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戀多年的他們,一方決定分手了。作為被分手的另一方,TA沒有問:為什么要跟我分手?我到底做錯了什么?那個人到底哪一點比我強?因為TA懂得,這三個問題的答案,只會是對方的沉默,然后轉身離開。
TA抬頭望了下飛過天空的小鳥,問了一個很奇特的問題,然后他們竟然重歸于好了。想知道TA問了一個什么問題嗎?這個問題就是:你能告訴我,我們是怎么走到今天這一步的嗎?然后兩個人一起回憶曾經走過的日子,從相識、相知到相戀。彼此發現,原來他們一直都深愛著對方,于是重歸于好啦!
可見分手時,提出一個好問題,是有機會挽救一段感情的哦。接下來,筆者想跟你聊聊,如何提問。
還記得讀書時,老師每次提出問題,總會有很多人搶答。(筆者就是其中舉手最積極的一個)如果老師講完了,問我們有什么問題嗎?這時候就異常的安靜。然后老師就會說既然大家都沒問題,那就開始下一章啦!
那么問題來了,在學生時代,為什么提問的人總是少于回答問題的人呢?因為曾是學生的我們,只需要不斷考試,不斷回答各種問題,不需要提出問題,不需要出試卷!所以十幾年的讀書生涯下,我們培養的是解答問題的能力,而不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如果我們只會回答,不會提問,會發生什么后果呢?
如果不會提問,容易被各種誤導,然后掉坑里……
每當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就會面臨迷路的危險。如果迷路了,就需要找人問路。經過多次迷路后,筆者發現問路不是件簡單的事,里面也是有學問的。筆者問路,就經過了3個階段。
第一階段:逮著誰就問誰,請問去某某地怎么走?別人說哪個方向,我就走哪個方向。這一階段經常被人各種誤導,尤其是被老奶奶誤導,然后南轅北轍,不知道到了哪個山溝里。
經過多次爬坑經歷,大叔進入了問路第二階段。這一階段,筆者學聰明了。先問你去過某某地嗎?然后再問去某某地怎么走?第二階段被坑的次數相比第一階段少了一半,但還是被誤導過。
究竟要怎么提問,才能徹底避免被誤導呢?筆者頭上長出兩根白頭發后,終于想出了1個獨家秘訣,成功晉級到問路第三階段。問路不只問一個人,而是問兩個不同的人。然后根據兩個人的回答,進行對比,如果一致,就沒問題。如果不一致,就再問第三個人。這就是筆者的獨家問路秘訣。
如果不會提問,問錯了問題或者提問的方式不對,都會很容易得到錯誤的答案,然后被誤導,掉進坑里。
如果不會提問,別說理智思考,只會感情用事……
馬路上見死不救的新聞報道后,網上一片喧嘩,各種罵、各種噴,缺乏人性、人間冷漠、世風日下等各種悲觀詞語蜂擁而出。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馬路上見死不救的人跟網上各種噴的人,有沒有可能是同一類人呢?見死不救真的只是因為人性喪失嗎?
美國有做過相關的實驗,發現馬路上見死不救的人,并不是沒有人性。如果受傷的人,能夠具體的指出要某人幫他,很少會出現見死不救的情景。
存在即合理,但合理并不代表美好,并不代表不需要去改變。面對那些合理但不美好的社會現象,如果你不會提問,就只是個憤青和噴子。如果你會提問。就會去理性思考,去發現背后的原因,去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案。
如果不會提問,你會愛上一廂情愿……
這類故事你可能不陌生。當某人認為鄰居偷了他的東西時,會發現鄰居越看越像賊。即時沒有確鑿無疑的證據,但他就是會那么一廂情愿的相信,鄰居就是賊。直到后來發現,他的東西并沒丟,而是遺忘在某個角落里。
如果我們希望什么是真的,一廂情愿會讓你否認客觀的事實,去相信那就是真的。
淘寶購物時,如果發貨不及時,一廂情愿地認為賣家不給力,而不是想到晚上快遞員會下班。打滴滴時,如果師傅找不到位置,一廂情愿地認為司機不識路,而不是自己選的地點沒有參照物。
當我們認識到自己有似是而非、一廂情愿的傾向時,不妨問問自己,是不是因為我希望它是真的這事才是真的,還是有確鑿無疑的證據證明它是真的?
最后
我們小結下,如果不會提問,會導致如下后果:
被各種誤導,掉進各種坑里
不會理智思考,只會感情用事
被一廂情愿蒙蔽,看不到客觀事實
學會提問系列預計會有5篇,接下來第二篇跟你分享我們中國人對提問的錯誤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