,再加上德不端,身懶惰,那是無論如何也討不到半點喜歡的。
細細想來,不聰明,德不端,身懶惰,這樣的孩子在現今的教育中不在少數,其根不在學校,而在于家庭和自身,因此郭靖的這份高德,這份勤奮,換來了自己成長中的運氣,如同跋山涉水后的光明大道,不受其苦,難成大器,這是個人的教育,更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