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你上一次因為工作效率低而加班是什么時候嗎?你有去總結效率低的原因嗎?
是因為工具使用不上手?因為老板拍腦袋改需求?因為還不熟悉工作流程?還是因為太追求完美?
導致工作效率低的原因有很多,而且這個問題困擾了無數人,最要命的是,這個問題如果不想辦法解決,會一直困擾我們。
無數個加班的日日夜夜,無數次面對deadline的心急如焚,無數次不滿結果的頓足捶胸。
因為工作效率不高,浪費了大量的時間,也嚴重影響了工作的質量,我決心改變,一點一點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在我尋找解決方法的過程中,《零秒工作》 這本書給了我很多的思考和啟發。以下是書中提到的八大原則,希望也能給各位一點啟發。
(一) 首先形成整體印象
做的太慢,而且效果也不好,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沒有對工作任務形成一個整體印象,沒有針對任務做一個整體的規劃。
比如做一份PPT,拿到任務就開始新建PPT文檔,然后做一個封面和目錄頁,之后找資料,突然發現資料太多,于是慢慢看。看了整整一個下午,更暈了,因為發現資料好像都很有用,不知道放哪些。突然發現,??!居然到下班時間了。
以上這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做法,往往是拖垮我們工作效率的罪魁禍首,也是挫傷我們工作激情的重要因素。
按照“ 形成整體印象”這個原則,做PPT的順序應該是這樣:
先仔細思考這個PPT面向的用戶是誰,ta想從這個PPT里得到什么,即,我們要向ta展示什么內容。
想清楚這個大方向之后,下一步,把內容做切割,這個內容包含哪幾個方面,哪部分是重點。
分清主次和目的之后,把PPT的框架搭起來。對著框架,一個一個找資料。如,PPT的第一部分,要介紹背景,那就去找背景的相關資料。其余的通通不要看,只找需要的即可。如此類推,直到把整個PPT做好為止。
有些朋友可能會問,那我都不知道這個PPT包含哪些內容,我怎么搭框架呢?
這個可以直接問谷歌或百度,如市場調研總結包含哪幾個要素。
其它所有工作同理。要在動手之前先形成一個整體的規劃,做好計劃再動手,才能事半功倍。
計劃在手,效率我有。
(二) 工作不要過于細致
這條看起來是逼死處女座的建議,其實,它可能確實是哈哈哈。
翻譯一下這個原則就是,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 (做完比做好更重要)。
有時候太想要追求驚艷的效果,最終卻換來了做不完的驚嚇。一上來就開始摳細節,生怕有一點點瑕疵。
且不論這種方式最終能否在規定時間內順利把工作完成,單單就“ 這樣做的效果是否真的能達到預期”這個問題我也是持懷疑態度的。畢竟,哪怕做得再細致,也肯定會有考慮不周全的地方,好的成果應該是反復修改出來的。
不要想著完美,要想這件事的目的,怎么做才能達到目的。達到目的后,如果還有時間,再好好想想怎么超預期。
(三) 掌握工作的要領
所謂掌握工作的要領,是指,要熟悉工作的流程,把握必需的要點,在減少時間的同時推進工作。
不知道你身邊會不會有這樣的人,他們不管面對什么工作都非常的淡定,好像對他們來說沒有難題。哪怕他們沒有做過,他們似乎也有十足的把握做好它。
秘訣就在于,其實他們對于工作流程的應用已經非常嫻熟。
可以多向他們請教,或者多觀察他們是如何一步一步完成任務的,他們眼中的要領是哪些。
偷師后也要反復去實踐,反復在腦海里模擬運作的過程,做到熟能生巧。
(四) 形成良性循環
這一點本書的作者講得比較抽象,我理解的良性循環的意思是,能把工作做好,而做好了這次工作,又能促使我們下一次工作做好,如此循環。
比方說策劃一個活動,在寫策劃方案的過程中,把需要各個部門配合提供的資料事先與同事溝通好。那么在實際寫方案的過程中,有關部門已經把收集好的資料全部提供給自己,那自己的方案也能如期進行下去。
同時,在這個過程中,由于事先已經把現階段的工作狀況與其他部門同步,部門間的溝通效率也越來越高。
這樣就進入了工作的良性循環。
書中特別提到,工作的良性循環一定是建立在相互信賴的團隊成員和伙伴之間的。
這一點我非常贊同。在職場,一時的成就很容易讓人迷失,讓我們誤以為自己太牛逼,誤以為沒有同事的幫助也可以。抱著這種想法的人,別說是成功或者工作的良性循環,能把工作順利做完已經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了。
卡耐基也曾表達過類似的觀點,一個人的成功15%是靠ta自己的能力,還有85%是依靠良好的人際關系。
(五) 對改善方法本身做改善
這句話讀起來有些拗口,也很容易讓人誤會這是一句廢話,但我認為能做到這一點的人,長此以往,一定會與身邊的人拉開巨大的差距。
古語云: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工作亦如此。
不是掌握了一套流程就萬事大吉,工作中還有無數可以改進的余地。
就拿最簡單的寫郵件來說,誰能做到 為了提高寫郵件的速度而添加一些個人常用詞匯?誰能做到將常用郵件地址整理分類?誰又能經常性對已經整理過的詞匯和聯系人再進行完善?
