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易經》中有一句很重要的教誨,叫做“方以類聚,物以群分”,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善人會與善人為友,而惡人常會與惡人結伴。
? ? ? 為什么現在的年輕人常常會誤入歧途,往往一些朋友一吆喝,他就不分青紅皂白跟著去做一些荒唐事,問題出在哪里?出在從小沒有人教他區分善惡,他自己不具備辨別能力,只要遇到不好的環境、不好的朋友,馬上就誤入歧途。
? ? ? 一個中學生幫朋友打群架,情緒難以把控下失手捅死了對方,警察局打電話到他們家,媽媽無論如何也無法接受兒子成了殺人犯這樣一個事實,剛接到電話時就說:你們一定搞錯了,我兒子絕對不會殺人,一定是這個兇手和我兒子重名。當帶著手銬的兒子站在她面前是時,媽媽立刻崩潰了,繼而只說了一句話:都是你那幫朋友把你害慘了。
? ? 很多年輕人把朋友有信理解錯了,認為只要朋友有需求,就必須為了朋友兩肋插刀。其實朋友有信中的這個“信”是指信用、信義,而“義”這個字指的是正當的事,具體說就是朋友相交往要遵守道義。我們看一下古代的讀書人對待朋友是什么樣的態度,在《孝經》里面有這樣一句話“士有爭友,則身不離于命名”,意思是一個讀書人,只要身邊有肯勸誡他的朋友,他的一生都不至于身敗名裂。一個人發達的時候最容易得意忘形,這個時候往往朋友的提醒和勸誡往往能夠幫助他保持頭腦清醒、化解危機。
? ? 當今社會,以信義、信用為人做事,才會是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
? ? ? 有甲乙兩位老板,甲老板請乙老板給自己的工廠鋪地磚,而乙老板剛剛組建了公司,這是接到的第一個訂單。簽完合同以后,甲老板細細一算,這個工程干下來,乙老板根本沒有利潤可賺。甲老板有些納悶,于是叮囑相關部門,一定好好盯著乙老板,千萬要留意他是否偷工減料、以次充優,結果工程做完以后,從材料到施工乙老板都是一絲不茍。甲老板更疑惑了,做生意哪有不掙錢的道理?難道此人高深莫測、明明掙錢了我沒看出來?最后實在忍不住了,就親自去問乙老板。
甲說:這個工程你賺錢了嗎?
乙說:沒賺錢。
甲接著問:你是做完工程才知道沒賺錢,還是簽了合同就知道沒賺錢?
乙說:簽完合同我就知道沒賺錢。
甲很驚訝:那你知道沒賺錢,你還把它做完?
乙說:因為已經簽過合同,所以我必須信守承諾,所以我要把它做完。
甲說:今晚我請你吃飯,請務必賞光,今后我們公司的所有地板都承包給你來做。這位乙老板因為有誠信,他的事業就此有了起色,也是因為誠信,口碑越來越好,事業也越做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