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的屏南實踐
——屏南傳統村落文創產業發展側記
雙溪安泰藝術城
竹韻前洋
古色古香的雙溪薛宅
漈下村
高奶奶在作畫
姚媛媛在指導村民畫畫
龍潭隨喜書屋
一粒種子,能萌發出怎樣的精彩?徜徉屏南鄉村,驚艷無處不在——
甘棠漈下村,一個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夫,放下鋤頭握畫筆,縱情油畫世界,畫古街老巷、繪長溪流水,賣向天南地北,自信滿滿;
熙嶺龍潭村,一座座頹廢老宅破繭新生,化為書吧、茶室、民宿,全國各地游客甚至海外友人紛至沓來,安家長住,他鄉成故鄉;
屏城廈地村,一場場鄉村文化盛宴接連開演,還有競相落地的公益電影培訓班、攝影寫生基地、藝術駐創基地等,寂寥“書鄉”重煥生機……
這些不勝枚舉的鄉村嬗變,正是一粒粒“文創種子”催生出的新氣象,由表及里,活力萬千。
曾幾何時,屏南與全國眾多鄉村一樣,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大量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人去樓空、鄉村冷落,鄉愁無處安放。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及“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激發出了農村發展的無限動能。
立足傳統村落資源豐富的實際,屏南因村施策、創新實踐,闖出了“黨委政府+藝術家+農民+古村+互聯網”的傳統村落文創發展模式,一個個古村拂去蒙塵,重放異彩。2017年9月,屏南實至名歸,摘得“中國傳統村落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示范縣”殊榮。
到農村去,正成為當下屏南最嘹亮的聲音!
頂層決策 ?厚植文創沃土
屏南山奇水秀,散落于山水之間的古村落如點點繁星,熠熠生輝。據介紹,屏南現有村落258個,其中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3個,中國傳統村落15個,6個村落為中國傳統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省級傳統村落20多個,同時境內還現存古代廊橋56座,如此集中保存完整的古村落群在國內相對少見。然而,隨著大量農村人口的外出務工、經商、求學,“空心村”不斷涌現,老屋凋敝、鄉村冷落。傳統村落的保護、發展以及歷史文化的傳承,成了一個不得不直面的社會課題。
熙嶺鄉龍潭村的變遷,就是其中一個縮影。這個隱于青山綠水間的古村,歷史悠久,百年老宅遍布村落,古韻綿長。村里還有以唱腔、表演獨具特色而聞名的“四平戲”,躋身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清涼夏夜,小橋流水旁,村民歡聚一堂,長腔短調唱大戲,成為無數龍潭人的溫暖記憶。
當古村邂逅“外出大潮”,原本1400多人口的龍潭村僅余200多人留守,且多為老人、婦女。一座座老宅在年久失修中轟然倒下,殘垣斷壁、冷落門庭、斑駁蘚痕,訴說著滄桑和無奈。
傳統村落現狀,引起了屏南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2014年,該縣把傳統村落保護開發,作為全縣重點工作之一全力推動,縣委主要領導分別牽頭掛鉤一個傳統村落,組織保護和開發工作;2015年,由屏南縣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組織領導文創工作;2016年,成立了屏南縣文創產業工作領導小組,由縣長擔任組長;2017年,成立傳統村落文創產業項目指揮部,實行項目化運作,由縣委書記、縣長擔任總指揮長,立足高山生態優勢和文化資源稟賦,以傳統村落文化創意為發軔平臺,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促進文創與傳統產業融合,推動全域旅游發展、文創扶貧脫貧和農村經濟轉型,使之成為文化發展和產業發展的戰略引擎,實現農民精神富足和生活富裕。
