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有一本書叫《小狗錢錢》,是國外的一本理財方面暢銷書。
之前,我一直沒有聽說過。但是,我在看各種文章時,經常發現有人推薦這本書,于是,小志就找了個電子版看。現在還沒看完,只看到了一半左右。
看了這本書后,我感覺很驚嘆!
小志驚嘆的不是書本中的理財知識內容,而是作者的寫作方式。
此刻,我才明白,道理原來可以這樣傳達給讀者的!
二、
這本書,主要是用故事的形式寫作的。
講述一個懂得理財的小狗錢錢,它教育恩人吉婭小朋友。如何通過理財,從零到有,實現財富自由,實現自己的各種愿望。
原本作者以為是寫給小朋友看的,讓小朋友從小學會理財觀念,樹立正確的理財觀。誰知道,此書一出,很多家長都買回去給小朋友,但是家長們越多后,都反饋極好,感觸很多,一下子這本書就暢銷起來了。
為何?
因為小朋友的思維簡單,不喜歡聽大道理,也聽不懂大道理。他們只能通過簡單的故事,來領會其中的含義。
這就好比我們小時候,經常看的“寓言故事”、“故事會”、“讀后感”。
都是通過一個簡單的故事,來領取其中的故事含義。
而這本書,每個章節,就是一個小故事,用一個故事來表達一個理財觀念。
簡單,明瞭,清晰。
三、
為什么此書會收成年人關注?
其實就是因為簡單。一個很簡單的道理,用故事的形式來告訴你其中的含義。
很多作者,他們都認為,成年人應該讀高深一點的文章,比較長的一些文章,就像“無間道”,“孫子兵法”,“哲學”等等。
這些書籍,都是很高深莫測的,很多人經歷不同,領會不同。
有些人看了兩遍,三遍,四遍,才能領會書中的精華含義。
對,這么有深度的文章,對“哲學家”、“文學研究者”來說,卻是是很不錯,感悟很深。
但是,對于自媒體讀者來說,這有效嗎?
據說,現在微信公眾號已經達到了1500w人。平均,每個人關注的公眾號,都有幾十個。
然后,公眾號上每天發表的文章?作為讀者你的又看了多少?
有深度,有內涵的文章,要看幾遍才能領會的文章?你有耐心去看嗎?
大部分的答案是沒有的。
很多人關注微信公眾號后,都讓他躺在那里,很少點開來閱讀。
據微信官方統計,現在微信公眾號點擊率已經降到了5%。從最早的20%-30%點開率,降到了5%的點擊率,可想而知變化是多么的巨大。
也就是說,用戶對微信公眾號的需求也來越低,也懶得打開觀看。
所以,現在的微信研究者都說,現在做微信個人號的不會比做微信公眾號的差,就是這個原因。
四、
回到小狗錢錢的話題,整本書的內容并不長,可能花個3-5小時,就可以看完。
每一章節,基本上都是講述一段故事,故事就蘊含著一個理財的小道理。
他用故事的形式,用2個人的對話,形成了一個又一個道理,最終形成了大的理財觀點。
形象的故事,簡短的文章,簡單的道理。
對,這就是現在人需要的!
什么叫做,碎片化閱讀時間?
這就是碎片化越多,只需要那么5-10分鐘,就可以把這段文章理解透徹,從而學到里邊的道理。
人不喜歡被教育,都喜歡圍觀看故事,看別人的故事。直白點,就是喜歡看別人如何倒霉,看別人如何成功,因為看別人會比自己親身經歷更簡單,更容易。
人是感性的動物,都受七情六欲影響。如果自己親身經歷,你會感觸太多,這是人性!
古語說:旁觀者清。
因為這件事不管你事,那么你會看這個大局,看這個大盤情況。
而如果你是當事人的話,你會受當時各種情況影響,受當時各種情緒印象,導致看不清這個大局。
五、
對,這就是我想要的文章模式。
小志一直想告訴大家一些道理,但是總是站在老師角度上去講述,教育大家,你不應該這么做,那樣做的是錯。
任何人都不愿意接受批評。
所以,有一些比較偏激的人,他們就會誤會我的意思,甚至對號入座,以為我在批判他。甚至,有些人在文章下面直接評論,破口大罵。。。
小志是在感覺無語。
沒關系,作為自媒體的我,應該接受贊揚和批評的言論,沒關系。
據說馬化騰,每分鐘被罵2000多次;馬云,每分鐘被罵900多次;對我來說,900多分鐘,才批評一次,這算個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