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大宗師:懂了天,再來談天命

有句話叫“天命可畏”,天命可畏嗎?那是因為不知天,摸不著頭腦才覺得畏怖。天地萬物變化無窮,而沒有常態永駐,但千變萬化中又存在不變的規律,萬變不離其宗。

所以如果能掌握這個規律,就能清楚引發現象的原因,就能知道因緣造成的結果,就能了解萬事萬物的由來和走向。錯過了也不后悔,趕上了也不得意;生則安然接受,死則坦然面對;不以人力行天事,不視已心為天道;藏物于天下而不失,藏身于自然而不傷;不因為支持的人少就改變心意,不因為支持的人多就獨上稱雄;遭受刑殺大禍也不覺得是老天苛刻,不斷越過山丘也不認為是自己勤勞肯干;自適,而不適人之適。真人者,不過如此罷了,由他們傳下來的知識,才是真知。

這世上有兩種知識,一種是知天,一種是知人。二者皆知,是謂“學究天人”,已經達到“知”的極至了。

知天,就知道有些東西是天生天成,人力無法抗拒的;知人,就知道人不過是在拿自己已知的東西,去應對那些未知。比如養生,我們知“生”嗎?我們并不能像天地那樣創造生命,但并不妨礙我們能保養自己身心健康;比如生活,我們并不知道明天將會發生什么,但并不妨礙我們能保護自己平平安安,活夠天年。

然而天力和人為就真的這么界限分明嗎?顏回40歲就死了,孔子傷痛不已,悲呼道:“天喪予,天喪予!”是老天不再眷顧孔子才讓他的得意弟子早逝嗎?項羽兵敗烏江自刎,死前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意思老天要亡他,他逃無可逃;但劉邦卻說:“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擒也。”意思項羽兵敗純屬咎由自取。那到底是天命所致,還是人為所致?

我們一到絕境,就高呼老天爺;我們一受苦難,就哭爹叫娘,我們是在把天當作自己父母一樣敬愛的呀!為忠君,尚且可以不顧性命,又何況高過天的大道呢?我們能不歸順于它嗎?但是,什么是道?

所以這里就有一個問題,“夫知有所待而后當,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詎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所謂人之非天乎?”知識,必然是要恰當運用于對應情勢下的,但這個情勢,怎樣去判斷是天命,還是人為?天命,則不可違;人為,則猶可追。

按照莊子所說,我們生下來,就被賦予形體,不管是奇形怪狀也好,缺胳膊少腿也好,這個是父母輩兒才能決定的事兒,我們自己無力去爭取,這就是天命。我們生下來,必然會死亡,就像白天和黑夜交替著運行一樣,無可阻擋,這也是天命。

所以莊子口中的真人,哪怕長得俯首彎腰,聳肩縮頸,心中也并無怨恨。還說:“兒女該聽父母吩咐,東西南北,去哪里就去哪里。陰陽變化比父母更父母,我當然該聽雙親的吩咐。現在他們用死亡親愛我,我不聽從,便是杵逆。他們要是把我左臂變成雄雞,我就用來報曉;他們要是把我右臂變成彈丸,我就用來打鳥;他們要是把我臀部變成車輪,把我靈魂變成馬匹,我就有專車乘坐,還不必雇車夫。”

我們生而為人,就像洪爐中的一塊鐵,打造成什么樣子全看鐵匠的,而不能自己跳出來說:“我要做干將莫邪!”這是邪異不祥。所以真人“以知為時”,不論做什么事都好像是不得已,別人拉我一把,不得已而動;別人推我一把,不得已而跌。不得已,才正是“順應”呢!

