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首兒歌,不過我唱得不好......"
久美子微微一笑:“請,你請唱吧......"
老人挺直背脊,面對大海,開始哼唱了起來。
野上顯一郎一邊低聲吟唱著,一邊也默默地把女兒歌唱的聲音和樣子銘刻在心田。
烏鴉叫
為啥叫啊叫
因為在那高山上
有它七只活潑可愛的小寶寶
等著它回家......
兩人的合唱聲蓋過了濤聲,聲音飄向海面,又緩緩沉入海底。一股難以名狀的感動,突如其來地涌入久美子的心頭。
當看到這里時,我眼眶濕潤了。這是松本清張在他的小說《一個背叛日本的日本人》最后一頁的內容。整本書在這之前就象是一個老人在慢慢講述自己的故事,故事似乎很平淡,而最后一頁直接戳中聽故事人的淚點,讓人不得不慨嘆大師的高操文筆。在最后一頁他給讀者描繪了這樣一個溫馨的場景:
海邊沙灘上,一個老人和一個年輕女孩相依而坐,大海的波濤一浪接一浪向岸邊源來。
兩人一起唱起了兒歌,女孩聲音稍大,老人低聲附和。兩人漸漸唱地大聲起來,試圖蓋過濤聲。
老人邊唱邊看著女孩,眼角有一顆淚,海風吹過,淚水從滿是皺紋充滿滄桑的臉上悄悄滑落。女孩仿佛覺得這個老人是自己的什么親人,唱到高興處,情不自禁拉起了老人的手。
如果沒看前面的情節,我們應該也能猜到兩人至少是親密的長輩和晚輩的關系。其實當時,女孩不知道兩人的關系是什么,她只是偶遇了這個老人;而父親是在女兒很小時就與她分開,二十年了才再次碰面,還不能告訴她自己的真實身份。并且老人第二天就要離開日本,下次的相見的機會基本也沒有。這時,我們對這個腦海里的場景產生的情感就更不一樣了。
我們不妨跨越時空,把自己想象成野上顯一郎,聽聽他內心想對女兒說的話:
久美子,爸爸對不起你啊。從你很小的時候,我就離開了你,未能盡父親的責任,但我每時每刻都會想著你和你的媽媽。請原諒我不能告訴你我就是你爸爸。你的父親并沒有死。我也很想告訴你真相,看你開心,聽你歡笑。可是為了保護你,我不能這么做。
女兒,你長大了,長成象你媽媽年輕時的模樣了。你比你媽媽更開朗些吧。
女兒啊,我真希望這一刻能夠停頓。可是明天......,不,我只想陪你好好唱這首兒歌。
我們再想象一下自己是久美子,聽聽她內心的感受:
這首兒歌,好親切啊。唱這道兒歌,我忽然覺得好開心,多希望媽媽也在這呢。
這個老人看起來好孤單啊,他的聲音好好聽,象爸爸一樣有種磁性。
做為旁觀者的我們心中不免產生對她的憐惜,她不知道,她認為早就故去的父親就在她的身邊,更不知道,父親為此次偶遇所做的苦心安排。無窮的父愛就在身旁,她卻只能感受到一點愛的磁場。
她忽然想起,這正是自己上幼兒園時媽媽教會,并和媽媽一起合唱她亡父聽過的那首歌。
松本清章在這里給這本書劃上了句號,也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讓這本書象一杯好茶一樣使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