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明:上圖片來源于標題圖。
看圖作實
(一)
人生八苦本不苦
先苦后甜真幸福
苦是死病老難生
福甜享盡只剩苦
(三)
圖下不是大眾苦
因為事實真的不
只對先嘗生活甜
福緣享盡死前苦(人而言)
加感:
實萬物因緣生,包括所有人生,全是因父母是人,因“姻緣”(良緣)或男女“孽緣”(良緣之外)結合,父母有生理功能正常,可孕育出人。
(一)生
因此人之初“生”自身不覺苦,甘愿受痛苦的是父母,能生者是福,如不能生育者才感到是苦非甜非福。
而被生下來的,多是因父母因愛而生,未在出生前被人流掉,有幸出生不死算是來人間開始享福之時,年幼均不知生活苦。
(二)老
人能活到“老”,均只有在活到老之前沒有死亡,比起未出生或出生就夭折,老之前因各種不幸早亡的人享福多了。
(三)病
而人生不免得“病”,但古人有“天天病,救了命”,因若把病看成是“天災”(父母生理遺傳基因有缺陷),出生時就是殘軀病體,但天造孽,猶可恕,世不缺有這種堅強活著,不怨“天”(父母)還有感上天因有好生之德,使他得生不覺苦。
而若把一切“天災”(天命不可違)看成是人生不死的“禍”,包括病,有不少真因禍得福,就是自古禍福總相倚,天天病,救了命,注意自身保養,而達天命,即真不是自取滅亡的人生終命。
(四)死
而生老病“死”是萬物自然生命規律,人之常情,無人能置身度外,真天命不可違,沒一個逆生長,也不可能逆生長,即一開始就是死,未老就先衰,一生就是“病”(天生有缺陷不是病),未出生就死了。那世上真一個人能嘗到甜,不知苦,萬物不復。
雖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可長生不死,人死真不能讓本體本命復生,但生命之神,靈魂可附人體,即再“生”(子女),使生命后繼都有人,人人神魂附體,有幸得人生。
如此知道萬物雖不免有死死,但死死有生生,使生命延綿不絕,人人有幸得生不憂死。
非一切非天災人禍不正常的”死亡”(自取滅亡)之老死者,算人生履歷比較完整,功德比較完美,因不惜生命,不愛生活,活得不耐煩的人活不到老,人生之苦吃了,但人生之甜多少嘗了,人之幸福多少得了,而不單在所有正常老死的生前,包括死后,屬壽終正寢,算好死,可享受子孫世代家堂香火供敬,不忘先人功德。名存家譜,正常之死是真到享福之時。
佛說:因緣果,雖生命之緣由天定,但份是人為,包括緣分,因世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和恨,一切事在人為,包括生命。
所以佛說:因果通三世,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因,今生作者是,即前因后果,因緣果報,種什么瓜結什么瓜,都什么豆得什么豆,因果幾時有差,從現實中看因果真不知發現是真不假,可以事先得知。
如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不是冤家債主不成父子,父子關系大概只有4種,不是來報恩的,就是來報怨的,不是來討債的,就是來還債的,女兒是父親前世情人,兄弟姐妹父母今生能生想生準生就有。
沒有恩愛不成夫妻,因夫妻關系實非同一般,和父子關系,父母不是從一堆孩子中找最愛,而子女從生命開始均人事不知,找自己最可愛的父母。今生均身不由己。
百世修得同船渡,千世修得共枕眠,姻緣真不是盲盒,特是現代,多是成年男女憑各自身心感受,從茫茫人海中找自己真愛,故有“壓噠不成買賣,捆綁不成夫妻”多是完全自愿。
因夫妻沒足夠緣份,憑一時沖動茍合不是良緣,此在《幼學瓊林》俗稱《成語考》婚姻一節【原文】教道,良緣由夙締,佳偶自天成,夫妻真有在有生不死之年互不忘初心,不離不棄,可親密無間,同床共枕共白頭,是最長期的人生伴侶,雖死別難免,但可做到生不離,有真想來世再續前緣夫婦。
而結婚,就有共同的家庭責任義不容辭,有共同的使命即人事最好完成,即把自己今生受父母的養育大恩盡所能報了,把前世恩愿盡可能結了,前世欠的債該還的盡可能還了,別今生在有生不死之年舊債未還增新債,舊情未了增孽情,因人死萬般留不住,唯有孽隨身,冤怨相報何時了,不到了時誰知道,但在生前想了時不難了。
雖人活著難免不嘗苦辣辛酸,使現有人以為一死可百了,以為死后就好了,實是現代少叫因果,原本螻蟻尚且貪生,何況于人,因螻蟻包括其他動物本知道活著再艱難比死了好,而人不教,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包括生命意義。
實自取滅亡是人生惡極,自孽未盡,事未成,人情未了,人為造成人生真不幸,幾大悲,即不可避免造成少年喪父,中年喪夫,妻,老來喪子,白發人喪黑發人,不是自然壽終,是不義自斃,自取滅亡者屬非正常自亡,叫不得好死,死不得正寢,即包括現代國內不少地方對在外死者子孫不準將柩入堂,不上家譜,死不得人供敬。
而因果通三世,在陽世事未盡,孽未成,至陰司罪責難逃,債未了了,今生變人不想活,不想還債,來世變畜牲繼續還,孽債須用孽來還,欠債還錢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
因此寫此愿有緣簡友知道苦盡得甘來,愛惜生命,熱愛生活,盡人事,知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