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學習都需要踐行,跑步不只是一項運動,也是一場人生的修行。
從開始跑步到成為馬拉松愛好者近2年的時間里,我的人生有了非常大的改變,從身體到心靈都經歷了一次洗禮。
首先,馬拉松等體育運動實踐讓我重新認識了知識和能力的互動關系。
從開始跑1公里氣喘吁吁、要死要活,到一周后能跑3、5公里,一個月后能跑8到10公里,從2小時跑21公里半程馬拉松,到2個多小時能跑42公里全程馬拉松,最終從跑步的菜鳥到具備國家二級、一級運動員的跑步能力,這就是每一個馬拉松愛好者的進階之路。
跑步被絕大多數人認為是我們生來就會的事情,他們自然也會以為只要堅持跑就功到自然成了。就像我們讀書從小學上到大學、碩士到博士,知識多了,能力自然就有了,好工作、好對象、好人生就自然來了一樣。
其結果就是我們經常會看到的現象:
我們天天都做飯,幾十年過去了,卻還沒能成為好廚師;
我們每天都工作,10年、20年后,有的人成了CEO,大多數人卻還在原地打轉;
我們按部就班地從小到大讀書,讀成了博士也往往是去給小學或初中沒畢業的老板去打工。
讓我們放個慢動作,仔細看看這中間究竟發生了什么。下面,以我跑馬拉松近2年的踐行體驗回顧給大家做個說明:
1、跑步第一周狀態:興奮期,有心無力(2014年7月15-19日)
第一周興奮期,7天跑步6次,累計4公里。最短150米/次,最長1700米/次。這是幾十年不運動的人最原始的狀態,一跑就喘,喘到不想活,腿酸到抬不動。跑步知識為0,認為只要跑就好了,跑步誰都會;能力1.7公里,用時11:07秒,配速6:30秒;成果,累計4公里,平均配速9:05秒/公里,堅持了一周。
2、跑步第一個月狀態:堅持,身體和心理自然覺醒(2014年8月)
30天跑步9次,最短0.95公里/次,最長6.56公里/次。跑步知識為1,只知道堅持,別的不知道也不關注,呵呵,但有了實踐經驗,這是寶貴的知識;能力提升到最遠6.56公里,用時45:13秒完成,配速6:53秒;成果,累計32.2公里,平均配速9:05秒/公里,具備一次跑5、6公里的能力了。這一個月應該是身體和意識的自然覺醒狀態吧。
3、跑步3個月狀態:習慣初步養成,上路了(2014年8、9、10月)
8月跑步9次,累計32.2公里,最長6.56公里;9月跑步14次,累計68.2公里,最長8.3公里;10月跑步16次,累計83.5公里,最長10公里。跑步知識為3,因為已經有3個月的實踐經驗了,其他跑步知識仍然沒有主動學習過。能力提升到10公里/次,跑過2次,最好成績65分鐘,配速6:28秒/公里;成果,跑步39次,累計183.9公里,具備65分鐘,10公里/次的能力。這3個月以來最大的收獲是基本養成了跑步的習慣,煙癮徹底戒掉了,精力充沛了,身心都煥然一新,真正地上路了。
4、半年后的半程馬拉松:里程碑,自信心建立(2015年4月26日比賽日)
里程碑,21公里2:27分鐘完賽。
從上面的表格,可以清楚地看到知識、能力、成果提升的過程和期間的心理狀態。
到半馬比賽時,我已堅持跑步9個月,累計400多公里。知識狀態從0到累計了9個月的跑步實踐體驗,后面的2個月,為了備戰半馬還買了幾本跑步的專業書籍研讀起來,微信里經常看跑步相關知識,到跑完半馬的知識積累可以算小學畢業吧。能力從一次5公里、10公里提升到21公里,成果顯著,所有見到我的人都說瘦了很多(體重從140斤減到120斤),精力旺盛,自我感覺40多歲的我比20多歲時身體都好。
5、20個月后的全程馬拉松:科學系統訓練是分水嶺(2015年4月)
半馬完賽當天,我確定了一個目標,明年跑全馬42公里。
從開始跑步到20個月后的今天,我累計跑了約近2000公里,為備戰全程馬拉松從12月份開始有計劃地系統訓練了近4個月,計劃訓練970公里,實際完成650公里,計劃完成率67%,成果是3月27日自己線下預跑42公里全馬成績是4小時15分鐘,平均配速6:04秒,完全有能力達成4小時30分內完賽的既定目標。到比賽當天,由于經驗不足兩次賽程間隔時間太短(一般人需要26天才能完全恢復體能)體能沒能恢復,腿又在35公里后舊傷復發,徹底不能跑只能勉強走完,但依然以5:33完賽,這個成績第一次跑馬也算是欣慰吧。
