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很久,常常想起曾經的學生。每每想起被“驅走”的那幾個孩子,難言的復雜情感總會涌上心頭,恰似石子投入輕波微瀾的湖面,圈圈漣漪蕩開,久久難以平靜。
眾生蕓蕓,從不同的地方聚攏,踏進同一所學校,走進同一個教室,看著坐在面前的這些孩子們,怎么能不讓人相信這也是一種“緣分”?“同船過渡都是前世修來的”,在這里要共度兩三個春秋的“緣”,又該是修多少年才能得到的?
可能是內心對“緣”的虔誠罷,面對班上的孩子,老師打心眼里喜歡,無論男生女生,無論內向外向,無論好學習還是愛運動,無論靚麗帥氣還是長相平平……老師只希望班上的孩子能講究衛生、守紀好學、關愛他人、悅納自己……更相信每個孩子的身上都有閃光點,很用心地發現著,同時使孩子們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能夠挖掘自己的潛力,提高自身素養。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作為老師,必須不斷提高自己,才能使孩子們心悅誠服地在老師陪伴下,一路向前。
剛剛升入高一,孩子們才從中考的戰場下來,渾身的硝煙味尚未散盡,對高中階段的學習生活存在著憧憬與好奇,父母的諄諄叮囑還在耳邊響起,自己的拳拳志向猶在心中滌蕩……在思想與行為上能夠嚴格地要求自己;面對新的老師與同學時,希望能得到老師的重視與同學的認可,盡可能地約束與管理自己。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隱藏的一些東西會慢慢顯現,刻意壓制的一些毛病也會漸漸浮出水面。
這時,老師陪伴著孩子,要善于觀察,發現問題給予及時解決。或私下約談,或當眾提出,或欲抑故揚,或旁敲側擊,或明確懲戒……一個班級,恰似一座山頭,山上的一群“小猴猴”,需要老師這只“猴王”明觀暗察,用心調教,使其活潑而不顯凌亂,團結且各顯其能。“巡視山頭”成為老師的日常事務。
升入高二,存在一次大的“滾動”,文理分科,重點班與普通班再次進行調整。整合后的高二班級,比原來的高一班級更難管理,普通班的這個問題則尤為突出。孩子們之間已經彼此相識,不存在陌生與神秘,無須再遮掩什么。尤其是調皮搗蛋的孩子,如果聚在一起,其能量不可小覷。如結伴上廁所,返回時身上似乎有隱隱的煙味;成群遲到,帶著“罰不責眾”的挑釁;課堂上眾口回答問題時,夾有故意起哄的怪腔,留神查尋,卻又鴉雀無聲,令人無從追究;上課的小話與瞌睡更是“頑疾”……要讓這幫陋習纏身的孩子校正行為,將旺盛的精力投注在學習上,困難可想而知。
班上有幾個男孩,早在初中時,可能養成一些壞毛病,比如曠課、抽煙、群毆等。“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高一時,這幾個男孩就走的很近,高二調整后又進入同一個班。心性相同的這些孩子,迅速抱成團。這下可好了,出則成群,入則結隊,在教室查人時,缺則全缺,在則都在,儼然成為一部“戰車”。
很棘手,得面對。再次統一思想,明確認識,端正態度,提出要求……但有些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三言兩語能改變的,更不是一時半會能改掉的。有時頗費周折,好不容易有點改善,還不容你松一口氣呢,迂回又很快出現。如此故事不止,麻煩不斷,讓人焦頭爛額,不得歇息。
曾因遲到,在樓下擋過,責令其“面壁思過”之后,各自闡述自己的錯誤、認識以及今后的打算,給自己制定力所能及的目標,努力實現;也曾因抽煙,闡明利害后,讓孩子從思想上認識到危害,表明決心,并以水票的形式為自己的行為“買單”;曾因曠操,在操場上對其進行“體能測試”,認識到自身的欠缺以及鍛煉的必要性;還曾因課上與老師頂撞,讓其進行“角色互換”、反思自己、認清問題所在,能夠真誠道歉,求得原諒……
諸如此類的煩瑣事,不勝枚舉。事大事小,改過算了,一般不計“陳賬”。只要孩子的發展趨勢是“越來越好”,不會因曾經的錯誤而受到歧視。
但是,有一個“底線”不可突破,那就是“聚眾打架”。現在,家里的孩子少,每個孩子都很“金貴”。發生“群毆”則是極可怕的事情:拳頭下去無輕重;行暴之時會紅眼;吃虧一方不甘心,勢必會“一暴還一暴”,如此“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后果不堪設想!因此,在班里再三重申,發生打架斗毆之時,就是結束本班學習生活之日。不容商量!
本以為,老師的“佛性慈心”,孩子們的本分懂事,這個底線還是能堅守的。可是……
下午活動時,響起敲門聲,走進一男孩。這個孩子母親病逝,父親獨自一人拉扯他長大,很不容易。老師從內心憐惜著他,惟恐痛失母親會影響孩子的心理。還好,孩子看上去很陽光,多少也讓老師放心一些。這孩子進來后,首先承認錯誤,說他剛剛與外班一名學生開玩笑時,發生口角,因情緒失控,動了手。但已握手言和,保證不會再有事情發生。
老師和他確認此事后,認可了他能認識到失手并及時收手,并再三叮囑萬不可發生后序事情,又取出家里剛買的零食給他帶上。認為此事到此為止。
當晚剛下自習,老師正打算去教室,接到另一班主任的電話,才知此事已經遠遠出乎意料。原來,這個男孩和“圈子里”的同伴說起此事,引起了他們的“憤憤不平”,非要再去“討個說法”。于是,在班里“抱團”的這幾個男生,下自習后對他人進行恐嚇、勒索、群毆……
通知家長,分析利害,預測未知……抵住哀求與說情,責其領回孩子。那一刻,老師好絕情!
不為“底線”,只為在校孩子的安全;不是不喜歡這幾個孩子,而是無力再對其安全負責;中止在校的學業,但孩子長遠的發展誰也攔不住……
送走這幾個孩子,班上確實清靜了好多,但是老師的心中久不寧靜。夜闌人靜時,時常想起他們。
孩子們,現在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