同樣的工作,普通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閉著眼睛做了同樣的事。而厲害的人每一次都在想著是否還能做得更好,還有沒有更高效的方法。
真正厲害的人,也許不會一開始就表現出明顯的天賦,但是卻能在工作中堅持不懈地做出改善。積少成多,逐漸讓人望塵莫及。
(六) 凡事提前
我們公司的產品總監也反復提到這一點——工作講究先緊后松。
每一個版本在進行時,我們都希望開發同學能在項目開始的前幾天適當加快步伐。這樣才不至于發現某個難題時,項目延期,或者,為了在規定時間內上線,而不得不在上線前一晚加班加點甚至熬夜通宵。
現在很多互聯網行業的加班,其實都是因為沒有做好這一點。
如果在項目前期能用上前面提到的多個原則,加快效率,甚至在前期適當加加班(注意是適當 ,我一直反對無休無止的加班),把任務提前一點完成,就能讓人更加輕松,時間也更加充裕,讓人以冷靜而全面的視角來審視和推進工作。
如果這次任務們提前完成,那么也可以一點一點地推進下面的工作,這樣就進入了工作的良性循環了。
(七) 凡事先行一步
作者建議我們凡事要多主動。比別人先思考,比別人先調查,比別人先行動,從而逐漸形成自己的領導能力。因為在任何情況下,人們總是愿意追隨那些比自己先踏出一步的人。
主動的性格很好,但是主動也是建立在能力之上的,要清楚自己的定位,考慮前方的風險,不能盲目往前沖。
作者的這個觀點我的理解不是很深刻,還在慢慢思考到底何為主動何為盲目。目前還沒有一個能說服自己的答案,所以暫時先寫這么多。如果有切身體會的小伙伴,希望能與我交流一下。:)
(八) 盡量避免返工
在互聯網行業,有個很可怕的詞叫 “重構”,簡直令人聞風喪膽。
舉個簡單的例子,重構就好比是一盤菜已經炒好了,顧客突然說不想吃咸的,想吃甜的。你說崩不崩潰,想不想哭,是不是想砍人。
返工也是一樣。
都做到一半了,才發現方向錯了,必須要重來。啊多么痛的領悟!
雖然偶爾方向錯誤是無法避免的,但是我們一定要想辦法躲開這種可怕的事情。
怎么做呢?
一定要跟領導反復確認整個工作的規劃,最好能做到每一小步都請示上司,確認清楚這一步是否正確。只有得到完全肯定的答案時,再往下走。這樣劃分步驟之后,即使某個環節有偏差,也能快速調整,不至于推翻重來。
雖然說返工是要盡量避免的,但也不是說,當你發現事情不妙時,依然悶著不說,怕犯錯,怕被上司罵,怕拖累進度等等。這樣做的后果是,等到全部完成,才發現重大錯誤,導致整個項目不得不回到原點,甚至比原點更糟,豈不是得不償失,而且犯了更大的錯誤嗎?
避免是要的,但不是說為了避免而刻意隱瞞失誤。
工作中有無數可以完善的地方,每一件小事、每一件大事,都可以做得好一點再好一點,快一點再快一點。
堅持不懈地改進,永不滿足。希望我們都能像作者所說——零秒工作!
無戒21天訓練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