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來應該補前兩天的日記,但懶得。有時候就是這樣,有靈感的時候不寫的話。靈感就會消失。但是靈感這東西其實是越用越有的。心理學的書上說,假如你要創作的話,等有靈感再行動你就總等不到機會,如果強逼自己每天必須寫點東西,當這一切成為習慣之后,你就會發現,靈感一個接著一個,思如泉涌,用之不竭。這讓我想起了一個故事:一個老人家里有只母羊,每天都能喝上新鮮的羊奶。有一天她要請客,想讓大家都來品嘗。為了能讓母羊有很多奶可以滿足所有人需求,老人便不再擠奶,準備留著,等請客那天再擠。但到了請客那天,一滴奶都擠不出來了。
其實不只如此,像工作,學習等,都是這樣的。越是做,做是有,越是得心應手。
2.前兩天在朋友圈看到一個朋友分享了一篇有關中國人劣根性的文章。老實說文章內容很爛,沒有一點說服力。它主要說中國人貪小便宜,而且是極度貪小便宜。所以利用各種規則漏洞為自己謀利。其實說的也不無道理,這一點上。但它舉例是,你看人家國外就不這樣。國外人素質多高多高。其中重點,詳細舉例,說中國人喜歡買東西然后利用無理由退貨規則在用過以后退貨。說中國人喜歡逃票,所以檢票制度也很嚴格。國外人都自覺。人家地鐵口之類的,壓根兒就沒檢票口。
看完我覺得肚子都要笑抽了。這些現象其實在國外都是存在的。國外打架斗毆,小偷強盜不比國內少。
有一回不記得是BBC還是哪個公司做了一個節目,在零售超市,如果收銀員不在的話會發生什么。于是收銀時,收銀員借口有時往后臺走,并且在一個比較長的時間也沒出現。無一例外,被記錄的這些外國人都偷了東西或者錢。同樣的情景在中國,我覺得發生更多的情況是,客人大喊大叫責問店家怎么這么久不出來。而偷東西的事是不多的。
我覺得,外國的月亮未必就比中國圓。
但有一點,我并不了解,只能從各種媒體中看到,但很認同:國外的父母不干涉子女的生活。他們盡自己的責任與義務,孩子長大后脫離家庭自己獨立生活。如果要繼續住父母家要花吃、住的錢。說到這兒有些混亂,但大致就是這個意思吧。
與之相比,國內的父母養育孩子的時候傾其所有給最好的。最后最喜歡做的就是要求回報。這個回報并不一定物質,有時細微到你自己都沒察覺就達成了人家的要求,主要表現在拿愛來約束子女,或者用養育之恩,對你好來干涉子女,從而達到對子女的高壓控制。所以,這應該也是國內年輕人不夠獨立成熟的原因之一。
這種控制其實不只表現在父母對子女之中。在男女朋友里,普通朋友中也經常出現。相處之中大家都會各自付出,但是都會對對方提出各種請求,乃至把自己的喜好強加擴大,要求對方達到。或者通過營造各種為對方好的軟刀子,刀刀命中。
因此,中國人最大的劣根性,不是其他,恰恰就是這關心與愛。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人情”,中國幾千年來就是一個人情社會,到現在依然如此。所以現實生活中也經常出現親疏遠近啦,抹不開面子啦。道德綁架啦之類的事情。
最典型莫過于借錢。咱倆有交情關系好,你不借錢不夠意思,借錢了要人家打個欠條又不好意思……這交情的存在一開始是有付出愛與關心的,有事發生時,就要求回報了。
寫到這兒吧。改天寫個詳細的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