回顧這一路走來,知識的積累和提升從對跑步一無所知,到現在自己組建跑團指導新人如何跑步、避免傷痛、如何才能更高效地跑步,知識也從菜鳥變成了達人,可以勝任對小白的指導和教練的任務了。而知識的提升恰恰是在為了跑步能力不斷提高的前提下,主動去學習和積累的。
馬拉松運動的魅力和能夠被迅速普及的原因在于它就是我們濃縮了的人生。
馬拉松是改造大腦、改變思維,而非簡單鍛煉大腿的運動。
馬拉松告訴我們,成百上千人在一起跑,永遠有人在你前面,永遠有人在你后面,所以馬拉松是一場跟自己的比賽,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永遠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堅持,堅持,再堅持,為了享受沖過終點線那一秒鐘的快樂,要全力跑完全程。
創業就像跑馬拉松一樣,對手永遠干不完,不如做好自己,全力奔跑,堅持到底,才會看到夢想花開的曙光。
股神巴菲特已經將跑步融入了他的公司文化以及管理理念當中。甚至在挑選接班人時,長跑似乎也成為了必不可少的硬指標。萬科王石、搜狐張朝陽等等知名企業家都熱愛跑步,積極參與馬拉松,戰勝自己,以健康姿態造就商業創奇。
人生就是一場馬拉松長跑,我在跑步路上的成長就是一段人生的濃縮,把以上各個階段回顧和總結作為一個橫斷面來看,我驚奇地發現:
目標、階段成果驅動能力提升,能力提升又驅動主動學習知識。這樣的邏輯關系與我們的應試教育的學習邏輯路徑正好完全相反。
我們教育的學習邏輯路徑是:先教你學習足夠多的知識,然后知識帶動能力的相應提升,最后取得目標和成果。
我們這樣做的人生,究竟是在哪里出了問題呢?
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兩個問題:我們天天都做飯,幾十年過去了,為什么沒能成為好廚師?我們每天都要工作,10年、20年后,有的人成了CEO,為什么大多數人卻還在原地打轉?
下面,我就透過對跑步的感性認識,來做個理性的自我總結。
首先,我們掉進了認知的3個大坑!
曾經多少時候,我們天真地以為:
1、知識的積累自然就能帶動能力的提升和成果的必然出現;
而事實卻是,面粉即使堆成山,也不會自己變成面包等食品,只會腐爛;礦石再多,不經過提煉,還是石頭,不會有金子出現。
2、時間的積累自然就能帶動能力的提升和成果的必然出現;
而事實是,人是會偷懶的,能力是會下降的,年老是不如年輕的。所以,時間積累的結果有時候會是正分,有時候會是負數,成果自然也會有好壞。簡單地重復,沒有精進的結果往往是沒有結果。
3、只要做了,自然就有了;只問耕耘,不問收獲。
我想,這是最最可怕的一種態度,反而被很多人所標榜。我身邊有好幾個女性的朋友,天生愛美,堅持鍛煉超過10年,體型和吹氣球一樣,每年春夏瘦,秋冬胖。因為春夏衣服單薄,不藏肉,加緊鍛煉,好穿漂亮衣服。秋冬天冷了,懶得動,胖點衣服厚,遮丑也看不出來。結果是一停就長肉,一運動就瘦,再運動又沒效果了,因為又進入平臺期了,秋冬到了,正好歇歇,來年再戰,如此反復。我研究后發現,她們對于運動和減肥的認知多年來停留在只要節食加運動就自然會瘦的認知模式上,而對于如何科學飲食又能不節食,如何科學訓練度過平臺期等再深一步的問題,從來都沒有關注過。
透過實踐,我領悟到想要好成果,掌控我們的人生,必須重新梳理的幾個關鍵點,分享如下:
一、10000小時理論告訴我們,3、5年,10年、20年的持續努力、精進,會讓你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
但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1萬小時理論的前提是持續的精進,每天進步1%,而不是日復一日的簡單重復,更不能是負向的堅持,比如說壞習慣就會毀掉一個人。
堅持的作用就和銀行復利的原理一樣,我們往往高估了5年、10年以后自己能達到的成果,卻低估了每天1%小成果的巨大能量。
每天進步1%,1年后結果是提升到37.8;
每天退步1%,1年后結果是下降到0.03;
這個等式告訴我們,積硅步以致千里,積怠惰以致深淵。