《屏南縣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文藝精品扶持獎勵辦法》等一系列指導性文件相繼出臺,明確戰略目標、產業布局、政策支持等事項。屏南每年還安排專項預算資金1000萬元,用于文創產業引導、扶持和孵化,推動文創人才和企業集聚,力爭10年內引進國內外和培養本地文創人才2萬人,把屏南打造成歷史建筑群活態博物館,中華民族文化尋根之地,藝術、文學、影視、動漫的發生地與輸出地,年旅游人次達千萬以上的國際性文化創意硅谷和文化旅游勝地。
文創引領,政策資金全要素保障,屏南古村振興的精彩畫卷由此徐徐展開。
借智升級 ?釋放文創活力
從漈下到雙溪,從芳院到龍潭,開春以來,林正碌匆忙的腳步在幾個村子之間頻繁轉換著,指導古宅修復、古村文創項目設計、為畫友上課,樂此不疲。
作為屏南傳統村落文創產業總策劃,林正碌和他的團隊是屏南首批引進的文創人才。
2015年4月,林正碌團隊率先在古色古香的漈下村建立文創試點,引入“人人都是藝術家”公益教育項目,為村民提供油畫教學。上至八旬老嫗,下至七歲孩童,油畫創作蔚然成風,并賣向世界各地。隨著文創的植入,千年古村日漸復蘇,古村旅游風生水起,特別夏秋兩季,日均接待游客2000多人,魅力難擋。
在漈下村成功實踐的基礎上,屏南縣持續發力推動,在雙溪鎮設立文化創意基地“安泰藝術城”,為“人人都是藝術家”公益教育項目搭建起更加廣闊的舞臺,全國各地的油畫愛好者紛至沓來。截至目前,已接待國內外駐學人員2萬多人。
不僅僅是林正碌團隊。
在田園詩境的廈地村,著名批評家、瑞典籍華人藝術家程美信牽頭實施“人人都是電影家”公益教學活動,開展電影培訓、古村攝影寫生等活動。如今,廈地古村已成為遠近聞名的影像創作基地。
在有竹編傳統的前洋村,復旦大學張勇教授團隊修繕恢復古民居,開辟竹編、陶瓷博物館,邀請印尼、美國的竹編藝術家與村民共同創作大型竹編裝置藝術品,推動竹藝復興,打造以竹文化為主題的“竹韻前洋”。
在棠口村,天津泰達馬惠東團隊在屏南組建鼎順文化藝術發展有限公司,利用棠口原有西洋老建筑——潘美顧醫院創辦藝術館和培訓基地、中國夢講習所,并爭取到國家文化力科技創新生態園項目落地。
同樣傾心棠口,中國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在此設立社會實踐基地,去年10月,首批200多位研究生、本科生在屏南進行為期半個月的寫生創作,秀美山水入畫來……
“人才團隊的引入,向藝術家借腦引智,給傳統村落文創注入了新的活力。”屏南縣政協主席、屏南縣傳統村落文創產業發展項目指揮部第一副指揮長周芬芳說。
據介紹,為壯大文創人才隊伍,屏南通過聘請、邀請、引進各類高端藝術人才,對文創產業起到引領或重要影響的藝術家,給予資金、設備支持,對取得重大成效的給予獎勵;對長期在屏南駐村從事文化創意產業的藝術家、工作室,能產生一定帶動效應的,給予1至3年的租金補助或房租補貼;扶持引進文創企業、示范文創工作室和文創產業服務體系,吸引各類社會資本、企業投資文創產業,吸引國內外知名文化創意人才、企業或研發中心入駐屏南,并給予減免相關稅費或給予相關補助;對本地農民及返鄉創業人員駐村創辦工作室及文創企業,產生一定帶動效應的,給予5千元至3萬元開辦補助或租金補貼。以此,帶動文創生力軍,激活鄉村文創活力。
令人更為欣喜的是,在引進人才團隊的村落駐創活動和公益情懷的影響下,一批外地高素質的志愿服務團隊、志愿者也涌向屏南鄉村,或參與策劃文化節、民俗體驗活動,或到村級教學點開展支教,或致力于活躍群眾文化生活,屏南鄉村振興眾人拾柴火焰高。
多元融合 ?豐富文創內涵
