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文化類節目成了流量的新寵。越來越多的人愛看文化類的節目。但這是否能代表中華文化被更廣泛地了解,還有待驗證。
就剛剛播出完畢的《中國詩詞大會》而言。隨著人氣的高漲,這個節目的娛樂性增加了不少,但專業性也有所下降。可以看出,這個節目近兩季所考察的詩詞大多來自九年義務教育和高中所學。這樣的出題方式未免太過謹慎。專家在選手答出題后的點評與拓展固然依舊有趣,但對于這幾首原本就是必須掌握的詩詞,即使是專家也很難再講出新穎的東西了。再者,我國傳統文化必遠豐富于課標要求掌握的詩詞所包含,就比如前不久,黃梅戲《梁山伯與祝英臺》中的一句“我從此不敢看觀音”上了熱搜。雖然這不是詩詞,但也可以給《中國詩詞大會》的未來發展提供一些參考。《梁山伯與祝英臺》這個名字是大家從小聽到大的,但這句話一被網友找出,還是能被大家所贊頌。同理,《中國詩詞大會》中是否能加入更多的標題或是某一句廣為人知的詩詞,讓人更加了解其中所包含的情感呢?這個節目中所蘊含的應包含但不僅限于課標,而是將一些同樣絕妙卻不那么廣為人知的詩詞挖掘出來。這樣不僅能夠讓選手和專家帶來更精彩的表現,而且可以更加起到普及中華傳統文化的作用。
再拿《經典詠流傳》舉例這個節目的初衷是將傳統文化與新興事物結合,從而起到推廣傳統文化的作用。但真正看了節目就不難發現,節目中為了節目效果而占用的時間未免太多。而且除了專家點評,很多東西都是大、虛、重復的,隨便在網上找一篇以“我們要傳承弘揚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文章都可以看到類似的語句,實際意義并不大。一集下來,干貨是有,但沒多少,使作文字數變多的方法倒是學到了不少。
但這并不代表文化類節目沒有做的好的地方。不可否認的是自從這類節目播出以后,關注傳統文化的人越來越多,傳統文化也隨之從講臺上、書本中真真正正地走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這類節目才出現了幾年,有很大的時間和空間給它們自我完善。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文化類節目能夠憑實力與別的節目競爭,傳統文化能獲得更多人的關注與了解。
羅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