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朋友圈被《我上了985,211,才發現自己一無所有》這篇文章刷屏了,加上半個月前的《一個非典型985大學畢業生》,對于它們被刷屏,很多人痛心疾首地說中國一流學府的大學生尚且如此,這個社會和國家還有什么指望。
先拋開這些不說,我倒是非常能夠理解這類文章之所以會被被刷屏的緣由的。
有人說,這是一種赤裸裸的虛榮,將自我建構在比自己所謂更差的人的身上來尋找心理上的慰藉,而唯一的榮光來自于這個211,或者985名校的頭銜。
還有人進一步說,這是中產階級的焦慮癥,不過什么社會問題都扯上中產也是沒有什么意義的,因為這些人還是有話語權的好伐,更何況這些名校的學生在網絡上寫下自己一無所有的時候,他們尚且還算不上什么中產,甚至于他們的父母都算不上。
而我更愿意把他們的戚戚然惶惶然稱之為自我身份的焦慮感。
在這批學生進入名校之前,中國的應試教育幫助他們構建了一個成功者的身份,他們在這個身份下享受了非常多的“人性化待遇”,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是中國教育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因為他們順應了這個制度內的游戲規則,所以他們可以上一流的大學,享受一流的教育資源。
然而問題在于,進入到一個脫離了應試教育的軌道后,這群靠著應試教育進來的孩子們根本就是一臉懵逼,尤其是發現連自己唯一引以為傲的學習成績在高手如云的大學連毛都算不上的時候,他們的崩潰心情我想我是可以體會到的。
對呀,人家就是成績好,長得好看,家里又有錢,而且竟然人品不錯,和大家還都玩得來,所以,要躲到墻角哭了么。
嗯,我相信很多人是真的哭過的。這種在讓自己舒舒服服活了很多年的東西失去了,這種本來是自己區別與人的東西不再了,哭哭鼻子抹抹眼淚算是給自己面子的,萬一碰上個愛鉆牛角尖的,那就不是這么簡單的事情了。
真的是人之常情,就像一年前知乎有個很火的話題,一個985名校的學生問“身邊有很多三本考進來同學,心里感到非常不舒服算不算是一種病”,很多人也是想都不想地就噴上了,其實換位思考一下,這不是很正常的麼,反而那些容易生出天然道德優越感的人,病得比較嚴重。
之所以會這么焦慮,無非是看到了一個原本“優秀”的自己不再優秀,在新的環境和評價體系里暫時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罷了,我們反而可以清晰地看到,雖然一方面他們是中國應試教育的獲益者,可另一方面,也是深受其害者。
他們受的這個害,就是不知道該怎么去看待自我和他人,說得再明白些,就是沒明白自己生命的價值。
這是蠻頭疼的一件事,你可以想見他們打著這個985學校的名頭,對成績幾乎狂熱的執著,拿著渴慕的眼神去看待身邊的大神的同時轉而將灰暗之劍刺向自己,覺得自己一無所有,那就不難解釋為啥最后很多人會拿比自己差的同學,也就是那些沒考上985,211的,那些早婚生子的,那些為生計四處奔波的,來比較從而再度建立一種心理上的滿足感了。
我能理解他們的焦慮,因為同樣身為一個985高校的研究生,我也體會過這種焦慮,但是我不能接受的是這種向下的慰藉,在我看來那近乎是對他人和自我的雙重侮辱。
我們這個社會的價值觀單一的可怕,對人的評價也是如此:小的時候只要學習就會被老師和家長夸贊,被同學們各種羨慕,長大后只要會掙錢就可以得到別人如同諂媚的夸獎。所以我們很多人長到這么大都不明白,什么才是我,我真正要去做的是什么。
剝去那些層層添加的東西,剩下的那個人,那個被他們稱之為一無所有的人,就真的那么可怕么,還是一開始,他們就認為如果“一無所有”所謂的成績,外貌,才華這些,一個人就喪失生而為人的資格了。
我們每個人生在世上都要去尋找自我的坐標,也就是一個身份,它存在的意義是讓我們獲得存在感以此抵御個體生命的短暫和害怕生命無意義的恐懼。
然而如果一群人,普遍迷失身份的緣由是在于他們認為自己不如別人,而不如之處又是因為沒有可以構建一個華麗身份的標簽,那么即便有一天他們變成了自己心里渴望成為的那種人,我想他們也終究不會明白自己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在哪。
我們如果為追求某種身份而去努力,尤其是這個身份的性質本身還是值得商榷的的時候,那么可以說。這種生命就是被壓抑和被捆綁的生命,因為身份的定義者從來只有自己,因為身份從來只能在行動之后。
我知道這是現代人的通病,但我仍對這個國家的年輕人抱有希望,他們身上放大了這個時代的焦慮,所以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是以一己之身在感受這個時代的陣痛,而且既然我們感到痛了,那便是蛻變的預兆。
我們要做的,就是脫下那些過去的“榮光”,真正地將自己視為一個除了自己便一無所有的人,然后赤手空拳,來同這個世界的陳腐與不堪做一個較量,我想這才是我們真正的使命吧,我們生的意義和價值,我們的身份的建立都應該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