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一個人去吃飯或看電影,很怕遇到熟人,尤其是幾個熟人一起的。遇到后通常會裝作沒看見,或匆忙的打個招呼,說自己在等人。
好像獨自做這些是一件丟人的事。
我以前也是這樣,害怕被貼上不合群,愛獨處的標簽。
剛上大學時,我對新環境很陌生,和3個室友做什么都在一起,一起上課、吃飯、看電影等等。
我生活的小心翼翼,生怕自己跟他們不同步,被孤立。為了合群,幾乎任何事都隨他們,極力隱藏著自己的想法。
后來時間長了,感覺自己活的很累,完全沒有自我。我接受不了放學后無盡的腦殘劇和游戲,接受不了終日渾渾噩噩,沒有目標的狀態。
于是嘗試著脫離他們,有時候刻意不跟他們一起活動。他們發現變化后,也漸漸的疏遠了我。
剛開始不適應,慢慢的,發現我不必挖空心思揣測他人想法,不用再去適應他人的口味、偏好、作息時間。
一個人看電影,我可以不再糾結,隨時出發,選自己喜歡的電影看。觀影過程中,還能認真的品味每個細節。
一個人旅行,我不必強迫自己去游客扎堆的景點,不用為去博物館還是去購物而兩難,不用違心的夸獎別人的游客照是多么的好看。
漸漸的我發現,這種感覺太tm爽了。
01
獨處不代表孤獨
我天生不擅交際,對人情世故更是淡薄,平時更喜歡一個人待著。
但我很少感覺到孤獨過,我享受晚上跑完步后,深吸一口冰澈空氣的暢快,享受在家里邊聽電臺節目邊做飯的充實,享受用一下午時間去賞析一部電影的自由。
我可以用心關注自己,了解自己的真實需求。
自己一個人待著不會像很多人那樣感到無聊,只會感覺還有很多事等著我去做,時間不夠用。
也正因為如此,培養了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能接受別人有不同的三觀,不同的活法。
獨處并不等同于孤獨,孤獨是一種情緒。而獨處是一種生活狀態,是自己主動選擇并熱愛的生活狀態。
02
不對味的人不必強融
很多人認為,多個朋友多條路,認識的人越多越好,但如果是不對味的人,你們也不過是塑料友情。
和不交心的人一起喝酒、Party、K歌時很盡興,散場后只剩下無盡的空虛。
你以為收獲了友情,其實只是互相抱團取暖。這種朋友越多,孤獨感反而越強烈。
只有無法認識到自己價值的人,才會想隨時和他人保持緊密的聯系。
別理那些除了吃喝玩樂別無所求的酒肉朋友,別做那些除了浪費時間毫無價值的事情。你的事情比他的重要,你的時間比他的值錢。
真朋友是什么,是當你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參加聚會,沒有幫他忙,沒有長時間聯系他的時候,他知道這些并不證明你不愛他,他能理解你。真朋友間的最好狀態,是給予對方獨處和提升的空間和時間,在忙碌過后,依然能分享精進的喜悅。
你有權安排自己的業余時間,哪怕你什么都不安排,靜下心來和自己來一場對話,也好過和酒肉朋友浪費時間。
與其終日琢磨如何和別人交朋友,不如思考怎樣和自己交朋友。
03
獨處是最好的增值期
劉瑜說過一句話:“人要讓自己活得像一只軍隊,對自己的大腦和心靈招兵買馬。”
在我看來,在你還沒結婚,沒小孩之前,獨處簡直就是一份彌足珍貴的禮物。
我一個前同事,兩年前在28歲的時候,跟談了8年的男朋友分手了,最近來成都玩,找我一起吃飯。再見她時,儼然變成另一個人,以前那個沒自信,有點不修邊幅的女生,變成了身材曼妙、氣質非凡、談吐自信的女生,完全不像30歲。
跟她聊才知道她單身這兩年期間,堅持去健身房鍛煉,學著穿衣打扮,同時開始學英語,獨自出國旅行去了10多個國家,今年5月還拿到了倫敦藝術大學offer,準備辭職去學習服裝設計。
我驚訝她怎么變化這么大,她說:她前男友控制欲特別強,只要她10分鐘不回微信就要奪命連環call,在家也不做家務,獨立性特別差。
她的生活完全和她男朋友綁定,沒有自己獨立的時間空間,這8年間她的生活毫無起色。分手后才發現,以前浪費了太多的時間,現在的狀態比以前好太多了。
而且,她完全沒有對大齡單身女青年這個身份的焦慮。她說:隨著年齡越來越大,我要求自己每天都要有一點進步,讓生活熱氣騰騰。只有這樣,年齡才不會變成我的阻礙,只會變成我的驕傲。
誰說獨處一定是苦逼寂寞的,獨處是一個人最好的增值期。
很喜歡叔本華說的:“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誰要是不熱愛獨處,那他也就是不熱愛自由,因為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他才是自由的。”
愿你我都能獲得自由,享受獨處。
用獨處的時光打造一個更好的自己。
-END-
#瞎聊什么#
你一個人心情低落時,會做些什么?留言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