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愛是一個人的事情,而愛情是兩個人的事情。所以,我愛你,與你無關。
當小說被搬到現實時總是會讓人情不自禁的拿去比較,電影《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是改編自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同名小說,當這個故事與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交織后竟散發出一種獨特的韻味。導演徐靜蕾用她特有的女性悲憫的目光深沉的審視著當時的社會,也觀察著自身,雖然明白有些東西永遠得不到,但還是愿意傾盡自己所有的一切只為了曇花剎那的綻放。
在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比置身于人群之中,卻又得孤獨生活更可怕的事了。
電影就像一首舒緩情長的愛情詩,緩緩的訴說著一段埋藏在塵世深處、少女心里的浪漫情愫。整個電影都是以陌生女人來信的口吻解說,就像慢慢的看懂了一個少女的心事,倒敘的手法也為電影懸念的制造添了幾許光彩。
故事說白了就是一個鬧劇,13歲的年紀里莫名的喜歡上住在隔壁的作家,年少的心事也通過導演對鏡頭的運用緩緩的表達了出來。電影里的每一個鏡頭都充滿了詩意,在光線的運用上也特別充足的吸收陽光,以此來表達少女靈動的性格和對未知未來的無限向往。電影里面沒有出現這個陌生女人的名字,就好像可以隨時出現隨時消失一樣。將主角隱藏了起來,忽略了主要人物,就是這樣的構造方法,深刻而含蓄的表達了一個女人在當時的處境以及地位的低下。如果單純的暗戀不免會讓電影失去了藝術的欣賞價值,這個陌生的女人還是與這個作家有了交點,這個交點顯得那么的倉促,但留給了她無限的溫暖。
我等著,等著,等著你,就象等待我的命運。
當這一切結束后,女人等著作家的諾言,卻在后來發現自己懷上了孩子,她還是堅持要生下來,這一切都是因為愛。在這里可以看出一個女性對自己幸福的追求,頗有新思想的她沒有束縛在當時的年代里,封建下的女性被傷害得體無完膚,但是她心中有一個念頭,正是這個念頭的支撐讓她有勇氣獨自帶著一個孩子生活在繁雜的塵世中。因為她的兒子是他的兒子,所以為了給兒子一個更好的生活,她選擇了燈紅酒綠的生活,也正是這樣的選擇讓她重遇了當年的作家。彼時再次相遇,作家早已忘記了當年發生的事,那天晚上她又像多年前一樣。當第二天起來時,她發現了衣服里的錢,走出大院時塞給了老管家,老管家認出了當年的女孩,含蓄的鏡頭將這一刻慢慢的凝固,也將一個少女的心凍結。在對鏡頭的處理上,導演充分的尊重了作為女性的主人公,多年前的那一次小女孩走出大院時,管家的身影只拍攝了一個背影,并且將他深深的埋藏在屏幕的最不起眼的地方,在表現小女孩的害羞時也體現出了導演作為一個女性的細心。
在對原著的改編上,保留了大體的框架,更多的加入了帶有中國元素的東西在里面。不僅反應了一個時代的背景,也為這個時代背景提供了新的動力。這本就是外國的作品,所以這個陌生女人的性格較之當時的人們有一定的進步性在里面,角色也是如此的靚麗與鮮明。
在我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不想叫你了,我去了,你連我的名字、我的面容都不知道。我死得很輕松,因為你在遠處是不會感覺到的。倘若我的死會使你感到痛苦,那我就不會死了。
這個陌生的女人和作家到最后都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反而像聽一場故事,沒有自己的感受,能夠體會到的只有一個女人對男人癡情的愛意。在兒子死后,這個陌生的女人也準備死,在生命結束之前她還是寫了信告訴這個作家她對他的愛。
生命有時候就是這樣,無論愛與被愛都無關其他,只要當時愛過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