夜幕降臨,一盞盞紅燈籠染紅了雙溪古鎮的夜空,在安泰藝術城數十名男女老少在畫架前潛心作畫。在他們之中,有過去從未拿過畫筆的農民,有身患殘疾者或憂郁癥患者。由于“文創扶貧”的特色創舉,激發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情與自信,讓他們表現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藝術作為。
修舊如“舊”,守舊則“活”。屏城鄉廈地村一些老宅在保持著原汁原味傳統風格的基礎上,經過改良后,“活化”成為了咖啡館、圖書館、影像館、茶屋、畫室等,廈地古村已今非昔比,成為了人們舒緩身心的好去處。平日還能迎來不少游客,最多的時候一天可達近300人。
連日來,路下鄉芳院村每天都會響起鋸木頭、鑿大梁的聲音,數十名工人加班加點,建雨廊、修古厝……村民們由衷希望,文創的植入,能夠讓這個日漸蕭條的古村重新“活”起來。
……
時光荏苒,轉眼間,屏南文創已走過三年。三年來,因為文創,年輕人“回來了”,城里人“返鄉了”,喜歡鄉村生活的人“趕來了”,許多沉寂的古村走出落寞、重現生機。
實際上,文創在屏南創造的價值已遠遠超出了文化的范疇,不僅在鄉村建設中承擔了更大的作用,還賦予了農村發展的“造血功能”,點燃了鄉村振興火種。
“文創+供給側改革”,促進農村產業轉型。通過高位嫁接引入文創團隊、專家,在鄉村注入文創業態,激發村民內在潛能,使村民成為文化創意的參與者和創造者,促進了農村生產、生活觀念的結構性轉變,將傳統產業和資源與文創融合,推進了農村供給側改革,實現農村產業轉型升級。
“文創+鄉村旅游”,助推全域旅游發展。雙溪安泰藝術城累計吸引了2萬多名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及愛好者在屏南駐留,有效帶動周邊民宿、餐飲等相關產業蓬勃發展,拉動GDP1億元以上。漈下、龍潭等村落,年吸引各地前來學習油畫等藝術創作人員1萬多人,慕名前來鄉村旅游的游客20萬人次以上。2017年,屏南接待游客405.3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32.1億元,分別增長21.6%、31.7%。鄉村游客同比上年翻番,相關從業人員及當地農民收入大幅攀升。
“文創+古村復興”,促進農村重煥生機。隨著文創產業的發展,古村已顯現出由里到外的復興之態,同時賦予古村新的文化功能和價值,吸引國內外文化藝術愛好者前來學習藝術創作并感受傳統文化,帶動古村新的旅游體驗。僅龍潭村、四坪村、漈下村就有60多幢老宅被外來駐創人士租用,有效推動了傳統古村落餐飲、民宿、土特產、傳統手工行業的繁榮。
“文創+精準扶貧”,激發脫貧內生動力。通過實施“文創種子”工程,將貧困對象就地轉型為農民畫家或農民創客,使其成為文化創意的參與者和創造者。累計培訓近千名當地農民,其中300多名為貧困戶或殘疾人等弱勢群體學員,不少學員每月增收500至5000元。貧困戶、殘疾人通過參與文創,不僅有了可觀的收入,其積極進取和積極作為精神,更成為人們勵志的榜樣。
文創故事
文創故事一
高金美: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
春日的早晨,暖暖的陽光穿透薄霧,照進漈下古村。潺潺的溪流穿村而過,波光粼粼下魚兒盡情嬉戲玩耍;溪邊的雨廊上,三三兩兩的村民聚在一起曬著太陽拉著家常。也就是在這雨廊上,記者碰到了高齡“網紅”——高奶奶。
2017年,?84歲的高金美奶奶因為短視頻《“油畫大師”——高奶奶》火爆網絡,獲得了數百萬人點擊轉發,央視新聞頻道大型實時互動話題節目《改革在哪里》也采訪了她。
此次碰到高奶奶,開朗、健談,是記者對她的第一印象。
“前兩年,林正碌老師來我們這邊教畫畫,很多人都跟著學,我沒有。”高奶奶眉飛色舞地跟我們聊起自己學畫的過程,談及激動處,她還聲情并茂地表演起當時的畫面。
“去年農歷三月,我又去看他們畫畫。林老師見到我,就問‘您要不要學啊?’我連忙搖頭,哎喲,我怎么能學得來,從小沒讀過書,不識字,畫畫,多難的事情啊。”
