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肖克利之于硅谷,格里菲斯之于電影。據估計,《一個國家的誕生》的票房收入高達五千萬美元到一億美元之間,即便是5000萬美元,也占了當時美國GDP的千分之一。
我的評論,我也算是一個超級影迷了,很久以前經常在前門一帶淘碟,雖然這幾年追劇比較多(室內健身兩不誤,感覺劇集更像長篇小說)……
從影迷角度講,一定要看托納托雷的《天堂電影院》,該片每次都看得我熱淚盈眶……
從華人角度講,我認為最好的電影楊德昌的《一一》,給人一片閱盡人生、洞察華人精神世界之感,曾經很長一段時間我的微信頭像就是它的海報……
三大電影節里,最喜歡的是文德斯的《德州巴黎》,那種孤獨,我非常喜歡,也應了當年失戀后的心境……
好萊塢影片,最喜歡庫布里克《2001太空漫游》,那個年代能拍出如今都不顯得落伍的畫面,足見功力之深……
近一年看的最好的影片是《海邊的曼徹斯特》,很多人解讀為“我不和解”,其實他們錯了,應該是“我選擇痛”,前者被動,后者主動,主角lee并非沒有嘗試,而是盡力之后的選擇……
2.糖對人究竟有沒有害?眾說紛紜,或許因人而異。可見,求真知有多難。
我的評論:說雜志前不久講到《時代周刊》2.27那期,四種方法延長壽命,幾乎都沒有可靠證據,對于普通人,也就第四種方法——“節食”——簡便易行還低成本,所以,與其信營養學,不如適當節食來得好!
營養學也是一個“沸騰”領域,到底什么好什么不好,一怒之下或兩代之間,弄不好就勃然大怒拍案而起,既有太容易被推翻被顛覆的一面,又有認死理信傳統的一面,我也真的弄不清……
但,少吃,或適當斷食,真的效果不錯,雖然是個人經歷,但想想現在物質層面已經從“稀缺”躍進到“富余”,也許我是對的……
在不確定的時代,要獲得確定性的知識,太難。有人想過為什么嗎?
因為隨著探索未知的工具越來越多,我們不是發現世界越來越小,而是明白世界如此復雜,人類如此無知,就像盡管我們都開始探測太陽系以外了,可地球卻還有極大極大超級大的未知空間我們來不及探索;就像有一期ted里生物學家alvarado講到如今有7個物種對今天生物認知產生沖擊,每一個都有太多太多的未知,僅其中一個的研究在12年間就讓人獲得三次諾獎,但這7個物種僅占所有物種的0.0009%……
與此同時,我們也發現人與人之間差異之大,這或許是營養學以及很多學科無法給出確定性結論的原因,因為范本不同結論不同,那是不是說抽樣調查會失效?也許,對于群體依然有指導作用,但個體,需要謹慎。
到底怎么辦呢?或許,人類基因組解密完成之后,個人基因檢測普及后,我們會更清楚知道自己該怎么辦?如今,還是那條“信權威的”,沒辦法,越權威的科學期刊,情緒化、被操縱的概率越低,或許某一項研究對你并不好,但不可能每樣都不好,總體還是不錯。
這就是沒有更好,只有相對比較好……
3.
我的評論,從“人”的變遷,可見發展到后來,原來的站立的“人”,成了被拉趴下的“人”,我們如今要做的就是,回歸本初,把旺盛的生命力用于辛勤的有意義的勞作,重新站起來,成為真正的大寫的人!