這個等式告訴我們:一個人的堅持可以走得快,一群人的堅持可以走得遠,只比你努力一點的人,其實已經甩你太遠了。我的馬拉松之所以能堅持下來,很重要的原因是后來也加入了一個健身跑團,大家一起相互鼓勵學習進步。
二、系統是個杠桿,事半功倍;專業的事,專業地去做,才有好結果。
回顧我近2年的跑步歷程,半馬之前是自覺自發狀態,心情好了多跑,心情差了少跑甚至不跑,沒有計劃也沒有目標,也沒有系統,都是順其自然的,賽前總共才跑了400公里,所以成績也一般。
半馬后就放羊了,直到2015年7月左腳踝扭傷骨折打石膏后停跑4個月,左腿肌肉嚴重萎縮,到12月初才恢復正常跑,12月底按照NIKE給出的4個月馬拉松計劃開始跑,確定目標為4個半小時內完賽。月跑量從原來60-80公里,一下提升到200公里以上,按計劃堅持了僅4個月,跑量累計600多公里,雖然有所偷懶,計劃完成率才67%,但已經比半馬成績每公里快了1分鐘,耐力從21公里達到了42公里,這都是因為系統的力量,才能事半功倍。
nike專業的訓練計劃,書籍等專業的跑步技術學習,悅跑圈等跑步朋友圈的激勵和交流,科學的飲食和休息等構成了我的跑步系統生態圈,專業的事,專業地做。
目標驅動能力提升,能力提升驅動主動學習知識和建立人脈圈,最后目標達成,這就是我發現的成功模式。
三、習慣比堅持更重要,越享受越堅持。
據科學研究發現,我們人的行為90%以上是由習慣驅使的,優秀的人之所以優秀,是因為他們的好習慣更多。
優秀本身就是一種習慣。所以,把堅持變成習慣是很重要的,堅持是消耗能量的,而習慣是積累能量的。
一件事,當我們樂在其中,享受它的時候,才愿意堅持,因為享受是美好的體驗。
四、思想決定行動,心態決定一切。
你的心態就是你的主人。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能控制自己的遭遇,卻可以控制自己的心態;我們不能改變別人,卻可以改變自己。
其實,人與人之間并無太大的區別,真正的區別在于心態。所以,一個人成功與否,主要取決于他的心態。心態就是思想的直接外在體現。
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你如何對待生活,它就如何回報你。
所有人的一生時間相等或相近,有人成績斐然,有人平庸一生。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你是否建立了個人目標管理、時間管理、知識管理體系,并用于自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之中!
說了這么多,我通過實踐和體驗后發現過好人生的三個關鍵點就是:
1、要什么?明確你的目標計劃管理;
2、做什么?做好你每天、每周、每月、每年、5年乃至10年的時間管理,把20%重要的事情,用80%最好的精力和時間去做好;
3、怎么做?依據以上2點,構建個人的知識管理體系。
三者是以知識管理為塔基,目標管理為塔尖的金字塔結構,以目標為導向、能力提升為手段,知識優化、時間管理為工具的驅動系統。
跑步和讀書,身體和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要健身,也要健腦,這就是知行合一。
近年來我接觸過很多業余馬拉松跑者,跑進3:30小時、2:30小時的大有人在,都沒有經過專業的教練訓練,但都無一例外通過自學實踐,自己指導自己在不受傷的情況下跑出好成績,甚至還有人總結跑步成果出了書并成功創業,這也印證了主動學習、目標驅動的成果。
用腳步丈量世界,用行動豐盛我們頭腦,這樣的踐行和精進,何愁過不好我們的人生?
附錄:為了幫助到想要培養跑步習慣和喜歡跑步的朋友,不喜歡看書的朋友可以去聽書,在喜馬拉雅聽《跑步指南》和《跑步心情》非常不錯,跑步的日常問題都可以得到解答,喜歡讀書的推薦跑步相關書單如下:
1、跑步初階習慣培養類
《愛上跑步的13周》
《像戀愛一樣跑步》
2、女子跑步類推薦
《嗨,一起跑步吧!》
《女子跑步全書》
3、跑步進階技術類推薦
《郭老師的跑步課》
《跑步,該怎么跑》
《跑步力》
《你可以跑得更快》
4、跑步的哲學類書目
《奔跑的力量》
《跑步圣經》
《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