但是在林正碌不斷“慫恿”下,高奶奶最終還是忐忑地坐在了畫布前,畫下了自己有生以來第一筆油畫,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
“剛開始的時候,我還害羞,只敢偷偷躲在家里畫。”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高奶奶捂嘴而笑,現在她每天早晨七八點就會到雨廊畫畫,在外人面前也淡定自如,一畫就是一整天。
高奶奶的子女均事業有成,家庭和美。在學畫之前,她老人家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幫忙帶孫子,陪孩子玩耍。但如今,畫畫,儼然成為這位耄耋老人最喜歡的事情。
“我想畫什么就畫什么,也沒有參考。就是畫得開心嘛。”于是,路邊的花花草草、古村里的老宅民居、憨態可掬的小動物都成了老人筆下描繪的對象。
她的畫作取材家鄉、色彩熱烈、風格率性質樸,獲得了很多人的喜愛。“很多畫都是被外面來玩的人買去,北京人買了好多,有400元的,也有200元的。”截至目前,高奶奶已經畫了兩百多幅畫,賣出了近一百幅,收入2萬元左右。“我無所謂畫賣不賣得出去,賣掉了,開心;賣不出去,就自己留著看,也開心。”
“只要看到好看的東西,我都想用畫筆把它們畫下來。”畫畫,讓高奶奶認識到了不一樣的自己,現在的她像孩子一樣,對生活充滿了新鮮感,對萬物都充滿了熱情。在網上,網友稱贊她為中國版的“摩西奶奶”,她也用實際行動證明,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時光且長,一切都來得及。
文創故事二
姚媛媛:回歸鄉村??心之所向
在漈下村的溪邊,有一棟兩層木質結構的民房,民房里面掛滿了油畫,它們大多是本村村民所畫,這里是今年初剛成立的“漈下公益藝術教育中心”。姚媛媛,便是這里的助教之一。
2017年7月,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播出《改革在哪里》,1992年出生的姚媛媛出現在了央視的屏幕上,講訴古村文創帶給村莊的變化。今天,她則向記者講訴古村文創給她本人帶來的變化。
姚媛媛是甘棠鄉瑞云村人,2014年大學畢業后她在廈門的一家網絡公司工作。一年后,懷有身孕的她辭掉工作,回到丈夫的家鄉——漈下村養胎。
2015年,正是漈下村開始推廣“人人都是藝術家”的一年。“那時走在村中,到處都能看到鄉親們架著畫板,學習油畫,覺得非常稀奇。”姚媛媛說。
受到濃厚藝術氛圍影響,2016年,尚在哺乳期的她也嘗試著拿起畫筆。“因為是零基礎,所以我一開始也不相信自己能夠畫好,但是時間久了,發現自己畫得也還不錯。”姚媛媛笑著說,興致高的時候她甚至畫到凌晨一兩點。孩子還小,她就把自己的臥室改成一個小畫室,等孩子睡著了,開始練習。
廊橋水車、古宅巷道……漈下村的秀麗風光在姚媛媛的畫筆下一一呈現,她欣喜地告訴記者,每次完成一幅作品,都會有“我真的會畫畫了”的感覺。看著自己的畫被別人夸獎、被顧客買走,心里就有說不出的自豪感。
生活有詩,但也要有面包。隨著漈下村文創工作的推進,越來越多的游客紛至沓來,這也讓姚媛媛看到了商機。漈下村農產品豐富,桃子、玉米、李子等都是綠色無污染產品,何不將它們賣出去?于是她利用畫畫建立的資源對產品進行精包裝,然后放在朋友圈銷售。去年夏天的幾個月,她的銷售額就達到4萬多元。
除了畫畫和賣農產品,姚媛媛現在身上還有著一重“助教”的身份。在村里的藝術中心,她要負責接待外來學畫的游客,帶他們參觀附近的景點,引導住宿等;周末、寒暑假教小朋友畫畫。“這幾天我還在參加導游培訓,務必以更專業的水平將漈下古村宣傳出去,讓游客更好地了解漈下。”
姚媛媛說,如此充實的鄉村生活,是她之前沒有想過的。這里沒有堵車之苦,也沒有霧霾和噪音的煩惱,有大把的時間陪老人和孩子。?正如她在博客上所寫的,“今生最大的幸運是嫁到漈下古村,如詩的日子里,我新晉為一位母親,守護、呵護我的孩子的同時,我也把時間拿去創造更多的可能……”