順應,順應的是道,而不是人。所以哪怕全天人都非議莊子,莊子也不為所動;哪怕楚王來請莊子做宰相,莊子也無動于衷。但是天地陰陽來請,莊子就會霍然而應。莊子的老婆死了,他鼓盆而歌,不敢心懷怨忿。申徒嘉犯了罪被砍掉腳,也只說自己是運氣不好中了老天爺的箭,安之若命。

人一生下來啊,就進入了老天爺的靶場,中不中箭全看天命。射傷你都是輕的,沒射你只是老天爺暫時沒心情,所以莊子說“以刑為體”,人人都是等待中箭之身。

一瞬間的忘憂,忽入舒暢境界,來不及笑一笑;回味一番之后,忽顯笑容,來不及先排練。連短暫的愁和笑都擺脫不了自然的擺布,所以啊,還不如把那些生死得失全忘掉,哀樂悲歡全淡化,安于自然的擺布,回歸那渺茫天地,無差別的境界去吧!

天大旱,水涸源,江斷流。老魚悲,小魚愁,雌魚哭,雄魚憂,擠在無水荒灘頭;腮靠腮,口對口,你吐給我濕涎,我吻給你唾沫,互相搶救。大難臨頭成好友,死前結婚成佳偶。

所以啊,還不如從前有水有道,你在五湖玩耍,我要蜀江悠游,你不友我,我不愛你,水各一方永遠不碰頭!社會有道,何必提倡友愛精神,何必表揚家庭樣板!與其歌頌圣主,批判暴君,宣傳仁啦義啦,不如忘掉一切君主,忘掉他們的是,非,好,壞,忘掉仁義道德,回歸大道。

但是,天下失道,河水斷流,是天命,還是人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并不會因為看你順眼就多給你一點,因為看你不順眼就少給你一點,天道有常,然而為何彼時天下有道,此時天下無道?為何彼時你要憂,此時你要笑?

生來畸形,可能只是父母近親結婚;被砍手跺腳,可能只是作奸犯科眼睛不明。老子所謂“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你不過落入了那動之死地的“十有三”,與老天何干?

所以《道德經》通篇不談什么“天命”,連“天”是什么都說不明白,又談何“天命”!所以莊子又說“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與天為徒,其不一與人為徒,天與人不相勝也,是之謂真人。”

你喜歡的天命也好,你不喜歡的人為也好,從天的角度上來看,都是渾然為一的,又哪里有什么涇渭分明的界限呢!天地間可曾有個你?可曾有過什么是“你的”?同歸于道而已。

所以莊子描述的得道狀態是“坐忘”,謂之“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過程是這樣:忘卻外面的社會,忘卻周圍的環境,忘卻自身的存在,完全超脫出“我”之后,則能見道,則能突破時間觀念,打通古今隔閡,勘破生死存亡,躍入得道玄境。得道,則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逍遙游于世間。

但是這世上卻有無數刑余之人,有的把天命當成是人為,有的把人為當成是天命,在那顛三倒四,號稱改運續命。我們看有人觀摩掌紋,排列八字,念念有詞,斷人禍福生死,難道你是“天”的代言人?我們看有人搬弄風水,擺物布陣,口出狂言,改人前世今生,難道你是“道”的生力軍?不過是顛倒夢想,殘影浮云。

胳膊有力,但主宰不了精神;精神虛無,但掌控得了全身。唯道集虛。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莊 子 之 樂 石瓢著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稚子之樂:...
    my石瓢閱讀 4,130評論 3 35
  • 一、何謂“逍遙"之“游"?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有《莊子音義》,解 篇名云:內篇,內者,對外立名。“逍遙游者, 篇...
    彭小艾閱讀 3,848評論 0 1
  • 都這么多年了 還是挺喜歡孤獨的 沒太多嘈雜 只有一個人的安靜 挺好、
    茶泉不羈閱讀 197評論 0 2
  • 細雨和風 蕭蕭落木 她披著長發 撐一把傘 走在回家的路上 那背影纖長 而他 一身戎裝 站在祖國的邊防線上 那汗滴流...
    蓬蒿居士李閱讀 237評論 0 9
  • 感覺很累,便不再強撐著友善的表情,整張臉松弛地陰郁下來,沒有惡意的心外裹了一層并不善意的表情。 “你生氣了嗎” ...
    落寞之城閱讀 325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