文創故事三
龍潭:新老村民共筑鄉村振興夢
暖春四月,萬物生長。這時候泡一壺清茶,對著天井,對著陽光,茶壺里的水咕嚕咕嚕地冒泡,手上捧著一本書細細品著,耳邊是唧唧喳喳的鳥鳴聲和著村民用聽不懂的方言聊天,心也隨之靜了下來。
這是來自江西的曾偉在熙嶺鄉龍潭村最享受的時刻。
2017年8月,曾偉跟隨林正碌到龍潭村考察,一眼,他就愛上了這里。于是他租下了村里一幢即將坍塌的老宅,花費不少時間和資金將其改造成書屋,名為“隨喜”。白天,他在書屋忙碌,向村民學習如何釀酒、種菜;晚上,在書屋泡茶,和勞作歸來的村民們聊天,他給村民們講外面的世界,村民們給他講村子里久遠的故事。他的妻子在村里的小學支教,她也愛這里的山、水、空氣和蔬果。
在龍潭,如他這般的人,被稱為“新村民”?。“靜軒藝術空間”、“悠然之家民宿”、咖啡屋、酒吧.....?“新村民”來自全國各地,分別租住了老村民的土屋,改造成他們夢想的樣子。他們尊重山里的風俗,彼此和諧相處;他們在晴耕雨讀中,感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那份悠然自得。
在龍潭村為世人所熟知之前,它跟許多傳統的村落一樣,存在著人口外出、老宅廢棄、交通閉塞等現狀,村內少見青壯年,留守老人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2017年5月,龍潭村迎來了一批來自香港、南京、江西、上海、廈門等地的“發燒友”,他們承租和修繕古民居,在相對完整地保存村莊原有生態風貌的基礎上,挖掘鄉村生產與生活中的文化特色。
“文創團隊的植入,是通過藝術家的眼睛發現了被我們忽視的遺產價值,也通過藝術家的思維開闊了村民的發展思路。”龍潭村村委會主任陳孝起說,隨著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龍潭村,老村民們在思想和生活上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更熱愛自己的家鄉,也更相信山村純天然的蜂蜜、果蔬等,是具有更高價值的。
陳孝起給我們舉了個例子,之前村子里的柿子都是爛在樹上,無人問津。而今年,村子里的柿子已經全部被預訂光了。
同時,隨著文創的深入推進,引發了在外村民和大學生的返鄉熱潮,他們或出租閑置院落,或成為文創項目員工,或自營餐飲、民宿、傳統手工藝等項目,都獲得了可觀的收入。
時值踏春好時節,村委會旁的農家樂也是熱鬧非凡。“這幾天,每天都有兩三桌客人。節假日客人更多,幾乎天天爆滿。”店主陳坤忙得不亦樂乎。
“一年多來,村子最大的改變就是重新變得熱鬧了。”陳坤說,“由于文創的推動,來村里的游客多了,但是村里沒有飯店餐館,十分不便。”?于是去年,他對自己家進行簡單的改造,添置了一些桌子、凳子,開起農家樂,為游客提供食宿。陳坤高興地說,去年國慶期間,收入就達5000多元,比他在外面打工一個月掙得還多。
思維的變革,帶來的效益是可觀的。據統計,龍潭村2017年7月至2018年3月,僅9個月時間,30多棟原已荒廢的老屋被租賃修繕,變為高尚的藝術空間或藝術民宿、書屋、茶室、咖啡屋等,并帶動村民創業項目16個。半年時間,過去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迎來游客5萬人次,生機盎然。
保護文化遺產,引人稱道;開展公益教學,引人關注;修復傳統村落,引人流連;創建宜居生活,引人駐留;實施鄉村振興,引人入勝。如今的龍潭,以文化為引擎,初步形成了鄉村振興的龍潭模式。
重現新生的古村,傳承不息的文化遺存。林正碌由衷希望,在未來十年內,能通過引進國內外和培養本地文創人才,把龍潭乃至屏南打造成歷史建筑群活態博物館,中華民族文化尋根之地,藝術、文學、影視、動漫的發生地與輸出地的國際性文化創意硅谷和文化旅游勝地,實現鄉村振興。
(部分圖片由屏南縣委宣傳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